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巧夺天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吴哲利用自己外语、军事和光学方面的特长,在陈阳和乌孙等的帮助下,在三湾这个地方大展伸手。
接下来的日子很繁忙。
他让陈阳制定相关的“法规”,吴哲把这个暂时的法规定名为“共同纲领”。共同纲领里包括确定了税收、土地、军事、民事等等相关领域的法规,并且在最后的一章中确定共同纲领还在不断的完善中。
军事上,吴哲命令乌孙将所有流星探马独立出来,成立情报局,专门负责各地的情报工作,并且负责驯养大量的信鸽。
军事训练,对吴哲来说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他专门设定出训练大纲,命令乌孙负责训练。遗憾的是草原上是全民皆兵,所以这些兵只能当半天,另外半天需要从事各种生产。
在吴哲的直接指导下,马钧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装备制作出来了。
首先,制造出来的是甲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只有军官才能顶盔挂甲,其他士兵大多是制服。可是在吴哲眼里,将军和士兵性命都是同等的重要,所以他让马钧按照自己防弹衣和钢盔的样式,用牛皮、羊皮、铁做原料制作新式甲胄,争取每个士兵一套。不出10天,新的甲胄就放置出了。虽然不能防弹,汉朝时候也没有子弹,但是有了这些甲胄,比传统的衣甲防护性能要好数倍,在战争中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士兵的死伤。
但是也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甲胄的制作的速度过于漫长,一天生产不出几副。另外钢盔太难仿造,一个原因是没有现代的冲压设备,另外草原上的钢铁也不足。
针对于此,吴哲改进了工部。吴哲从部落中选出500人,专门从事工业产品的生产,这些人不在从事军事训练。另外制作的过程改为流水线作业,每人只完成衣甲的一个部分,最后组装,这样一个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也提高了保密的功能,即一、两个工匠的流失,不会造成技术的外流。吴哲命令,以后所有物品的制作过程都要按照流水线作业。另外,就是吸引妇女参加制造衣甲的工作中来,并且按照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付给一定的报酬,这样衣甲的产量就迅速的提高了
关于铁器不足,目前也没有好办法。一个是命令糜竺尽快采购铁器,另一个是在三湾附近寻找铁矿。在找到铁矿之前,用牛皮仿制自己的头盔。
其次,十五天后马钧在吴哲的指引下发现了煤。其实煤在中国6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但是由于古代信息闭塞,到了三国时期,煤还没有被广泛的接受。
煤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三湾的面貌。由吴哲指导,马钧和其领导的工部负责的在当时的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物品制造出来了。

吴哲先让马钧按照自己的设计制作风箱,然后建筑高炉。风箱可以提高炉温。工匠们将一件件泥做的器皿放到高炉里烧,出来是一件件的瓷器。这些瓷器根据炉温的高低分成青瓷和白瓷。
三国时期主要用的还是陶器或是灰色的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瓷器。这些精美的瓷器的出现,最高兴的是糜竺。精明的商业头脑使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可以给三湾带来巨大财富的机会。
糜竺受了吴哲的知遇之恩,一心想报答。当他看见瓷器出现的时候,主动要求亲自到并州建立商栈,以报答吴哲。吴哲也就同意了。
几个月后,随着一批批的瓷器运往并州,并且由并州商栈贩卖到中原各地。大量的铁器、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了三湾。
吴哲没有想到瓷器这么受欢迎,根据并州商栈的飞鸽传书。吴哲了解到,一件青瓷能卖1万多钱,白瓷更是可以卖到10万钱。达官贵人争相想购买,尤其有些人用青白瓷做礼品贿赂上司,以得到升迁。
吴哲知道这些消息后,立刻要求在瓷器的底部都刻上两行字,第一行刻“中国制造”,第二行刻上小一些的字“三湾”。并且让糜竺在适当时机,在中原的其他城市设立商栈分号,所有商栈的名字都统一改名为三湾商栈。
半年以后三湾商栈已经分号已经开了10多家,遍及了长江以北的各大城市,甚至在都城洛阳也开了一家分号。中国三湾这个地名随之名扬天下了。天下的的名门望族都以能得到一件三湾产的瓷器而骄傲。
瓷器生产出来后,吴哲又领着工部的人烧砖、烧石灰。很多人会烧砖,所以转烧出来并不稀奇。但是当这些工人看见,将一块块的石头放进高炉,而后烧成白灰后,大家有惊讶不小。但是这是惊讶不算是惊奇,因为最近出现的新鲜事物实在是太多了。
吴哲有命人将白石灰、水、粘土、沙子等按比例混合,中国最早的水泥诞生了。
有了水泥、转。吴哲有安排部落里的人修筑房屋,建设三湾城。三湾的城墙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座用水泥和砖建造的城墙。
白纸随后也被制造出来了。三国时期“蔡侯纸”已经发明出来了。但是这种纸粗糙,只能用于个人如厕方面。不能用来写字。三国时期的写字基本上是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重要的文书写在绢上。
吴哲了解了“蔡侯纸”的工艺后,下令将原料中破布、渔网等改成木浆,这样洁白的“三湾纸”就发明出来了。
“三湾纸”的出现和青白瓷一样,在糜竺的经营下又为吴哲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