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魏巍在厦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读了壶天兄《我与魏巍有过一面之缘》,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也与这位著名作家有过一面之缘,确切地说,那是魏巍与我们厦门的一次文学缘分。时间在1984年的6月。魏巍那次来厦门大学,是因为丁玲的召集,因此话得从1981年4月说起,在厦门大学六十周年校庆时,丁玲应当时厦大党委书记兼校长曾鸣的邀请,来厦大参加庆祝活动,并接受了聘她为厦大兼职教授的聘书,还在校庆期间给师生们做了题为《文学创作的准备》的报告。正是由于曾鸣,使得丁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与厦门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6月首届“丁玲作品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丁玲带来了一批中国著名的作家,其中有魏巍,还有好些和魏巍齐名的老作家,如写《吕梁英雄传》的马烽、西戎,写《风雷》的陈登科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总编楼适夷老先生等,其中年龄最轻的应该是50岁的诗人周良沛。印象中那整个群体大多出自老解放区或部队,就有点像“左联”。因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家喻户晓,魏巍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当时他也不过60出头,带着眼镜,乐呵呵的和蔼可亲,感觉中像个平易近人的中医院老院长。
这批德高望重又几乎都身居要职的老作家在简朴的厦大招待所一住数天,一点架子也没有,所以一接触后就几乎让厦大的师生忘记了他们是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了。当时厦大中文系的学生社团请他们座谈,结果他们是悉数到场,记得有一张老作家与厦大青年学子的合影,刊登在当时的学生文学刊物《鼓浪》的封二上。
更让人难忘的是在厦门工人文化宫,当时工人文化宫有一个职工文学社,在文化宫的《活动月报》有该社的文学园地《鹭涛》,文化宫就是以职工文学社和《鹭涛》编辑部的名义向魏巍等老作家发出邀请,请他们在晚上抽空来与厦门的职工文学爱好者座谈,老作家们居然都答应了。记得应该是当时职工文学社的社长李红祥托我接这些老作家的。

车是从宣传部借的丰田面包车,开车的司机老梅(就是梅吉兴同志,现在经常参加老干部集邮协会的活动),应邀参加座谈的有马烽、陈登科、魏巍、楼适夷等,车小人多,相当挤,魏巍等人也毫无怨言,从厦大招待所到文化宫一路谈笑风生,且问这问那,由我一一作答。
座谈会被安排在文化宫最高的会议室,就是顶层的有阳台的那间,在五楼还是六楼?因为没有电梯,年岁很高的楼适老有些吃不消,于是由我慢慢扶他上楼。魏巍等则步履矫健,颇有军人气质,至于魏巍等人在座谈会上说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印象中座谈会开得很热闹,掌声笑声不断,陈登科的话最多,引爆的笑声也最多。
在厦门历史上的这次重要的文学活动中,我只是与诗人周良沛有进一步的交往,可能一则因为他当时右派改正不久,而我是右派的家属;二则他更年轻活跃和精力充沛,与我谈得较投机。他签赠了两本诗集给我,一本是他选编的《新诗选读110首》,里面收入有魏巍的《蝈蝈,你喊起他们吧》和《好夫妻歌》;另一本是周自己的诗集《雪兆集》,我双双珍藏到如今。周在赠书上留下了日期,旧书新翻,让我对丁玲和魏巍等在厦门的时间有了准确的把握,本文伊始的1984年6月就是这样曲线拈来的。记得周良沛当时在厦门即兴写下的新诗《厦门印象(三首)》是由我转给厦门日报的编辑洪弘的。
白驹过隙,24年的光阴悄然而逝,当年那批来厦门开会的老作家健在的已经没几人了。周良沛在丁玲去世后写出了大部头的《丁玲传》,据说评价很高,但我没有看到。
否定也罢,肯定也罢,魏巍——一个时代的符号消而不失,《谁是最可爱的人》发烫的文字还将传流下去……2008/8/28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