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集》第一辑:西海岸谈诗悟道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篇:在懂与不懂之间徘徊vs曹英人《又一位“归来的诗人:西海岸及其诗》
几天前就看到曹英人君的《又一位归来的诗人:西海岸及其诗》,惶恐间不知该以何作答。创作长诗《母亲》的间隙,总算偶成了这篇“诗论”。我想,其间的想法与英人君或许大致相通。正如英人所说的那样:“或许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只是坚持与等待。”嗯,因为我们都是如此地热爱“诗歌”!
艺术这玩意儿,它是人类在其精神领域艰辛的探索与创造。自亚当、夏娃起始,人类就大睁着眼睛看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又开始打量自己。毋须去触摸人类探索的脚印,那每一步向巅峰迈进的足迹都留下了斑斑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渍。
人类就是在懂与不懂之间徘徊前行的。
你知道的愈多你就会愈痛苦,因为你愈加感觉到了:你知道的还太少太少------
所以我们的读者、我们的诗歌总是在懂与不懂之间徘徊。
一位在闲聊中这样对我说:“很少见你谈自己的文章哈,你似乎更推崇自己的诗歌。可是我喜欢读的却是你的散文。你的散文如《新青年,新文艺》、《眼疾、偶也偷着乐》文笔隽永、大气还不失幽默风趣,不经意间即可见连珠般的妙语及狡黠、睿智的哲理;你评“韩寒”的那几篇杂文辛辣刺激又不失雄辩之理,谈笑间真是刀笔能杀人、文字可钻心哈!”
“呵呵过奖,——诗呢?”我飘飘然,等着他的继续
“你的诗歌,我读起来却很苦很累。”他当然看不到我大睁的双眼,“说实话,看你的诗歌,你不像个能写出那么飘逸、洒脱文字的人;看你的文章,又让人难以想象你的诗歌会如此玄虚!”
天啊,——他还不如直说了“晦涩”与“看不懂”!
我愣在那儿,死盯住他发来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我企盼他能告诉我他看得吃力的是哪一首诗?我想给他解释一下,——可是,可是为什么我的文章不需要我求着向他解释,他自个儿就欢欢喜喜地看了下去?而且,还心甘情愿地伸出个大拇指?!
想到了艾萨克牛顿(lsaat1642---1727。传记作家迈克尔·怀特haelWhit在1996年出版的牛顿传记《最后的巫师》中称,苹果落在头上导致牛顿发现地心引力原理的神话,只是历时250年的一项掩饰这位英国科学家秘密阴谋的一部分。怀特说,牛顿之所以精心炮制苹果落地的神话,是为了掩饰他对巫术的迷恋。牛顿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至今仍被认为是科学垃圾且无人能较清晰地解释,无论他怎样自我宣扬他“关于灵魂的研究”才是他最伟大的成就。其实,这位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科学生命基本上到50岁就终结了。

我们现在有没有整天关在屋子里写“神话”还要狂叫“写得好,只是您们不懂!”的诗人?有没有诗评家拼了命推介读者还是不买账的诗歌?我看都有,而且不少。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作,可惜海子的成名不是因为这首诗,而是他慷慨激昂付出的才25岁年轻的生命。这给世人造成一个不好的导向,仿佛诗人的死都是为社会所逼,只有他的死才能换来社会的同情与认可;活着的诗人呢,愈被沦为社会的边缘,愈感压抑与苦痛。再说说顾城,他的不光彩的杀妻行为更是无情地摧毁了他自建的童话王国。令人慨叹的是:至今依然有不少人歆羡诗人华丽的死亡,甚至、步其后尘。
诗人不应该因了死亡才被认可,因了死亡反被后人推上被崇拜的巅峰。
在懂与不懂之间徘徊的人们啊,其实,这不全是你们的错。
每一个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认可,最好流传,——想真正地将自己的宝贝放到千年后留给子孙们去解读的作家恐怕还鲜有。问题是,我们的诗人灵感一但迸发就身不由己了,提起笔来那就更不得了!“灵感”一定要提炼提炼再提炼、上升上升再上升;什么“意象”啦、“跳跃”啦,还得“淬火”、还得排出“建筑美”------多啦,简言之就是:“形而上”再“形而上”!
意象是新奇了、想象的空间无限地大了、“建筑”得也有模有样了,一句话,诗歌“玄妙”了;至于这是不是更高的艺术?读者懂不懂?——那是他们的事!说句不雅的话:你们读得吃力、你们怎么读也读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也不说你们没水品哈!——那是你们读者的事!再说啦,还有评论家帮着你们不是?!
为什么如今的人宁看大部头的小说不愿意看简短的诗行?为什么我们的诗歌非得诗评家逐段逐行地注解读者依然难懂依然不买账?为什么汪国真的“茶水诗”曾一度风靡甚至被称之为一个时代(所谓的“汪国真时代”)?为什么“朦胧诗”过去10多年了我们的诗坛表面繁荣实际上却越来越曲高和寡越来越远离读者远离大众?为什么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诗派越来越林立诗风却越来越晦涩?
在懂与不懂之间徘徊------
在艰难中行进的中国诗歌啊,——你到底还要徘徊多久?
也许始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痴痴企盼的还有我们可爱的读者,还有
同样需要诗歌的民众。
大胆地向晦涩之风宣战吧!这也许是我们的诗歌走向繁荣的
唯一之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