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议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湛被陈灵儿的话弄得摸不着头脑,见小姑娘气鼓鼓的样子,只得说道:“谁说我不让徐敏休假的?慢着,你认识他么?”
陈灵儿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盯着李湛说道:“那么他怎么……”想想又觉得刚才自己太急切了些,便放缓了语气,“本来说好今天一起出来玩的,来到这儿却不见他人,我还以为是他不曾休假呢。”
李湛笑道:“也许是有别的事情耽搁了吧。”陈灵儿想了想说道:“可是按他的性子,即便是不来,也该知会一声的。”李湛见她和徐敏很熟的样子,不由的转头去看了看李云霖,见李云霖目光游移不定,便笑了笑,对陈灵儿说道:“这恐怕得姑娘你自己问他了。”
“那他现在可是在书园里?”陈灵儿不依不饶的问道,脸上毫无羞涩之态,那副认真的神情,倒让人很难生出别的想法了。李湛无奈道:“这个,我也不知道。”
陈灵儿把玩着手里的马鞭,看看李湛,又看看李云霖等人,展颜笑道:“不管他了,咱们走吧。”
李云霖忙点头应道:“嗯,咱们先去游曲江,再……”
李湛看着他们一伙少年人兴高采烈的走远了,这才转身从顺儿手里接过缰绳,翻身上马徐徐回了城里。
及至到了书园,李湛却见徐敏躲在后院的小书房内看书。李湛诧异道:“今天上巳节,怎么没有去踏青?”
徐敏放下书,皱眉道:“不想去。”李湛见他似乎正为什么事烦恼,再想想陈灵儿的话,便笑了笑,没再追问他了。自己去书楼上寻了本书,正半坐半卧,逍遥自在的斜依在书案前看书,却听楼梯声响,还未抬头。一阵淡雅清香袭来,幽幽远远的。沁人心脾。
是桓氏上来,她似乎满腹心事的样子,对李湛优雅的行了个礼,李湛忙正襟危坐,还了一礼。就听桓氏说道:“妾身有一事相求。”
李湛诧异道:“有什么事但请直言。”
桓氏微微低下头。那木簪上地流苏随着她说话晃啊晃地。“李郎可否劝欢奴……去参加今年地春试?妾身知道。如此会让李郎为难。可是欢奴他自幼苦读诗书。若是因此耽误了前程。妾身以后如何面对九泉之下地夫君……”
李湛地确很为难。倒不是怕徐敏考中之后自己地书园无人打理。而是他根本不知道徐家发生过什么事情。以至于徐敏断了科考地念头。这让他从何劝起?看这样子。桓氏一定已经劝说过了。徐敏方才烦恼地事。八成与此有关吧?可是既然桓氏求到自己这里。怎么说也不能不管了。
“我只能试试。至于能否成功。却不敢保证了。”李湛想了想之后说道。
桓氏抬眼看了眼李湛。轻咬樱唇。说道:“如此。多谢李郎了。”
自贞观三年起。太宗便开始频繁地到行宫修养。到了贞观六年。遂成定制。倘若没有什么重大地事件发生。在每年地三月底至四月初地暮春初夏之交。太宗就会离开长安。到附近山中地几处行宫。例如九成宫、翠微宫或者是玉华宫开始避暑。然而虽名为“避暑”。一般都要住到秋末冬初地九月、十月份才回长安。这一点曾经让李湛迷惑不解----如此一来。太宗每年在长安太极宫内地时间远远比不上在外避暑地时间。难道这就是一代明君所为?这和他印象中地太宗区别也太大了。
这皇上当地。好像不怎么勤勉啊。更何况即便是在春、冬两季。太宗也不肯老实在长安城里待着。在这两季中各有一段时间。太宗会去行宫泡温泉。冬季还有固定地外出“冬狩”活动----对此。太宗有个很冠冕堂皇地理由:朕地旧疾甚多。需要调养。
尽管事实上即便是在太宗外出驻跸行宫的日子,想要不理政事也是不可能地,不过毕竟是在外面,那些汇总到京师中的各种等待处理的大量日常事务,就不能时时亲自过问,因此就必须有人留守坐镇,而这个人选也一直很固定----为人谨慎,细致入微地房玄龄。也许是为了让已经成年的太子能有更多学习处理政务的机会,自贞观八年起,太子李承乾成为名义上的“监国”。
如此一来,李湛便有了更多接触政事的机会。虽然看上去,他在其中是个顾问的角色,不过这也让李湛能够从细节上了解并熟悉此时最高行政机构是如何运作地----这一点对他来说尤其重要。
东宫太子詹事府内。

“此事大为不妥,殿下需慎重考虑啊。”张玄素忧心忡忡的看着李承乾说道。
李承乾皱眉道:“这件事情父皇已经同意了,孤王怎好更改?”
“调江南、蜀地米粮入关,固然能解一时之急,然长此以往,实有隐患。”张玄素摇头说道:“前朝屯粮于东西两京,以为固守关中之基础,可是结果呢?洛阳等地米仓被王世充所占,充实贼资;长安米仓为窦建德所有,天下由此更为混乱---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这个看似很有说服力的教训让李承乾一时无言以对,他转过头向孔颖达投去求援的目光,因为在他看来,调粮建仓一事既然是父王首肯的决定,那么必然是不会错的,然而张玄素的说辞又显然有些道理----可是让他来反驳的话,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只能向孔颖达求援了。
孔颖达拈着胡须沉吟片刻,被李承乾的目光逼地急了,这才徐徐开口说道:“子真(张玄素字)所言差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前朝之亡,在其暴政,开运河、征高丽,劳役不息,更兼奢靡铺陈,吏治败坏,以致民不聊生,动乱遂起。反观我朝,恤民养政,天下归心,何来祸患之源?子真所虑者,不足为当下借鉴。”
张玄素不以为然,说道:“此事若为应急之策,也无不可。可若是南粮北运,屯于关中,万一南方各地又有不测之灾,该当如何?再调屯粮周济各地么?那么往返所费时日,途中折损米粮,岂不是因此而起?”
李承乾说道:“这也没什么吧?不过是多费些日子,多损耗些米粮罢了,难道那些无知小民,还会因此作乱不成?”
张玄素脸色一沉,说道:“殿下!未雨绸缪,尚有遗漏,更何况关乎百姓生死存亡?天灾固然难测,**却常有,不可不慎而又慎啊!”
孔颖达听他这么说,也有些动摇,他看看李承乾,说道:“子真担心地是因天灾而生**,也不是没有道理……”
李承乾对于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主见,只是让他去反对一向英明神武的父皇做出地决定,一时还鼓不起这个勇气,因此便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
位于末座的李湛自张玄素提出反对之后,便一直沉默不语,倒不是他害怕因为这件事是岑文本提出,要是因反对而搁浅对岑文本和自己有什么影响,而是在他看来,这件事并非会像张玄素说的,有那么耸人听闻的危险,相反,还是有很多的好处的。其实张玄素的担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要想说服他,就必须先将他所担心的事情解决掉---就李湛以前的想法来说,这也不是很难,关键是如何实施罢了。
李承乾犹豫再三,还是未能拿定主意,张玄素见他不肯表态,便又说道:“殿下,此事虽经圣上同意,然其间利弊,或未可知。若殿下以诚相告,未尝不能让圣上知道殿下思虑周密、体恤百姓之意。”
他这么一说,李承乾便也觉得这样做或许能让父皇看到自己的能力,因此就有些意动了,方要点头同意,却听李湛说道:“殿下,臣以为或另有办法可解。”
“哦?冼马有何良策?”李承乾有些意外的看了眼李湛。
李湛说道:“殿下,往前朝廷所行邸报,又或地方上的公文,往返时日颇多,何不以重金招募快骑,置驿相望,则四方米粮贵贱及其他利害,虽甚远不数日而知,彼时调粮也罢,赈灾也好,可无忧矣。”其实最重要的一点他并没有说:这样一个情报网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若是能够用来搜集各地商业信息,则能够稳定物价,更可以获得重利,然而时下重农抑商,这样的提议李湛自然不会贸贸然的提出来。
李承乾听了,想了一想,说道:“似乎也是个办法。”
“殿下……”张玄素看了眼李湛,又转过头对李承乾说道:“冼马所言不妥,还是请殿下上书圣上,言明利害,收回成命。”
李承乾此时却有了自己的主意,让他去反对父皇陛下同意的事情,他多少是有些不愿意的,可要是为这件事补充完善,不是既不用和父皇唱反调,又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了么?他微微一笑,说道:“冼马所提建议未尝不可,这件事我一并禀明父皇,这样总可以了吧?”他这么说,张玄素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只好暗自叹息,心里不免认为李湛书生意气,想当然耳。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