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中国现代诗歌、诗人及争议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篇(第二篇)
食指(1948-)年少的食指是以一首充满**的诗作《相信未来》一举成名的。在我看来,也许重要的并不是这首诗及他的其它作品本身,而是这位勇敢且具有开拓精神的诗人是冲破了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垄断中国新诗二十多年的“郭沫若体”或称“政治传声筒”之第一人。他付出的代价是做了两年牢、在精神病医院及福利院住了20多年。仔细研究食指、北岛的诗歌,除了能看到西方的意象派烙印外,与同一时期的“台岛”诗歌不无联系。这在下面会谈到。
食指早期(1968)的代表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其中所展现的人文思想及人性呼唤早于了80年代的“伤痕”十多年。“伤痕”是对“政治文艺”的反叛,也是当时顺应“政治潮流”本国所能达到的一个高峰。其在80年代末得以分化:一方面被冠以“亲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加以清洗、消弭,——因为此对“历史革)过度的清算”已经不符合“政治主流”而被斥为“第三种声音”;相反,另一方面是以王蒙为代表的“反思更重要的是为了展望未来”为主流,即所谓的“鲜花怒放派”。《春之声》(王蒙)是当时乃至迄今为止所代表的又一个三十年的主流文艺。即“官方文艺”。三十年来,除了游离于其“边缘”地带的所谓“人性”尚可生存外,——如莫言的小说、王朔的“痞子”、贾平凹的“非现实主义”(人性)、余华的“肤浅小说”(《兄弟》)及大量的“”——本国的除了挖掘古人的坟墓,或靡靡之音,我们已经看不到或者说是很难看到直面这一时期人们现实生存经验的真正有力量的。
这样说来,也许更能够帮助我们认识食指先生于中国至少是诗歌美的“象征批判意义”。如同上篇谈到的李金发先生一样,也许食指作品的“力量”并没有李金发、没有我们渲染的那么大,但是,其继往开来的意义也许却并不亚于前者。值得指出的是:北岛即是食指先生的师承者,尽管他只比食指小一岁。
食指不仅是开创了本国诗歌的一个“新思潮”,而且是:“新时代”。大言之:是他“拯救”了本国的“新诗”(请注意:是指其“开拓性”的创新贡献)。代表作《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当蜘蛛说
你和我被遗忘的姓名
如果鲜血会使你肥沃
明天的枝头上
成熟的果实
会留下我的颜色
必须承认
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
我,战栗了
谁愿意做陨石
或受难者冰冷的塑象
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
在别人的手中传递
即使鸽子落到肩上
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它们梳理一番羽毛
又匆匆飞去
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一生中
我多次撒谎
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
一个儿时的诺言
因此,那与孩子的心
不能相容的世界
再也没有饶恕过我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倒下的地方
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
我的肩上是风
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也许有一天
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
垂放在
每一个不朽的战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乌鸦,这夜的碎片
纷纷扬扬
〖红帆船〗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滑进瞳孔的一盏盏路灯
滚出来,并不是星星
我不想安慰你
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来自热带的太阳鸟
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
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
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
走向海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不,渴望燃烧
就是渴望化为灰烬
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你有飘散的长发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海子(1964.3,26-1989,3,26一篇曾谈到:“新中国”后直至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以前,——在这一时间段上,本国无大诗人、真诗人。以殉道者的姿态冲破这一断裂带的又一代表人物,便是:海子。
海子的“影响力”是在其卧轨自杀后、而且是递年增加的。时光的洗礼无情地荡涤了许多名噪一时的“作家”、“诗人”,却坚定地“留下”了这位刚刚活了25年的“孩子”。比他更具孩子气作品亦更富有“诗意”的便是顾城,也是本国诗歌史无法回避的一位重要人物。这在后面我将谈到。
海子我想多说几句。因为他仅比我大一岁,我与他虽未谋面,但也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相同的是:其时的我与他都在做着同样苦痛的挣扎——不单是大量作品沉淀、不被世人所理解。也许不同的只是:他在京,我在汉;另外,海子向生命的极致找寻出路,而我却“畈依”了世俗——他死去,我活了下来。
包括其后的“自由思潮”,没有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无法理解如海子那样视艺术(诗歌)为生命的一些“殉道者”内在苦痛的。北岛也是一样,他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是得益于“反思、批判”的一时兴起(1978-1989);海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其时,“批判政治”已近尾声——也一样,大言之:“肃严的现实主义批判”一律“格杀”;代之而起的是如“汪国真”、席慕容、琼瑶、三毛之类的教化、娱乐文字。此点在前面也已有所述及。
1989年春,海子死;夏秋,“自由主义思潮”爆发并被弹压;同年,北岛出走美国。顾城也是在那个时间段出去的。要说最厌恶最不懂“政治”的就是顾城,这个似乎连生活也不懂的大男孩因了被“生活抛弃”而最终崩溃,杀人且自戕于新西兰的一个小岛——激流岛。
不信命运么?命运会撕碎了给你看的。
我看到包括一些知名的诗人喜欢赞美“诗歌”的纯净、玄妙及不可或缺,曰“写出了一首诗多么多么的快乐云云”,——真是误人弟子的扯淡!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诗歌也许包括一切艺术皆是戕害人生命的罪魁祸首、是带病的毒饵。我鸡鸣而眠、顶着日光睡觉,不困极饿极生理不得支持不是阅读就是闲聊、写作,——何来快乐之谈?要说快乐,那多半也是看客的事。我多次对年轻的爱好者说过:其实做一位“好读者”才是真正最快乐的事。我做了20多年的“读者”,诚然其间有为生活所迫的缘故,但是若让我说实话,说真话:那时我是最快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写作是人世间最苦的一件差事。不为人理解是另一方面——这无疑是在拿健康和生命在豪赌。就我个人而言,我企图不自量力地追赶回失去的20年光阴,却每每将也许更需要我的儿子丢在一旁,——这不是吃错了药是什么?
我从来就不敢教儿子写作文,生怕他将来也爱好“”,走我这条路。这是心里话。我更期望的是他将来能够有一份也使一点体力、还不错的工作,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譬如,写了一首好诗,写出了《如果需要流血》我快乐么?快乐只是暂时的,甚至是瞬间的,——更大、更艰巨的挑战很快就会扑面而来。
所以我告诉过一位19岁的中文系大一女生。她说“这个世界太丑恶了,她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孩子。艺术将是她的生命,她绝不会永远也不会放弃。”我说“艺术就是艺术,它不是你的生命——你首先需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快乐。”当然,这是我看过她的“诗作”后更需要直言相告的话。
大学的“文科”就是个害人的专业,却还要设什么硕士、博士!一方面养活着大量穷究“典籍”的教授,另一方面却培养出大批多愁善感比我花样年华却也许比我还要悲观落寞的青年。
这是何苦呢?我看“文科”不需要“大学”,只要教授大家学会阅读就行。写作是极少命运使然也许是犯了某种如我的吸烟一样急难改掉的“病变”的人才不得不去干的冒险的事。命运是什么?就是“缘分”,说好听点:是此方面的“天分”。
大家回忆一下:看过我作品的人多半读到的是悲哀甚至绝望,而且残酷的我从不给出任何答案或者称之为“出路”。但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我的本意都是想使人们变得更坚强、更能够适应社会,也更快乐。
这不是悖论,而是我们面临的残缺的生活本身。我也没有扯远。
这些文字,也算是悼念海子的。他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祖国,或以梦为马》。还是附一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祖国,或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
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
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
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
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横
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
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以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
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
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
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
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
——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顾城(1956-1993)顾城大家很熟悉。我想提醒一下的是:也许他的《一代人》不单因其特定时代的呐喊而能够被后人所认可。但是,我更欣赏的是他的“唯美”诗风及“孩子气的天真”,这份天真虽然几乎被他后来异化的杀妻行为所葬送。
作品有时与其人格相断裂的现象我们不是没有见到。但是,如同人之思想的复杂及多样性一样,企图用某一“单一”甚至是“连贯”的“概念”来评价一位作家,如同优秀的评论家试图去绝妙地诠释某一部同样绝妙的作品、某人之人生,——至少也是相对徒劳的。
就作品而言:顾城是我认可的现代最具有“诗歌”天才的大诗人。如果说舒婷仅仅是拘泥于(个人)情感的小天地(其“政治诗”不值一提),那么顾城,其深邃的目光、海涛般波澜的情感及率直的童真无一不给“诗歌”插上了艺术的翅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顾城是一座诡谲的山峰,你不冒险去攀登绝不会知晓自己的渺小。
这里我附上一首他给儿子木耳的诗《回家》。我喜欢,也是顾城生命中写下的最后一首诗。
我看见你的手
在阳光下遮住眼睛
我看见你的头发
被小帽子遮住
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
在笑
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

你不认识我了
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
是因为害怕看你
我的爱
像玻璃
是因为害怕
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
说:胖
你要我带你回家
在你睡着的时候
我看见你的眼泪
你手里握着的白色的花
我打过你
你说这是调皮的爹爹
你说:胖喜欢我
你什么都知道

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
我们隔着大海
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
岛上有树
有外婆和你的玩具
我多想抱抱你
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珊,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
爱你,珊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珊,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罗门(1928-)在本国大陆诗歌、荒芜的年代,弹丸之地的小岛台湾却涌现出了几位世界级的大诗人。他们是:洛夫、罗门、纪弦、郑愁予、覃子豪、痖弦、周梦蝶、叶维廉。
因本文的目的是试图给读者一个较清晰的赏读优秀诗人及作品的思路。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我既没有以年代来划分、推介诗人,也没有以“纯学术”似的专门点评的形式予以介绍。本文遴选“大诗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即作者在诗歌史乃至史中的地位、其“开拓性”贡献及作品力度。
没有比较即没有鉴别,这里我们专门比较一下同时期台湾及本国诗人的作品,并试图诠释出其作品背后的“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价值”。我们先看罗门的《麦坚利堡》:
麦坚利堡》注(罗门)1960年10月
超过伟大的
是人类对伟大已感到茫然
——题记
战争坐在此哭谁
它的笑声曾使七万个灵魂陷落在比睡眠还深的地带
太阳已冷星月已冷太平洋的泡沫被炮火煮开也都冷了
史密斯威廉斯烟花节光荣伸不出手来接你们回家
你们的名字运回故乡比入冬的海水还冷
在死亡的喧噪里你们的无救上帝的手呢
血已把伟大的纪念冲洗了出来
战争都哭了伟大它为什么不笑
七万朵十字花围成园排成林绕成百合的村
在风中不动在雨里不动
沉默给马尼拉海湾看苍白给游客们的相机看
史密斯威廉斯在死亡紊乱的镜面上我只想
知道
哪里是你们童幼时眼睛常去玩的地方
哪地方藏有春日的录音与彩色的幻灯片
麦坚利堡鸟都不叫了树叶也怕动
凡是声音都会使这里的静默受击出血
空间与空间绝缘时间逃离钟表
这里比灰暗的天地线还少说话永恒无声
美丽的无声房死者的花园活人的风景区
神来过敬仰来过汽车与都市也都来过
而史密斯威廉斯你们是不来也不去了
静止如取下摆心的表面看不清岁月的脸
在日光的夜里星灭的晚上
你们的盲睛不分季节地睡着
睡醒了一个死不透的世界
睡熟了麦坚利堡绿得格外忧郁的草场
死神将圣品挤满在嘶喊的大理石上
给升满的星条旗看给不朽看给云看
麦坚利堡是浪花已塑成碑林的陆上太平洋
一幅悲天泣地的大浮雕挂入死亡最黑的背景
七万个故事焚毁于白色不安的颤栗
史密斯威廉斯当落日烧红满野芒果林的昏暮
神都将急急离去星也落尽
你们是那里也不去了
太平洋阴森的海底是没有门的
1960年10月
注:麦坚利堡(Fortkly是纪念第二次大战期间七万美军在太平洋期间七万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战亡;美国人在(菲律宾)马尼拉城郊,以七万座大理石十字架,分别刻着死者的出生地与名字,非常壮观也非常凄惨地排列在空旷的绿坡上,展览着太平洋悲壮的战况,以及人类悲惨的命运。七万个彩色的故事,是使死亡永远埋住了。这个世界在都市喧噪的射程之外,这里的空灵有着伟大与不安的颤栗,山林的鸟都被吓住不叫了。静得那么可怕,静得连上帝都感到寂寞不敢留下;马尼拉海湾在远处闪目,芒果树与凤凰木连绵遍野,景色美得太过忧伤。天蓝,旗动,令人肃然起敬;天黑,旗静,周围便黯然无声,被死亡的感觉重压着……作者本人最近因公赴菲,曾与菲作家施颖洲、亚薇及画家朱一雄家人往游此地,并站在史密斯、威廉斯的十字架前拍照。

我多次说过我一直企望看到本国诗人令人震撼的作品(很遗憾的是我看到更多的却是一些极有才华的诗人如西川、愈心焦等几乎不写作了)。什么是震撼?《麦坚利堡》便是;什么是定将代代相传下去的诗?这便是;什么是真实、伟大而定将不朽的艺术?这便是。
此诗的伟大不单是在于它的悲剧力量,而是诗中所展现的凄美画卷对人类酷烈战争的极大讽刺。诗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语无不直刺人们的心灵。
我想问一下“统治者”们:如果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亦或假借国家甚至民族的利益去发动可耻的战争,那么你们有谁敢于去读一读这首诗?——除非你们是野兽。
一切战争都是可耻的(从“艺术”之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无论“正义与非正义”),——人民不要战争。
因此,《麦坚利堡》是属于全世界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同时期本国诗人的几首。
1:郭沫若
三面紅旗迎風飄,人民公社是金橋;煉鐵何難復煉鋼,超英趕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國人多力量強!」(《人民日报》)
亲爱的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1967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逮捕,他马上又写了《水调歌头》: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黄粱。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和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解放军报》1976年11月1日)
(西海岸:这是诗么?这就是我们主流媒体当时登载的郭沫若的大作。现在我们的主流媒体刊载的又是些什么?大家闲了可以去翻翻报刊杂志,自己去鉴别。郭沫若被“中国诗歌史”捧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就是他早期的作品大家也可以去看;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郭沫若自始就是为功利而写作的。请注意:他的人格与价值相断裂相背离与顾城是根本不同的。一个是“变色龙”似的趋炎附势;另一位是爱情、家庭瓦解后个人生存价值的全面崩溃。一个是“没有价值”,另一位是“个人意志”的全面毁灭。前者无疑是的灾难。
至于“时代悲剧”的另一表现形式:好的作品被沉淀被嘲笑甚至被戕害,好的诗人饥寒交迫,我不想说了)
2:汪国真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西海岸:这是汪国真最具代表性也是他最好的一首,曾经红遍了大江南北。也为汪国真带来了不菲的财富及漂亮的妻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汪国真是在“批判朦胧诗”的基础上发迹的。为什么它会发迹?那是九十年代的初期,“自由思潮”受到严厉的批判;汪国真的“教化诗”应运而生。是媒体、评论界还是本国的精英们眼瞎了?你们还别说,那些高高在上大权在握的先生们眼睛还真是时常都是瞎的。请看下一面的一首。)
《喊故乡》/田禾
别人唱故乡,我不会唱
我只能写,写不出来,就喊
喊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江南
我对着江南喊
用心喊,用笔喊,用我的破嗓子喊
只有喊出声、喊出泪、喊出血
故乡才能听见我颤抖的声音
看见太阳,我将对着太阳喊
看见月亮,我将对着月亮喊
我想,只要喊出山脉、喊出河流
就能喊出村庄
看见了草坡、牛羊、田野和菜地
我更要大声地喊。风吹我,也喊
站在更高处喊
让那些流水、庄稼、炊烟以及爱情
都变作我喊的回声
此诗2004年11期《人民》刊发,2005年《诗刊》1月号转发;2007年田禾诗集《喊故乡》荣获“鲁迅奖”(在5部获奖诗集中排在第一位)。田禾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的:“2000年,回故乡,爬上村子后面的山坡眺望,眼前的村庄不复儿时模样。我想起了童年的艰苦生活。当晚回到家中,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喊故乡》:让那些流水、庄稼、炊烟以及爱情,都变作我永远的回声。”他“编故事”(2000年)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在此诗“公开发表”之前已有了一首诗人刘希全发表于2002年第8期《诗刊》上的一首“近似诗”。我们来看。
《轻轻地喊你》/刘希全
在那一个又一个暗夜
我轻轻地喊你!
是的,不是说,而是喊,是轻轻地喊
——哦,用晕眩的嗓音和血液
用颤抖的笔和纸张……
是的,是轻轻地喊
没有任何人会听到
轻轻地喊:先喊出你的名字
在喊出你清澈的脸庞、明洁的双眸
再喊,喊出那些夜晚、那场大雪
以及你冻红的指尖……
就这样轻轻地喊你
你是所有的回声
—惟一的你,无数的你
都一一回到我的身体里——
也许比我当年还要愤怒的钟磊先生是这样慨叹的:“由此可见,田禾的《喊故乡》只不过是刘希全《轻轻地喊你》一诗的仿制品。而这样的仿制品竟然获得了鲁迅奖。由此可以推断,中国上层诗歌是多么虚伪和滑稽啊!中国上层诗歌日趋堕落和腐化,已经丧失了诗人的诗性和人性,已经构成了中国政治的文化同谋,走上了社会文明的边缘化和死亡的定数。”
西海岸摒弃“政治”纯“艺术”之点评:此诗不知是因为作者的名气还是“内容”恰恰吻合了哪些先生的口味而能够一举荣登中国诗歌的榜首。西海岸只能悲叹“艺术”已被“非艺术”所。为了不至于误评,此诗虽非常易懂,我还是读了肯定就不必了。因为我除了听到了诗人嗷嗷叫的“破嗓子”以外,无任何感动的因素在内。相反,若作为初习者,我或许会原谅他的宣泄。但是,作为专业诗人,他的无端端地煽情能给我带来什么呢?——“鲁迅奖”:我呸!(请原谅我的激动)这只能让我更加厌恶、鄙夷。(摘自《西海岸荐破诗烂诗垃圾诗》)
不要再哀叹本国与诺贝尔奖无缘了。在如此大的氛围下,全民不被教化为虚情假意、唯利是图的愚民就算是好事。高行健先生喧嚣作家要“仅为自己孤独地写作”是有其原因的。其最重要的“背景”不幸却是本国的“艺术外围环境”。好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惠特曼的二首诗歌。言归正题。
1:我听见美洲在歌唱
我听见美洲在砍唱,我听见各种不问的颂歌,
技工在歌唱,歌唱他们愉快而强健的歌,
木匠在歌唱,同时量着他的木板或衍木,
泥瓦匠在歌唱,唱在准备上工或下工的时候,
船工在歌唱,唱他船里的一切,水手也站在汽艇的甲板上歌唱、
鞋匠坐在登上歌唱,帽匠站着歌唱,
伐木工在歌唱,犁田青年也在歌唱,
他们唱在早晨的路上,或唱在午间休息时,或唱在日落时分,
我还听见母亲的美妙歌声,或者年轻的妻子一边工
作一边歌唱,或者姑娘们一边缝一边歌唱或一边洗一边歌唱,
人人都在唱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别人的歌,
白天唱属于白天的歌──晚间,年轻人聚在一起,他们强壮而友好,
放声歌唱他们强健而和谐的歌。
2:啊,船长!我的船长!
啊,船长!我的船长!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终了,
我们的船已安然渡过所有的难关,我们所追求的锦标也已经得到,
港口就在前面,我已听见钟声,听到了人们的欢呼,
千万只眼睛都在望着我们的船安稳前进,它是那样威严和勇敢;
可是,啊,心哟!心哟!心哟!
啊,鲜红的血滴,
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
他已浑身冰冷,心脏停止了跳动。
啊,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听听这钟声,
起来吧,──旌旗爲你招展,──号角爲你长鸣,
爲你,岸上挤满了人群──爲你,人们准备了无数的花束和花环,
爲你。这雀跃的人群在欢呼,他们殷切的脸正对着你看;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让你的头枕着我的手臂!
真像是梦,躺在甲板上,
你已浑身冰冷,心脏停止了跳动。
我的船长没有回答,他的嘴唇惨白,”一动不动,
我的父亲没有感觉到我的手臂,他已经没有脉搏,也没有意志,
我们的船已安全地下锚了,它的航程已经终了,
从可怕的航程归来,这胜利的船,目的已经达到;
啊,海岸欢呼,钟声长鸣!
可我却以悲痛的步履,
漫步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浑身冰冷,心脏停止了跳动。
同样是歌颂贫民及美国林肯总统(船长)的诗作,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诗人的**及真诚。这是一颗火热般赤城、孩子般天真的心!
这是在“本国现代诗论”中我打算引用的唯一一位外国籍诗人。当然这也是一位曾经被“埋没”的诗人。惠特曼自印的第一部诗集《草叶集》1000本一本也没有卖出去。就是这样一位挨了一辈子骂、受了一辈子穷的真诗人大诗人;就是这样一本被嗤为“浮夸、自大、庸俗和无聊的杂凑”、被朝野名流不屑一顾、扔进火炉或垃圾筒的的诗集,因了爱默生先生火眼金睛的“发现”、因了其本身“伟大的力量”而显露光辉。迄今,此光芒仍绚烂夺目,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人们”。爱默生先生给惠特曼的回信中有一段话是令人回味的,借此机会我引用一下:“对于才华横溢的《草叶集》,我不是看不见它的价值的。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菁华。我在读它的时候,感到十分愉快,伟大的力量总是使我们感到愉快的。我一向认为,我们似乎处于贫脊枯竭的状态,好象过多的雕凿,或者过多的迂缓气质正把我们西方的智慧变得迟钝而平庸,《草叶集》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为您的自由和勇敢的思想而高兴。我为它感到非常高兴。我发现美妙无比的事物,正象应该表现的那样,表现得无比美妙。我还发现那种大胆的处理,它使我们感到十分高兴,恐怕只有深刻的理解力,才能够启发它。
在一个伟大事业开头的时候,为了这样良好的开端,我恭贺您。这个开端将来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我揉揉眼睛,想看看这道阳光是不是幻觉;但是这本书给我的实感又是明确无疑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强和鼓舞人们的信心。
直到昨天晚上,我在一家报纸上看见本书的广告时,我才相信真有此书,而且能在邮局里买到。我很想会见使我受到教益的人,并想定下一个任务,去访问纽约,向您致敬。”
史、文化史乃至人类史上无时不在上演着此类似滑稽的笑柄及“伯乐相马”的故事,不赘述。
我个人认为,罗门的诗歌与惠特曼的诗风是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的(当然这二首不明显,“好读者”之深入研究自然会找到答案)。罗门的诗风并不是“晦涩”与“先锋”的,而是运用意想及象征的手法巧妙地诉诸于古朴的神韵,这就是他每每写“现代都市”亦大获成功的秘密。精巧的读者也许能够从我的作品中看到一些他们的影子,我不否认。我想说的只是:不要以为你打倒了谁你最先锋你就是胜利者,一如你打倒了“北岛”你就一定超越了“北岛”一样。相反,所有真正的诗人、所有蕴藏其价值的艺术流派都是打不倒的。我们要做的反而却是:当如一位天真、纯朴甚至怀着某种虔诚盖积木的孩子一样,——贪婪地去探究秘密,吮吸营养。
叶维廉先生不在某些评论家编选的“台湾十大诗人之列”,他的名气比余光中要小得多,可是,这位先生却是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大师。余光中在大陆的“名气”也许要远大于我前面所提到的几位诗人,然而,他却是因为或许是写了一些“思念故土”的诗作且“恰到妙处”的缘故,从而被中国大陆主流“政治文化”所推崇,——而这,并不是一个肃严的批评者所敬仰的。史中的某些昙花一现及“墓**中的珍奇”探出头来光耀寰宇,——此例相必不用我再去多言。
限于篇幅,叶维廉先生的著作我不专门介绍了,大家若有时间去读一下这位先生,我想不会是浪费您的时间的。
余光中最被本国诗歌界所推崇的是《乡愁》。我也附一下,大家自可以与罗门的去做一番“比较”。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洛夫(1928-)洛夫的一生都在与“诗歌”打交道,写诗、编诗、译诗、教诗,历四十年。值得注意的是:洛夫的诗风经历了由明朗到艰涩(“超现实主义”),又由艰涩到明朗的转变。“最朴实的也许却是最动人的。”这句话是否就是洛夫先生穷尽一生追求的本源?我也是一位诗歌爱好者,我曾多次公开宣称:本人最大的“艺术目标”即是“还世界之本色”。
洛夫的诗作常能以小见大,且不露丝毫斧痕。这里选他的二首。
《金龙禅寺》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午夜削梨》
冷而且渴
我静静地望着
午夜的茶几上
一只韩国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战栗着
拇指与食指轻轻捻起
一小片梨肉
白色无罪
刀子跌落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满地都是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纪弦(1913-)纪弦与覃子豪、钟鼎文被并称为“台湾诗坛三元老”。海内外,推崇、模仿他的人极多,其对“现代诗”、“后现代诗”的影响都非常大。这里只想提醒大家:读纪弦,要与洛夫“反着读”。“洛夫”,要读出其“艰涩”中的质朴;纪弦,却要追寻其“直白”中的“奥妙”。
这里也选他的二首。
你的名字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飞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