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一:人生信念(1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臣王硅也说:"民为邦本,是儒家治国大义,欲使国家长治久安,先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君王戒奢从简,不劳役人民,轻徭薄赋,偃武修文,才有望太平。"
最终,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老百姓饱受战乱的创伤,如今得到一个"养伤"机会,痛苦遂逐步减轻。又有了安心生产的条件,物质生活日益富饶,快乐遂日益增多。大唐的综合国力也因之日益强盛,社会开始走向空前的繁荣。
以此观之,设法让广大民众苦少乐多,确实是治理天下的要点。
但是,历代统治者却总是想出各种花样,给百姓找痛苦。其原因有二:一是出于狭隘的自私心理,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把快乐建立在大众的痛苦之上;一是出于可耻的嫉妒心理,就是看不惯大家生活得快快乐乐。所以说,儒家的政治理想虽然高尚,它与**体制却是相矛盾的,只有当人民大众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主时,才会真正出现苦少乐多的太平盛世。
王守仁生平
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8年),明代哲学家,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一生颇具传奇,于文学、武学、佛学、道学无不涉猎,35岁始专攻儒学。他年轻成名,仕途得意,官至兵部尚书,总督两广,封新建伯。他自诩平生所为两事:一"破山中贼",即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二"破心中贼",即创"心学"学说。
走对路才有出路
王守仁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不少人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感到困惑:为了推行自己的道,不辞劳苦,到处奔波。说他想当官发财吧,他却视功名富贵如尘土;说他想成名成家吧,他却又安于别人的羞辱冷落。庄子曾经概括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形说:"再逐于吾,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他一心想造福天下,却没有人理解他,甚至有人放出话来:杀他无罪,羞辱他也不是过错。而他受尽折辱,一心不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他们到底图个什么?

孔子的行为还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因为他毕竟多次与功名富贵擦身而过,只是他不想要罢了。像曹雪芹、蒲松龄这样的民间作家更让人想不通,他们穷居陋巷,一生潦倒,还有心情写什么《红楼梦》、《聊斋志异》,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他们的作品多么优秀,也不会有人给他们付稿酬,他们想发表作品,还得自己掏银子印书。他们到底图个什么?
王阳明的话就是答案:"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一个人立定了追求目标,就像害了心痛病一样,想抛都抛不下,在实现目标之前,心里只有这件事,其他的事都无关紧要,就连哭穷叫苦的心情都没有。一旦达成目标,就有一种大病痊愈的轻松感。孔子之所以能够忍受颠沛流离之苦,曹雪芹、蒲松龄之所以能够忍受贫穷之苦,其原因概在于此。
大凡一个人想造就一番事业,必须立定一个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成功,就如没有空气人就不能存活一样。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是目标不专一的人,他再勤劳也是徒劳,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泊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
关于目标与人生成功的关系,有人讲过一个有趣的哲理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内的一个磨坊里,有一匹白马和一头毛驴。它们是好朋友,白马在外面拉东西,毛驴在屋里推磨。后来,白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去印度取经。
17年后,白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回磨坊会见它的驴子朋友。白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垠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岭、莽莽苍苍的森林、神奇的国度……那些神话般的境界让驴子听了大为新奇。驴子惊叹道:"你有这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
"其实,"白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有停止,不同的是我与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