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PK票)第五章 不得不说的历史(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伊利斯历111年,已跨入文化大国行列的伊利斯,面对数量激增的外来移民,国家经常务委员会发布《第二号公民权法试行法案》。
沉浸在孤高与自负中的伊利斯宣布,将不再承认多重国籍公民。凡现有多国籍公民可在指定日期前,自愿选择放弃或保留且仅保留伊利斯国籍。
同时以110年人口普常为依据,凡在伊利斯居住10年以上者可提出公明权申请。该期限过后,公民权审核将不再作为常规行政事务,而改为不定期进行。这一法案的实施无疑是将伊利斯大量的新移民排除在外。
可想而知的,该试行法案受到强烈的抨击。但3年后,正式《新公民权法案》出台之时,恢复了公民权审核机构的长期运作,取而代之的是异常严格、繁复又冗长的审核过程。
因此到伊利斯历335年,总人口增加了五倍的伊利斯,公民不过156万人,增长率仅为几乎等同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起初,由于常委会采取了较为宽松和差异性不大的公民政策,忙于在艺术的的海洋中游弋的人们,并没有执著于政治上的各种权利。
同时,沉浸在艺术之中伊利斯公民,将大量的其他就业机会让给外来移民,稳定的经济增长,也让政治问题缓和下来了。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伊利斯历227年。第一次萨南战争爆发之时,公民与非公民权利、义务才从风尘已久的条文中进入到人们生活中来。
《新公民权法案》虽没有条文明确指出,但处处暗含,意指凡军、警及其他国家安全相关事务,及其配套产业只可由公民参与。
伊利斯历227年,第一次萨南战争中,面对几乎无敌的超级大国萨拉斯邦格的强大攻势,伊利斯军节节败退。短短四十九天,就丧失了萨南山脉以北地区的所有领土。
战斗人员伤亡更是无比惨重!这时曾一度抱怨公民垄断军事产业的非公民们,不禁开始庆幸,法律赋予他们不必上战场的权利。
不久,亡国的危机使得伊利斯公民与非公民两社会群体的蜜月期开始了。
完全由公民组成的前线战斗部队,和非公民占绝大多数的后方支援群众,为了抵抗当时世界上几乎无可比拟的强敌,双方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创造了将无论是数量,还是装备都远超于己的萨拉斯邦格军,阻挡在萨南山脉十年之久的奇迹!
伊利斯历236年,萨拉斯邦格联邦共和国第十一任元首,萨瓦·亚尔德斯洛夫·瓦莱里病逝。这个精神与的双重巨人,用钢铁般的手腕攥在手中的庞大国家,开始松散并动荡起来。
伊利斯历246年,“第二次萨南战争”爆发。面对三倍于己的敌人,伊利斯军以绝对优势获胜。总指挥官斐尔威格·葛兰斯彤指挥部队趁势反扑,并依靠运气与奇迹,造就了接二连三的胜利,仅半年时间便夺回了全部被占领土!
在伊利斯历250年公民代表大选中,葛兰斯彤在救国英雄的闪亮光环下,当选为仲德选区代表,并顺利连任四届。以他为首的军方势力就此在伊利斯政坛抬头,并在全国大肆推动煽动政策,极力鼓吹反攻战争。
伊利斯历255年成功进入常委会,并很快取得决策掌控权。甚至中止了275年、280年、285年三届常务委员大选,成为自由国度伊利斯历史上唯一的“大独裁者”。

从此,以利斯有自卫战争走上了对外扩张的侵略之路。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斐尔威格·葛兰斯彤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人,一个稀有的军事家。但却仅仅只是个军人,一个完全不懂得政治的,企图用军事手段管理国家的人。
在他强硬的手段推动下,军国主义情绪开始在伊利斯蔓延。战事的节节胜利,国土的不断扩大,更使得整个伊利斯,都浸泡在扬眉吐气的民族自信感之中。
久而久之,自信变成自豪,自豪变为自负。
到葛兰斯彤执政时期,战争的胜利给伊利斯带来了大量利益。包括多样化耕地、能源、稀有金属矿产、高精尖技术和大量熟练劳动人口。
伊利斯除了艺术,向来以优质的小麦、橄榄和葡萄酒闻名于世,农业一直是伊利斯的经济支柱产业。天然优良港口进行的转港贸易,也是伊利斯的重要税收来源。
同时,以多民族文化和纯艺术展示为主体的旅游业,也在气候宜人的伊利斯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
但工业则历来都是伊利斯的软肋,直到知名的“卢贝戈攻略战”之后,这一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伊利斯历257年,葛兰斯彤亲自指挥少量部队牵制萨拉斯邦格大军,另派一队人马,由拐尺形的萨南山脉东面山麓,绕到敌军背后的卢贝戈省,闪电般奇取了这个萨拉斯邦格的重工业重地。接着两面夹击敌军,将之成功歼灭。
因此,卢贝戈几乎毫无损害的落到伊利斯手中。伊利斯在工业方面的飞速发展,以这一地区为基础迅速展开。
从此以后,葛兰斯彤及其以后的常委会,无一不在军事设备研究及武器制造上,投入大量心力与资源,伊利斯也开始了由文化大国到综合国力强国的转变。
当世界存在之时便已注定,真理不会因人类的意愿而改变。
每当光投射于某一事务时,影便会随之出现。光与影是相生相伴的结合体,决不会因人类的好恶而分离。
葛兰斯彤执政后期,在战果与国力高速扩张的同时,“分歧”的因子在曾经精诚合作的两个群体间逐渐聚集,并呈几何数字不断增加。
战争为伊利斯带来的利益之巨大,是连主战派首脑部门也没料到的。
短短十数年间,它彻底改变了伊利斯的经济结构。速度之快,几乎是强迫性的。
本应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完成的社会转变,被众多巧合与不正常的因素压缩在十几年内完成,“变形”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人们无论是在心理还是能力上,都无法承受这种太过急速变化。于是“矛盾”便顺理成章的瓜熟蒂落了。
————————作者有话说————————
不少朋友提醒,们喜欢看历史的不多,但是为了阐述主线剧情最大的情节矛盾,这些内容是在不得不写,即使是拉进《伊利斯简史》也不合适。
所以才有了两章“不得不说的历史”。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