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关令尹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若水虽然觉得有点滑稽,有点无奈,但更多的是感动,她无法把水儿娘看成是一个人工智能,这是一个爱女情切的母亲啊,自己当年离开家一去再不回头,母亲是不是也是同样的痛苦?她忆起外面真实世界里的那个母亲,眼睛竟然湿润了。
水儿娘又惊又喜,“水儿,你想起来了吗?你记起爹娘来了吗?”
若水实在心中不忍,她很想点点头,但头怎么也点不下去,那一声“娘”怎么也叫不出口。不由得心中暗骂人世间的设计者。再同情也不可能以身代吧?何况她真的对水儿的身世一无所知。但同样她也怎么都说不出口自己根本就不是水儿,不知何故,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总觉得人世间是一个极大的圈套,而总觉得面前的夫妇两人如此亲切,并非陌路之人,不忍心再让他们的伤痛雪上加霜。
她只好选择继续沉默,呆立不语。
尹端劝水儿娘道,“孩子回来就好,我们慢慢来,她总会忆起往事的。”水儿娘含泪点头,道,“水儿,你和爹说说话,这是你今年自己采的新茶,你说要用玉液泉水泡,你爹就去采了玉液泉,但你不在了,你爹嘴上不说,娘知道他舍不得,所以一次也没喝过。今天太好了,”水儿娘用缎帕擦擦泪水, “你回来就好,先喝喝茶吧,娘去给你做饭,你最爱吃的菜”。
水儿娘欢天喜地地去做饭去了,尹端走上前去,向着青泠长揖到底,“谢上仙搭救小女,今生无以为报,只好来世结草衔环。”
若水和青泠齐齐愣住,青泠尴尬地说,“先生快请起,不知先生何出此言?”
尹端立起身,仍垂手恭敬道,“小民先祖曾为周大夫,善内学,观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一日见圣人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夡之,果得。小民末学,曾习先祖法,观先生之气,泓泓然如大湖,遂知小女当为上仙所救。”
若水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下,老天,我爹说的每个字我都听见了,有几个字不懂没关系,不过我怎么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啊!
偷眼看了看青泠,后者也是一副莫知所谓的表情。厉龙更不必说,一副心思全在别的地方,对这里丝毫不感兴趣,手中拿着个茶杯在那里转,神色似乎越来越凝重。
尹端发现了二人的异样,却仍垂手侍立。若水实在是受不了尹端对青泠如此恭敬,再这么下去,尹端估计会让她跪谢救命之恩,对着青泠她可跪不下去,万一他是另一个玩家怎么办?
青泠似乎也受不了,他把尹端请到榻上坐下,若水则移步炉前,再重新起了一罐茶。
尹端看着茶罐里的水气袅袅,慢慢地像讲故事一样地把尹家的来历和水儿的经历讲了出来。青泠兴致盎然,若水却听得一阵阵寒意涌上心头。
原来尹家的先祖竟是周朝的大夫。尹端的叙述倒也解开了若水的一个疑问,人世间该是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蓝本。那是诗楠最崇尚而且向往的一个朝代,在古中国历史上曾被誉为第一个大黄金时代,百家争鸣,才人倍出,人民也崇尚真性情,不乏美女与国王相恋,英雄与奸臣共朝的故事。

那是一个思想极度开放的时代,除了古欧洲之后的文艺大复兴时代之外,在人类的历史上,再无一个时期有那么多灿烂的思想和锐利的观点。可惜其后的秦皇焚书坑儒,再加上近千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多的人类思想结晶在时间长河中湮灭。而联邦成立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机械文明浪潮和烽火战乱,导致大量好不容易留传下来的文献散失。更让人扼腕长叹的是,电子文明竟成了最大的罪人,人类当时已基本抛弃了介质式的阅读,没有了真正的书,而所有的资料都放到了电子存储器中,一次无比强大的磁暴之后,人类彻底傻了眼。历史记载,当时一位学者长叹一声,“天欲亡我,非战之过也”,遂学了乌江自刎的楚霸王。从此,只剩下了一些人们口中的“古人说”,或者,在某些神秘的大家族那里也许还有故老相传的只言片语,其它的全部如尘入风中,再不复可寻。
尹端接下去的话才真正让若水心惊。尹家的那个任周大夫的先祖竟然后来任函谷关的关令!
在真实世界中,诗楠出生的家族正好是前述神秘大家族之一,虽然也许是其中最小的一个,但若水恰好因此知道一些世人不知道的史实,或者说,联邦文明不承认的传说。
周大夫,函谷关,一个姓尹的关令。若水闭上眼,几乎呻吟了一声,“函谷关令尹喜。”那个因看到紫气东来而强留老子,并得到《道德经》五千文的关令尹喜!
尹端吃惊地看着若水,这个孩子绝不似当年的水儿,水儿走的时候是个顽皮的孩子,而眼前的这个脱胎换骨之后的水儿却似乎有相当的心事,更颇具智慧,她怎么能知道先祖的名祎?尹家隐居在这个偏远的小村里是有原因的,先祖之事只传长子长孙,要不是水儿遇到了祖训中的仙人,她是绝对不可能被告之先祖之事。也许正是因为仙遇?
若水发现自己露了馅,赶紧起身斟茶。
尹端轻啜了一口杯中碧绿的茶液,继续讲下去。若水就像听到了一个遥远时代的传说故事。传说中,尹喜之母午睡时梦见五彩神光从天而降,遍绕其身,之后有孕。分娩时家里更生出莲花之色,光色鲜盛。尹喜幼年时就开始修道术,善观天文,洞彻星象。后来因气度恢宏,人格高洁,而在周康王时闻名遐尔。当他任函谷关令时,见紫气东来,天文显瑞,知道有圣人要度关西去,于是日夜守候,终于遇到了祖师老子。祖师悟道后得《道德经》,本不想留传人间,在《道德经》之中,祖师自己就写道‘言者不如知者默’。但在尹喜再三恳请之下,老子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之后尹喜更随老子西去,不知所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