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是一位天下闻名的大贤士,受到国君宠爱,被封为相国。各地有才能的人纷纷来投奔他,谋求一只饭碗。不料,国王对田文起了疑心,撤掉了他的职务。无奈,田文只好离开国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几千个平时口口声声仰慕他、愿意终生追随他的食客,一下子走得没影了,只有冯谖愿意继续跟着他。
后来,在冯谖的策划下,国君对田文重新产生了信任,让他官复原职,尊荣更胜从前。那些弃他而去的食客,又想重新回来。田文听说这件事,恨恨地对冯谖说:"他们当初弃我而去,现在还有脸回来?谁好意思走到我面前,我一定要将唾沫吐在他脸上!"
冯谖不以为然地说:"事物有它必然的规律,事情有它本来的道理,您何必生气呢?富贵了,宾客自然多;贫贱了,宾客自然少,这是事情本来的道理。您一定见过菜市场的情景吧?早上,人们争先恐后挤进去,因为里面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傍晚,人们甩开大步走过去,不会多看一眼,因为里面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前,人家争先恐后来投奔您,是因为您这儿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后来他们离开您,是因为您这儿已经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里的怨意顿消。后来,那些食客陆续前来投奔,他一如既往地接待他们,毫无芥蒂。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他有你需要的东西--容貌、财富、权势、品德……最好他什么都有,能满足你的一切需求。假如那个人什么都没有,你可能恨不得从未见过他。你从自身需要出发对别人作取舍,当然不应该反对别人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你作取舍。无论别人喜欢你还是讨厌你,都是你自己的原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想通了这个问题,就不会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那么反感了。
曾子说:"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这句话很好理解,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等到刑法加身再来懊悔,不是太晚了吗?如果害怕受到惩罚,惟一可靠的做法是遵纪守法。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世上仍然有不少"刑已至而呼天"的蠢人。

民国时,敝乡有一个男子,身材高大英挺,以放竹排为业。他每天拿着竹竿,唱着山歌,顺流而下,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他戏称自己手中的竹竿为"竹笔",每天用竹笔描写着自己的生活。
后来,日本人来了,他经人介绍,投奔了汉奸队伍,凭着本事,三五年间,居然当上了保安大队长。很自然的,他也做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所以,日本人投降后,国民政府抓住他,判处死刑。行刑那天,他仰天感叹:"唉!早知道有这一天,我应该拿着我的竹笔啊!何必摸枪呢?"
但是,时光能倒回去让他重新选择吗?不可能的。
人都是痴愚的,被**拴住了,就像一头牛被长绳拴住了鼻子,挣不脱也不想挣脱。除非到了梦醒那天,才会有所觉悟。而学习的最大价值就是破除痴愚,聪明地驾驭自己**,以获得心灵的大自由。
子夏生平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在"文学"一科中列第二。他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子夏曾任鲁国莒父宰,后回到卫国,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成果斐然。据史书记载,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这些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先取信,再发话
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的"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谈的是管理下属打交道的方法。首先取得下属信任,才好安排他们的工作。"信而后谏",谈的是跟上司打交道的方法。首先取得上司的信任,才方便发表不同意见。
作为上司,如果没有取得下属的信任会怎么样呢?曾子说:"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工作是辛苦的,在没有取得下属信任之前就安排他们做辛苦的工作,下属会认为你在折磨他们。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