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政通鉴》靖康录事之道君皇帝回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纲三月十七日从汴京出发,次日便在陈留县与返回开封的太上皇后郑氏相遇,郑氏开口便询问:“朝廷欲令于何处居止?”
李纲回答道:“稽之三从之义,道君太上皇帝居龙德宫,而殿下居禁中,于典礼有所未安。朝廷见以撷景园为宁德宫,奉道君太上皇后。”
郑氏考虑再三,最终表示赞同:“相公所论甚有理。”
赵佶让太上皇后郑氏先回开封,其主要用意之一在于试探。郑氏顺利还朝的消息传到应天府,赵佶得到消息后,就再也不提西去洛阳之事。
当李纲于三月二十日到达应天府后,臣请赵佶不须至亳州上清观上香,请早回銮,以慰天下之望。并秉承赵桓旨意,询问止递角、阻粮纲、留浙兵三事。赵佶以都城受围,恐为人得知行宫所在,非有他意之言搪塞。
这话漏洞颇多,李纲也不予深究,反而安慰赵佶方艰难中,两宫隔绝,彼此不相知。虽朝廷应付行宫事,亦不容无不至者。赵佶询问朝廷近事,如追赠司马光及毁拆夹墙等事宜。
李纲耐心一一解释:“追赠司马光,正欲得民心;毁拆夹墙,止欲防奸细。”并称当大敌入寇,为宗社计,政事不得不小有变革。
赵佶也不予深究认可李纲所言,只是托词缘性快,问后即便无事。
经过三天的交谈,赵佶明确表示原本他欲往亳州太清宫上香,却因道路阻塞,不能成行。又欲居西京洛阳,却又顾及皇帝恳请之勤,已更指挥,更不戒行。他吩咐李纲先行归京,将他的意思转告赵桓。
其实,赵佶心中有数,洛阳与镇江一样,均非告老失势之人可留之地。即便是圈套,他也只有按照赵桓的安排,返回开封。
李纲临行时,赵佶勉励道:“若能调和父子间,使无疑阻,当书名青史,垂之万世。”
李纲此行,仅剩下一个遗留问题。赵佶拿出尚书省札子:朝廷有指挥,行宫内侍十人,皆与在外宫观,不得入京城。赵佶对李纲解释道:“此辈皆是日在左右梳头系裹,不可缺之人。”李纲事前不知此事,此是刚出任尚书左丞的耿南仲所为。

他只得承诺赵佶如欲留身边内侍,他就携此札子归京后奏知赵桓取旨准许内侍入京。赵佶在赞同之余,又让了一步,推说这十人中又两人是童贯的亲戚,还是不要让这二人入京为好。
李纲回朝,立刻据实上奏,赵桓当即降旨:“听留龙德宫祗应。”并且对李纲此行予以肯定:“卿奏对之语,忠义焕然,朕甚嘉之”。
赵佶即将返回开封,开封流言颇多。其根源在于赵佶的宠臣从前作恶多端,如今尚未严惩。外面纷纷传言蔡攸将以扈卫行宫为名,侥幸入都。大臣们担心蔡攸如果随上皇入都城,则百姓必致生变,不久前所发生的数万民众围攻‘浪子宰相’李邦彦的事件势必重演。
台谏官员纷纷上奏:“蔡攸依上皇,废格责命,必随车驾至都。”“彼得罪于天下,人人皆欲鱼肉之。”“万一有小变,上皇宁免惊忧,如邦人欲击李邦彦之类。”
侍御史李光深恶蔡攸,上奏道:“攸若果入,则百姓必致生变,万一惊犯属车之尘,臣坐不预言之罪。”
对于蔡攸的近况,赵桓最知情。他采纳吴敏建议,秘密传旨令蔡攸劝上皇北归以赎罪。此前,赵桓一面将蔡攸贬为提举亳州明道宫,一面亲自降诏蔡攸,令其‘专一扈从太上还阙’。蔡攸陪同赵佶到达符离以后,蔡京再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居住。鉴于上皇前去京城不远,蔡攸上书赵桓,请求前去陪伴父亲。赵桓已降旨照准。他不大相信蔡攸竟会违抗他的旨意不跟随赵佶返回开封,蔡攸还没有这个胆量。难怪赵桓读过台谏官员上奏,一反常态,并不惊慌,仅闪烁其词,批了一句:“候蔡攸到京,三省取旨施行。”
——————————————
仓促成题,望书友们谅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