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简子恍然大悟,收起剑说:"多谢您的指教,我明白了!"他离开了安全之所,站到弓箭的射程之内。结果,只击鼓一次,士兵们便攻上了城墙,大获全胜。
赵简子重赏了烛过,并感叹道:"兵车千辆,不如烛过一言!"
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不好的将军,没有不好的士兵。将军好不好,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能否以身作则。自己怕担风险,想让别人替自己卖命是不可能的。
无独有偶,齐国名将田单也有过赵简子相同的遭遇。田单曾率数千孤军,死守两座孤城,抵挡燕国大军的进攻,最后反败为胜,一举收复全部失地。
田单功成名就后,权力富贵随之而来,他对自己的才能也十分自信。有一年,田单出任齐国主将,率领十万大军,准备进攻翟国。行前,他去拜访仲连子。仲连子说:"您这次攻打翟国,一定不能攻下。"
田单不以为然,说:"我曾经凭借即墨这座小城,收复了整个齐国,为什么攻不下小小的翟国?"
田单当即上车离开了,不想再跟鲁仲连说话,并决心一战成功。可是,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三个月,仍没有攻下翟国,齐军却伤亡惨重。田单害怕了,又去拜见仲连子,问:"您怎么知道我攻不下翟国?"
仲连子说:"你坚守即墨城时,坐的是盛土的草器,站起来就拿起工具干活,事事做士兵的表率,还激励士兵说:'假如我们的宗庙没有了,我们灵魂将要归向何方?'所以,将帅们有必死的决心,士兵也没有逃生的念头。现在,您东边有掖邑的封地,西边有淄上的财宝,身上系着黄金腰带,富贵无限,春风得意,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喜欢生存,讨厌死亡。所以我料定你攻不下翟国。"
田单明白了。第二天,他脱下盛装,缠起头发,挺立在矢石纷飞的危险地方,拿起鼓槌,亲自擂鼓助威。结果,翟国很快就攻下来了。
行动比诺言更响亮,身教比言教更有效。要想塑造别人,先得塑造自己;要想鼓舞士气,先得鼓足勇气。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只有做得比别人更好,别人才可能做得像你希望的一样好。

第三,榜样不要树得太高。
你"先行其言",要让后面的有能力"从之",这样才能达到引导的目的。你所做的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能力范围,只能算是一项特技,很难普及到每个人。打个比方,乔丹在篮球场上玩"飞人",球迷们都觉得好,想学学得了吗?所以,你想引导他人,一定不能超出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
孔子非常注重榜样的群体效应。鲁国曾经规定,赎回在外国当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到国库领取赎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了人,却退还了赎金。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子贡错了啊。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教化可以施给人民,不仅适于自己。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贫穷的人多,把人赎回后领取赎金,跟子贡相比就显得不廉洁了。不领取赎金,就没有人愿意再赎人了。所以,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
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起了一个落水儿童,孩子的父亲为了感谢他,送给他一条耕牛。子路高兴地接受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夸赞道:"子路做得对,从此鲁国人都会乐于救人了。"
过去,中国人老是喜欢把一些大公无私、不爱钱又不怕死、好得不得了的人搬出来做榜样,这跟给他们立一个神位差不多,是不会有多少人"从之"的。树立榜样的目的是引导他人的善行。如果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榜样所能做到的事,就失去了意义。只有让大多数人能够实行,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曾参生平
曾参:字子舆,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他的父亲曾皙是孔门弟子,追随孔子多年。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孔子认为他能通孝道,所以收他为徒。后来他果然写了一部《孝经》。曾参入门较晚,后来以授徒、种田为业,生平事迹较少流传。
做人的根本
曾子说: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远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