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韩世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九章韩世忠
“良臣,你觉得我军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回殿下,小将认为我军虽然获得了夏州,但军队伤亡颇大,况且西夏军主力骑兵三万人几乎完好无损我军原本的目标是接下来进攻横山,但以目前我军实力看,除非西路军攻克凉州分散西夏军实力,不然我军暂时是无法在野外与西夏军作战了。
小将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横山关系到西夏的生死存亡,失去横山就等于失去了兴庆府的屏障,西夏必然会调集全国兵力防守。况且西路军受阻于凉州,已是无法再进一步了。我军若是贸然出战,恐怕有战败的风险。”
韩世忠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少年并不喜欢听些虚话,如实地将宋军的处境一一道来。
赵桓听后叹了口气,说道:
“良臣所言有理啊……虽然我军取得优势,但西夏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好欺负的……西夏已经遣使希望和谈,可是偏偏就有朝中大臣叫嚣要一举灭掉西夏。”
“他们难道忘了轻军冒进的风险么!”
赵桓生气地砸了桌子。
自从夏州之战的结果传来,大宋高层在欣喜若狂的同时,不少大臣也开始上奏劝言干脆灭了西夏……更要命的是赵佶居然也露出了心动的表情。
赵桓却非常清楚西夏虽然遭到重创,但实力犹在……但是最关键的是,北方传来消息;女真起兵了!!
若是宋军被拖在西夏战场上,河北防御可就不稳了……可是这个理由却无法和别人明说,因为此刻没有人会相信区区万余人的女真有能力覆灭大辽这个巨无霸。
为了避免宋军陷入西夏的泥潭里,赵桓必须要借重军中将领来说服赵佶与西夏暂时谈和,以便将兵力和实力集中于河北。对于是否能够争取到将领的支持,赵佶还是有相当信心的;不光童贯是自己的心腹,就连立下大功的韩世忠也是自己托童贯一手从西北小兵提拔起来的……而种师道等人也和自己的关系不错,毕竟自己向他们表露出了增加武人地位的意图。
“朝中相公大都不通军务,虽然用心是好,但却容易误事……”
“小将晓得,自然会在朝堂上澄清利害。”韩世忠恭敬道。
这也是赵桓欣赏韩世忠的一点;出身贫寒以小兵起家的他除了性格耿直,轻财重义外,却也识得利害关系,并不排斥政治上的伎俩。
自从童贯监军西北,将赵桓的势力渗透入军界后,赵桓便开始托童贯将有才能的青年军官送至汴梁,加入到东宫侍卫里。而韩世忠这个后世闻名天下的名将,自然被赵桓列为第一目标。赵桓并没有收集名将的嗜好,他是想日后若是要建立起完全属于自己的亲信武装,那么必须要从一开始就掌握一批有潜质的军官。除此之外,他也抱着拉拢他们收为心腹的打算。
经过十年的发展,政和三年(1113)时赵桓的势力已经颇为强大了。十年的苦心经营,最终将皇城内宫完全控制在赵桓手中;现如今连各个嫔妃的贴身内侍,都由入内内侍省统一调遣,而拍板之人正是王贵。
这也最终绝了郑贵妃和王贵妃的皇后梦;就算是王皇后四年前因难产而死,她们也没有试图挑战赵桓在内宫的地位。
作为回报,赵桓也将手下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意交由她们的亲属打理,算是与她们讲和了。

生意方面,被赵佶空降到制造局的高俅,这个在赵桓心目中就是酒囊饭袋的代名词的人,却出人意料地非常有商业头脑;他不仅能迅速理会赵桓后世的商业思想,甚至能举一反三地说出不少连赵桓都惊讶的道理。而他市井出身的身份,也让他能够看清市场的航向。
到了今天,这个高俅已经完全偏离了他本来的航迹,成了赵桓麾下几乎所有商铺的管理者。
在原本历史上,高俅在成为汴梁禁军统帅后,便把军营变成了一大制造厂房;士兵每天制造出来的大量商品,被高俅凭借军方的身份大肆高价卖出,靠这个赚了一大笔钱。作为第一个倡导军队从商的人,可以说这高俅在商业方面确实有点本事。
现如今汴梁制造局已经成了汴梁,乃至整个大宋最大的奢侈品制造商;每年的高档家具、琉璃镜子、时尚衣着等为赵桓带来了一千余万贯的利润!
除此之外,赵桓也将手伸入了其他行业;汴梁军械局承包了大宋百分之三十的军备,特别是在夏州之战大放光彩的便携式投石机,更是军械局的主打招牌。汴梁粮行前年开始营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更加雄厚的背景,短短时间便击垮了数家大粮商,成了汴梁三大粮铺之一。
再加上其他零零散散的行业,除去给赵佶的五百万贯分红之外,赵桓每年的零花钱也达到了两千万贯,是北宋财政收入了八分之一!
可以说赵桓的势力已经深入大宋各界的方方面面,已经暗地里成了一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怪兽。无论是商界、军界还是政界都能看到赵桓的身影,也让他觉得是时候开始正式踏入朝堂之上了。
这些年来赵桓从没有公然评论朝政,一直躲在赵佶的背后。虽然有不少大臣已经感觉到了赵桓的存在,但却没有一个人把他看成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是,毕竟赵佶此时也才不到四十岁,正是春秋鼎力之龄,群臣又怎么会去可以巴结一个还未成年的太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了解一部分内幕的群臣对赵桓在商界的动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毕竟名义上这些行业都是赵佶的……既然赵桓并不构成威胁,那么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得罪他。
然而这一次,赵桓自觉羽翼已经丰满,再加上自己也十三岁,确实是走上台面的时候了。
早在五年前,赵桓便以制造局的名义慷慨地援助在汴梁的穷困士子,赞助他们学费、伙食、住宿……这些年轻人除了一部分实在不成器外,很大一部分人的都考上了进士。现如今大都担当了七、八品的小官。
这些人虽然位卑,却数量庞大……而且出身庶族的他们对于那些大地主豪强也没有多少好感,正是赵桓将来革新朝政的重要臂力!赵桓还记得王安石的新法怎么失败的,不就是因为自身的阵营不稳,没有建立自己的班底么。
这样的错误赵桓是不会再犯的了,特别是他所设想的革新,要比王安石的激进十倍!
不过虽然有了下层的支持,但上层也必须联络……
想到这里,赵桓微笑了一下……是时候联络一个人了。
“梁伴伴,备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