第四十四章 醉翁之意(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殿内,李誉烦躁地走来走去。
这个聂士成,现在是越来越不象话了。这几年北周送你那些金银美女这些事你当朕真的不知道啊!为国出力,替朕分忧,得些财货也就罢了;这几年你奏某人为某官,朕没有不准的;那些讨厌的家伙,你推荐上来要给他们升官,我也一个个都照办了。这是朕给你面子,你毕竟是朕的亲舅舅。有个小言官听到点风吹草动便来朕这里弹劾你,说你私运湖石,朕当场给他一 嘴巴子,并告诉他,鼎铛尚且有耳,你们不知道丞相是朕的左膀右臂吗?这是朕在处处维护你,否则就凭你那些水平,能做到宰执这位吗?今天朕是兴致所致,随便说说要北伐,可你倒好像个碎嘴婆娘,唠叨个没完;最可恶的就是你居然敢说朕贪恋美色而置江山社稷不顾,你这老东西不是上个月才娶了小妾吗?并且你还在大臣中私结姻亲,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建武将军的千金,根本没把先帝的禁令放在眼里,莫非要在朝中结党不成?还拿块小破田地私下换朕的皇庄,耍心眼,都闹到朕的头上来了。身为一国的宰执,做出如此勾当,像什么样子!这笔帐迟早得跟你好好算算!
李誉越想越气,抓起桌上的一只茶碗,用劲摔在地上。“啪”的一声,茶碗四分五裂,茶水在地上慢慢地流淌。殿中的宫女、太监都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生怕惹火烧身。
李誉刚坐到椅子上,门外慌慌张张地跑进一名太监。
“陛下,有北边的紧急军情奏报!”
李誉深吸了口气,定了下神,说道:“呈上来!”
边看着军报,边自言自语道:“好啊!朕没发兵打你,你却发兵十万来攻钟离。好啊!看朕怎么收拾你!”他放下了军报,沉思片刻,对太监说道:“速传旨,召左监门卫将军曹宗翰来见朕!”
……
一月前。
洛阳,上将军府。
东吴叛将洪进攻下南康的消息传到何洋这里。此时的何洋正和爱妾冯夫人喝茶闲谈。(冯夫人就是冯霖之女冯丽华,因为避商太后的名讳所以改名冯云柔。)听罢不禁拍手叫好:“东吴积弱,连国内叛乱都不能敉平,怎么可能不败啊!”
冯云柔轻启红唇微微一笑,说道:“侯爷,听说您打算亲征东吴啊!”
“嗯!是啊,”何洋颇为轻蔑地说道,“夫人,现在东吴内有昏君佞臣当道,外有叛军作乱。此等良机怎么能错过呢?用不了多久,我就让你登上临江楼(天下名楼,位于东吴建康长江边)!”
冯云柔皱了下柳叶眉,动了动娇艳的笑颜,有点担心地说:“如此说来,侯爷已经下决心攻吴了!”
何洋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正说话间,走来一名侍女说道:“夫人,大夫人请你过去呢!”冯云柔便告辞何洋走出了书房。
何洋含情地望着爱妾的背影消失后,才收回了目光,看着案上的文书。他拿过几件翻开批阅着,几乎都是谏阻他伐吴的内容,他轻蔑地一笑,把文书推开了。嗨,这些人一听说我要伐吴就谏阻,又是这个理由,又是那个理由,说得头头是道。其实就是想保持现状,但是真这样下去的话,我儿子的皇位能长久吗?哼哼。
这时刘籍走了进来:“上将军,太傅张宾大人求见!”
“快请他进来!”说着,何洋站了起来。毕竟是朝中老臣了,不能怠慢了礼数。
二人见礼寒暄之后,何洋请张宾上座,然后说道:“张太傅,定是来劝我停止伐吴的吧!”
“不,我只是想和上将军聊聊,顺便讲个故事,不知道上将军可愿一听?”
“噢!什么故事?你讲吧!”何洋饶有兴趣地答应道。
“我听说过,在幽州地面上有这么两种鸟,一种叫鹄;一种叫鹜。鹄鸟颜色青苍,嘴很长,常站在湖泊里凝立不动,有鱼从他嘴下游过,它就啄而食之;鹜鸟一天到晚忙个停地在水草泥沙间找东西吃。但是那不动的鹄却长得又高又大,鹰鹫难犯;而那天天找东西吃的鹜却长得身小力单,见鹰鹫就躲入水中。试问,上将军您认为人应当做哪一种鸟呢?”
何洋睥睨地看他一样,你这老东西真是迂腐、糊涂!这时他真想揍这老大人一巴掌,可他还是忍下了,笑了笑说:“老大人是要我像那鹄鸟一样站立不动,不要伐吴是吧?”
“是啊,上将军。如今大周刚经历大乱,皇上还年幼。加上有些地区遭灾,百姓困苦,不堪重负。望上将军以社稷为重,不要妄动刀兵!”张宾诚恳地说。
“抚恤百姓是对的!”何洋站起来驳斥道,“总不能因为受灾就不思进取,不去统一天下吧!难道你忘了先帝的遗愿吗!”
“上将军,唉,我也是一片好意,为百姓为将士们请命罢了!”张宾用乞求的口吻说,“再次恳求上将军听我一言,暂时不要伐吴了!”
什么好意,什么为民请命?你们这些家伙是怕打乱了自己优裕的生活吧!于是,他斩钉截铁地说道:“伐吴之事我已经下定决心了!老大人就不必再说了。若没有别的事,就请回吧!”
张宾见他如此,仍不愿离去,他暗自思量:既然你已经决心伐吴,那就得问个明白,也好心里有个底,便问道:“既然如此,不知道上将军此次伐吴打算从哪儿进兵呢?”
“嗯!我想全面进攻,兵分两路,一路出南阳夺取襄阳然后直取荆州;一路出彭城夺取钟离、直逼建康!”何洋将他早已考虑好了的打算告诉张宾,他对这位老臣还是深信不疑的。
张宾思忖片刻,说道:“上将军,老夫觉得全面进攻恐怕不妥,一是大动干戈花费巨大,国家刚刚经历动乱,又有灾荒,一旦大军补给供应不上,恐怕难以取胜;二出南阳攻襄阳,襄阳守将田钦乃东吴名将,且襄阳乃天下有名坚城;三是是从彭城一路南下,那里有淮河、长江天险,且东吴必派重兵把守恐怕一时也难以取胜。兵法有云‘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所以老夫以为这一路也不行……”
“哼哼,老大人你休要长他人志气,灭我军之威风。”何洋瞪了他一眼,有了杀意。

“不、不、不,老夫不是这个意思!”张宾怎会不懂这话中的意思,抖动着修长的灰白胡须摇着双手说道,“上将军既然决心要伐吴,那老夫就照伐吴来说。并非阻止上将军,既然上将军一意孤行,那我就不再说什么了!告辞、告辞!”
“不送!”
两人不欢而散。
翌日,崇政殿早朝。
待众人给皇帝行礼完毕,何洋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太后,臣有本!”
商太后在帘后说道:“爱卿请讲!”
“东吴自隆兴三年以来向我大周奉表称臣,年年进贡。但近年却趁我大周变乱,停止了上贡,并且收纳了我大周流民数万人。此乃背盟不臣之心。此乃视陛下年幼,我大周无人之举。臣蒙先帝、陛下及太后之圣恩,身为臣子。当知‘君辱臣死’之道理。所以臣请陛下、太后恩准,发十万虎狼伐吴!”
商太后坐在宝座之上,望着下面的爱郎,又看看了坐在龙椅上来回动弹的爱子,不禁思绪万千。
现在大周雄踞中原,南抵江淮,东至大海,西据河西、北极沙漠,已经占有大半个中国,还不满足么!什么兼并天下,什么囊括四海,这些都是你们男人所谓的丰功伟业,我不希罕也不在乎,就算这皇位,我也不在乎。我只是想和你好好的生活在一起,一起双宿**,把儿子养大**!
见上面不说话,何洋语气不禁加重了点,“太后,皇上即位不久,如果不趁此立威天下的话,恐怕国将永无宁日!”
话音刚落,就听后面有人出班奏道:“臣以为,上将军奉行上天的旨意,以天子之威惩戒有罪,讨伐罪吴。必定只有出征而不会发生战斗,东吴伪帝不是在宫门前手捧玉玺投降,就是仓皇出逃,葬身于江海。此乃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啊!”
何洋闻言赶忙转头望去,原来是中书舍人姚潜,高兴地说道:“这正是我的志愿啊!”
尚书郎陶诚鄙夷地斜睨了姚潜一眼,又转对商太后说道:“太后,臣以为东吴不可伐。臣听说过去宋烈王无道,齐昭王伐宋时,听说朝中龙邛、寻芝、季杜三位贤人尚在,出师半道赶忙折回去,不敢去征伐。如今东吴虽然衰微软弱,但是东吴的国君没有多大的罪恶,聂士成、韦恒又是江南才识卓越的人才,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我们怎么能去讨伐他们呢?”
何洋早就知道有人会劝阻,听他说完,毫不停留地驳道:“统一天下,混一**关键在于自己意志坚强,准备充足,武将用勇、文臣使谋,这样即可战而胜之,哪有等到敌国之主有罪,国无贤才,内部分裂时再出兵呢?况且现在东吴正犯了以上三条,岂可放任此良机从指间滑过!”
何洋说完,侍中石越上前一步说道:“太后,今年木星、土星居于斗宿,福德在吴地,吉星高照于吴廷,若贸然讨伐他们,会有天灾降临于我大周。”
这时已经升任检判中书事的袁曾看了他一眼,驳道:“天道隐微幽远,不容易知晓。想我高祖皇帝兴兵讨伐北燕,就是逆太岁运行方向前进,也违背了占卜的结果。最后怎么样,高祖皇帝胜利了,北燕被灭。如此说来,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东吴凭借着江淮天险,百姓又拥戴他们,愿意为他们效力。臣恐怕出兵会无功而返,或反遭其祸殃!”御史张放说道。
何洋看了看他驳道:“要讲天险,从前越国占据江淮,可他们也不免于灭亡。如今我大周有步骑百万,他们又有什么天险可以阻挡我百万雄师呢?”
太史令庞班出班说道:“越王孙庆,荒淫无道,所以赵帝司马华攻取他们,就像伏下身子拾取草芥那么容易。如今吴主并非荒淫无道,亦没有什么大罪。臣请太后多修德、广积粮、养民力以等待东吴灾祸降临。”
何洋听他拾人牙慧,觉得他有些昏庸,不禁冷笑:“庞大人说的这些道理,刚才本上将军都说过了。既然你又提出来那本将军就再说一次。武帝时期,长安留守李公胜可谓勇猛无双,起兵叛乱整个雍凉之地哗变。武帝让秦王(就是王睿之父王弘策)统兵进击,华阴一战而定,使大周免于分裂。若武帝不发兵进攻,静等李公胜灾祸降临。恐怕这要国将不国了。由此可见,当机会降临之时,就必须牢牢掌握。混一了**,没有了战争,就能更好的修德养民!”
何洋说完,以目示尚书仆射尹尚,想他是自己的兄弟会支持自己意见,可尹尚却道:“太后,臣以为伐吴有三难,天道不顺,灾祸害民这是一难;吴国自身无灾,君臣同心这是二难;我们频繁征战,士卒疲惫,百姓怀有畏难之心,这是三难。诸位大臣言吴不可伐,自有其道理在,原太后采纳他们的意见!”
何洋一听,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厉声说道:“现在我大周有强兵百万,资财兵器堆积如山。现在趁大军士气高昂之际,攻击垂死挣扎之吴国,还怕攻不下来吗?我怎能留下这些残敌,让他们长久地成为国家的忧患呢!”
诸大臣看他面有怒色,有的把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有的说了半截转了弯,但仍有直臣慷慨陈词,说明吴不可伐的因由。而何洋与袁曾或引经据典予以驳斥,或般出先朝史例,以证实所持无误。顿时在朝堂之上,吵声喧天。把个小皇帝给吓哭了。
商太后也顾不得体统了,大步走出帘子,抱起了小皇帝,一边哄一边说道:“朝堂之上,大臣互相攻讦,成何体统。退朝!”说完,自顾自抱着皇帝起驾回宫。
“恭送皇上、太后!”诸大臣赶忙跪地恭送。
既然太后和皇上都走了,也就没什么议的了,各自退了下去。
在出大殿的时候,何洋与尹尚碰到了一起,何洋冷笑道:“尹大人,我们来日方长啊!”说完,哼地一声拂袖而去。
望着何洋那被一干亲信簇拥着离去的背影,尹尚长长地叹了口气,知道自己与这位结义大哥的裂痕是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弥补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