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解放军之怒(十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日本外海,冲绳东南。
美国海军,“小鹰”号航空母舰。
飞行甲板上传来爆裂般的发动机轰鸣声,四架F/A-18“超黄蜂”战斗攻击机已经在蒸汽弹射器上准备起飞,另外四架也已经一边闪动着红绿色的翼灯,向起飞线滑动。
跟踪“小鹰”号航母特混编队的中国北海舰队一部减慢航速,渐渐远离美舰队。
“卫星显示,发现中国ARJ21“空警2000”预警机,另外一支规模庞大的中国舰队正向冲绳以西前进,卫星扫描分析似乎是中国北海舰队的主力舰群!”雷德曼少将递给查尔斯中将一份卫星报告。
“北海舰队就那么几艘破驱逐舰,中国“海上游击队”倾巢而出。”少将嘲笑道。
“新疆边境仅仅是局部摩擦,中美两国并没有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中国海军很奇怪的动作?我倒是对这架预警飞机有点兴趣。”查尔斯敲一下键盘,调出了中国预警机的资料。
预警机,又称空中指挥预警飞机,是装有远程警戒雷达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并可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大多数预警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机背上背有一个大“蘑菇”,那是预警雷达的天线罩。目前拥有预警机的主要国家和机型有:美国的E-2C、2000型鹰眼预警机、E-3望楼预警机、E-8远距离雷达监视机,俄罗斯的A-50预警机,英国的猎迷-MK3预警机,日本E-767预警机和E-2C鹰眼预警机,以色列的法尔康预警机……预警机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屡建奇功,深受各国青睐。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于国土防空的需要,中国就已经用图-4轰炸机的机身改装过一架预警机,并命名为空警-1号。该机不但可探测数百千米外的空中目标,对海上目标也有较强的探测能力。其作用相当于把一台雷达站搬到了空中,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小盲区,性能与上世纪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
2007年中国自主生产的最新预警机投入使用,该机称作“空警-2000”,采用了相控阵雷达技术,它的服役填补了解放军没有装备预警机的空白。该预警机采用俄制伊尔-76为载机,但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软件、砷化镓微波单片集成电路、高速数据处理电脑、数据总线和接口装置等皆为中国设计和生产。
“空警-2000”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它只需以电子扫描进行俯仰和方位探测,故不需要采用较落后的机械扫描旋转天线。
中国的预警机关键的电子设备虽然都能实现国产,但载机始终是个软肋。伊尔76需从俄罗斯进口,战时很难扩大生产,一旦在战争中有损失,补充也十分困难。运8技术老化,速度慢(最大速度662千米/小时),不利于和战斗机群联合作战或快速进入/脱离战场。航空强国现役主要的预警机都是由喷气式客机/运输机改装而来,而中国现在国产唯一的喷气式客机就是ARJ21。
ARJ21基本型为70~90座级的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最大起飞重量43.5吨,航续距离3334公里。以后还将发展加长型、货运型和公务型等多种系列机型,最大起飞重量将达47.192吨。虽然不及运8的61吨,但最大速度可达900公里/小时,远远超过了运8,航程也会进一步增加至4000公里。更重要的是ARJ21是中国可以自行生产的喷气式客机,所以产量不受国外影响。虽然发动机为美国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公司研制的CF34-10A,但中国已掌握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所以仿制甚至自行研制更新的发动机不是难事。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信息,中国与意大利联合研制成功反隐形雷达,据称这种雷达对F-22的探测距离可达到120公里。这种雷达体积并不大,可以装在预警机上。而且中国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被动反隐身雷达的研制,现有的设计还都是陆基,海基和空基平台应该也已经秘密开发。由于美军不断在中国周边部署隐身飞机,所以中国加紧装备各种基座的反隐身雷达相当必要。就ARKJ21的性能来看作为空中预警、指挥平台是合格的。
ARJ21的发动机置于尾部,所以配平力矩相对复杂,预警机采用适形布局最为理想。预警机适形布局技术要求很高,目前只有以色列的“费尔康”、美国E-8和正在研制的E-10采用。中国的电子技术很不错,电子设备的体积不大,而且ARJ21内部空间较大,完全有可能实现“费尔康”或E-8类似的布局。
“各位骄傲的美**人,摆开战斗队形吧。”查尔斯中将向通讯屏幕敬礼。
“第十五航母舰载机联队肖克上校,敬礼!”
小鹰号舰载机80架,其中F/A-18E/F超黄锋战斗攻击机42架、A-6E‘入侵者‘攻击机16架、E-2C‘鹰眼‘预警机4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机4架、S-3B‘北欧海盗‘反潜机6架、SH-60F‘海鹰‘反潜直升机6架、HH-60H‘黑鹰‘救援直升机2架。
规模庞大的美航母舰队,终于张开了血盆大口!
航母编队配属2艘提康得罗加级导弹巡洋舰、2艘伯克级导弹驱逐舰、2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1艘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和1艘萨克拉门托级快速战斗支援舰、一艘大型1艘供给船。
航母战斗群防御火力配置分外中内层。外层为远距离防御层,配置在距航母200-450公里处,由卫星、E-2C和舰载雷达提供侦察预警,350公里外F-18超级大黄锋担任攻势防空,执行对来袭的敌机或巡航导弹远程警戒和截击任务;S-3C和核潜(400公里以外)担任远程反潜。
中层为区域防御层,配置在距航母50-200公里处,仍由E-2C和舰载雷达提供预警,防空兵力由F/A-18E/F及舰载宙斯盾系统,反舰手段为机载和舰载的‘鱼叉‘和反舰型‘战斧‘导弹。内层为点防御层,设在距航母50公里以内,以自卫防空反潜为主。
防空主力为舰载宙斯盾系统,北约海麻雀和密集阵近防火炮及电子对抗措施,反潜主力为反潜护航舰只及舰载反潜直升机,反潜兵器为‘阿斯罗克‘反潜导弹,Mk46鱼雷和水声对抗措施。护航舰一般呈环形配置,以确保防空网无空隙。
在关岛,查尔斯就曾经仔细研究过中国海军。
打航母首先是要准确知道航母坐标,航母本身配置在航母战斗群各火力兵器后方高速机动,很难发现其踪迹,卫星可以侦察到其方位,但对同一地方侦察,卫星要隔上几天,既使有多颗卫星,也不可能保证侦察的方位既时性。利用无线电子侦听测位、雷达定向、以及预先设置声纳浮标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只能估计航母位置。
一艘航母在海域航行时,取得了一幅该海域的卫星照片,当拍照的原始照片的长62500象素、宽8333象素时,航母才对应为一个象素点,而此时的照片已经达到5亿2千多万象素(普通数码相机最大成像分辨率仅为500~1000万象素)。如果用显示设置为最常见的1024-768分辨率的电脑屏幕观看,要看到航母这个点就需要61个电脑屏幕,况且一个象素点是无法判断其性质的,要判断一个卫星照片中船只的性质,一个有经验的图像判读员起码也要有10个以上的象素点,这就要有610个电脑屏幕才能显示。
当然,侦察卫星一般采用窄幅多帧的形式侦照,这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续照片,但这将使数据量成倍增加,如此大的数据量,无论是对卫星照相技术、卫星与地面的传输技术,还是地面数据处理与判读技术都是巨大的考验。在航母进入作战区后,航母会在相对固定的海区内巡弋机动,从以往经验看,航母一般在距敌海岸200~600海里之间海区机动,频繁更换阵位,以规避对手的侦察和打击。
中国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是固定的,因此卫星过顶次数是有限的,其一般只能对目标进行间隔数天或10多小时的侦察,无法进行连续监视。如果不进行变轨,其对地面某一区域的侦察就只能是随机的‘碰运气‘了,而要调整卫星轨道到重点地区上空,就必须消耗宝贵的星上燃料进行变轨机动,这对卫星的寿命会有一定影响,即使变轨,这一过程也要数小时。
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商业成像卫星为例,其分辨率可以达到0.8,是许多国家军事侦察卫星的近10倍,其每天绕地球飞行14圈,但在不变轨的情况下,对同一地区的侦察间隔要在3天以上,如果牺牲分辨率,对其进行变轨,其重访同一区域的时间也接近24小时。因此卫星侦察的时效性虽然高,但还达不到侦察突发事件和定位航母等移动目标的程度。此外,即使卫星拍摄到航母目标情况,其向回传送数据的工作量也很大,目前的传输型卫星一般每天才下传一次数据,如果要紧急传送,就要机动到地面接收站上空向下传输。
上述侦察数据量少说也有数百兆,如此大量的数据要通过天地间的无线链路传输到地面,并完成地面数据的处理。因为光学镜头拍摄到的景物在底片上会发生变形,如果仔细观察平常拍摄到的照片,就会发现边缘的景物会有些许变形,而为了得到拍摄到目标的正确坐标和景物间的关系就要参考卫星的轨道参数和相机状态纠正卫星照片的畸变,然后确定卫星照片中目标的精确坐标。这一时间最低也要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
而小鹰号航母时速在30节以上,也就是说这一时间内航母至少已经移动了10多千米。
就算中国人能明确知道“小鹰号”航母方位,中国海军只能有四种方法攻击航母。

(1)弹道导弹:弹道导弹高速高空是可以轻而易举突防宙斯盾系统,但弹道导弹惯性制导,如要打航母要解决未端制导问题,中国目前具备未端制导可能只有东风25,未端制导基本二种方式,一是地形匹配制导辅助惯性导航系统;二是雷达制导。既使中国人解决了航母所在地形坐标方位,如果用地形匹配制导时,航母高速机动随时改变所在方位,显然导弹到达预定方位时,航母高速机动已逃脱了弹道导弹的杀伤区域。
弹道导弹采用末制导方式,而这一方式中弹道导弹重返大气层会在弹头周围形成等离子鞘。这是因为弹头高速再人大气层时,由于气动力加热,弹头表面出现高温,空气分子开始分解为原子,而原子又进一步被分解为正离子和电子。由于这时出现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电荷量是相等的,所以被称为‘等离子体‘,弹头在高速再入过程中,周围形成的‘等离子体‘可以象刀鞘一样将其包裹,其可以隔绝弹头内外的电磁波,使其进入很长一段黑障区。这使所有无线电信号均被隔绝,末制导雷达无法工作,只有在最后时刻降低弹头再入速度,末制导雷达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末制导方式中,弹头会降低速度,然后采用与巡航导弹景象匹配类似的技术,这无疑使弹道导弹失去了突破反导防御的最佳手段——‘高速再入‘。可见,雷达末制导在提高导弹打击精度的同时,也使其更容易被拦截。因此,在有防备的情况下,弹道导弹打击航母甚至比打击地面目标的突防难度更大。
由于在最后一次发现“小鹰号”航母后,航母有可能转变航行方向,因此航母的分布区域是以最后的发现点为中心的一个圆形海区,而在30分钟内的机动海区可达700平方海里,要覆盖这么大的区域,现有常规武器是无能为力的。
而中国常规导弹在发射前需要在弹内装定目标的精确坐标参数,如果使用末制导技术,就需要在弹头制导系统内装入目标信息,将目标坐标和中国国防测绘局提供的地形数据列成数字基准图像,并储存在磁带上,然后通过数据联络线引入弹上计算机,以实现末制导雷达图像的匹配。
即使中国克服了侦察技术的局限,装入了较为精确的航母坐标参数和匹配用雷达图像,而导弹近千公里的飞行也需要10余分钟,而这一时间内,航母也已经移动了10余千米,已逃脱了弹道导弹的杀伤区域。这就好像用枪打击飞行的小鸟要有一定提前量一样,而如果这时小鸟突然转向,其被击中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此外,由于弹道导弹再入击中目标时的速度非常高,而末制导的高度受到等离子鞘影响不可能太高,因此末制导对弹头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也会使其打击精度受到一定影响。例如,美国‘潘兴2‘导弹在应用末制导技术后精度提高了10倍,但CEP也只有30米,这在弹道导弹中已经非常高了,但与巡航导弹相比还差得比较远。而且弹道导弹再入弹道相对飞航导弹要垂直的多,因此其不可能象飞航反舰导弹那样攻击其吃水线,而只能从上至下打击其甲板以上建筑,这都对最终的破坏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
“小鹰号”航母结构坚固,采用封闭式飞行甲板,机库以下舰体为整体密封结构,舰底部为双层底,双层底与飞行甲板之间设有多道横向水密舱壁。水线以下部分每隔12~13米便设有一道横隔舱壁,全舰共设有23道水密横隔壁和10道防火隔壁,这些纵横隔壁构成全舰水密舱段共达2000多个,使该级舰具有很高的不沉性。该舰的甲板和舰体全部用优质高强度合金钢制成,舷侧某些部位的钢板厚达63.5毫米,可有效地防御半穿甲弹的冲击。
此外,考虑到近年来导弹攻击威力的增大以及火灾造成的损害,“小鹰号”舰甲板和舰体全部使用了高弹性高强度合金钢,以抵御半穿甲弹的攻击,而且还在舷侧部分区域加敷了大约64毫米厚的‘凯夫拉‘装甲防护敷层,对弹库和机舱等关键舱室装备了抗导弹攻击的箱式保护。该级舰不仅在结构上设有10道防火隔壁,而且在危险性最大、事故发生率最高的机库内除设置有16台喷淋/泡沫消防设备,还安装有两道滑动式防火门将机库分成三个区段,以便在危急时将火灾区和中弹区段隔开。在飞行甲板上也设有18台大流量的喷淋/泡沫喷射装置,供消防和三防之用。
以上能力可有效遏制由于遭到攻击而引起的舰内大火、弹药库爆炸、有毒浓烟、窒息等二次破坏效应。
目前中国弹道导弹弹头载荷一般为500千克,其中需要有防止再入烧蚀的壳体、突破反导拦截的诱饵、姿态控制火箭和各种惯性/雷达等引导方式的制导系统,以及高爆炸药和引信等。其中高爆炸药最多只有300千克,按照西方标准其只相当于1000磅炸弹,因此,弹道导弹无论精度还是威力都无法对航母构成威胁。可见,依靠有限的弹道导弹击沉或击毁航母是不现实的。
(2)飞机:以目前中国苏30MK和歼轰7想突防航母战斗群组成三道防空网是相当困难。
美军在外围有军事侦察卫星、以及离航母400公里的E-2C预警机,可以发现离航母1000公里外飞机,由于苏30MK和歼轰7没有隐身功能,预警机可在数百公里发现飞机并引导F-18超级大黄锋在离航母600公里外拦截,而F/A-18E/F先进的AN/APG-79雷达和光电探测系统可以很容易在很远的距离苏-30MK和歼轰7防区外发现、跟踪锁定,F/A-18E/F隐身性好,其RCS值只有1.5平米左右;而苏30MK、歼轰7RCS大于10平方米,F/A-18E/F完全有可能在中国战机发现它前抢先发射超视距导弹攻击。
既使有中国战机(战损率在60%左右)突破第一道防线,在距离航母400公里易受到第二层宙斯盾系统标准二中远程防空导弹和第二批F18超级大黄锋攻击(战损率90%),而能达到苏30MK和歼轰7远程机载反舰导弹攻击航母距离内(220公里左右)以是屈指可数的了,此时发射反舰导弹,达不到饱和攻击,其导弹还要受到北约海麻雀导弹和密集阵近防火炮拦截及电子对抗干扰措施,命中概率甚小其微。
(3)潜艇:
“小鹰号”航母战斗群部署了三层反潜防线。外层由二架S-3海盗反潜机和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其主动声纳有效作用距离约120公里)担负搜潜和反潜任务。一般部署在离航母400公里,其搜索区距航母200~500公里;中层由航母和巡洋舰载的SH-60‘海鹰‘直升机和SH-3G‘海王‘直升机、舰载拖曳声纳和反潜火箭、导弹担负搜潜、反潜任务。其搜索区距航母100~200公里;内层反潜区由部署在航母周围的驱逐舰、护卫舰和舰载近程反潜飞机担负搜潜、反潜任务,驱逐舰和护卫舰一般部署在航母周围18公里处,反潜直升机则部署在距警戒舰艇20~40公里远的上空。每艘舰艇和每架直升机各负责一个防御扇面,形成立体的防护区。在如此严密反潜网下,任何一艘潜艇要突破三层反潜网都无可能。
既使中国潜艇能突破第一道反潜网进入潜射反舰导弹射程位置(中国现装备最远的潜射导弹射程最远150公里),有机会发射导弹,且不算防空导弹拦截,100%命中率,但对于航母上千个隔离仓,不足以造成航母退出战斗可能,如且潜艇发射一发导弹后,暴露了目标,那就是等死。只有潜艇突破到能用鱼雷攻击航母范围内(15公里)才可以用鱼雷重创。
高科技战争下使用鱼雷?!
这几乎不可能!
(4)水面舰艇:小鹰航母战斗群反舰主要是FA-18E/F,可挂4枚AGM-84‘鱼叉‘反舰导弹、射程130公里。
中国北海舰队最近几年一批新型舰艇服役,装备了远程反舰导弹C-803,引进了“现代”级驱逐舰装备的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不过装备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基本上也就200公里,要想对航母战斗群进行有效的导弹攻击,至少要深入航母战斗群对海防御范围200公里内。而F18超级大黄峰部署在航母外350公里外,在离航母500公里外就可攻击水面舰艇。
中国海军舰艇052C、051C装备远程防空导弹最射程在150公里,但存在缺陷射高最小500M,而054A、现代、052B防空导弹射程只有38公里左右,美机可以低空飞行靠近中国舰队发起导弹饱和攻击。
“我亲爱的雷德曼,攻击美国的航空母舰,对连巡洋舰都没有的中国海军舰队来说,是一个美丽的梦!”
查尔斯中将微笑地点燃一支雪茄。
美国卫星分析的很精确,中国北海舰队倾巢而出!
此刻,距小鹰号航母群七百海里外,执行攻击美“小鹰”航母群任务的中国打击舰队。
打击舰队旗舰“昆仑”号导弹驱逐舰指挥舱里,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六十三岁的顾镇冰海军上将,刚刚穿上救生衣。
顾镇冰上将,一个老水兵,大海就是他美丽的故乡!
在三十五艘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上的,都是他生死与共的老部下。
三名中国海军中将。
九名中国海军少将。
十六名中国海军上校。
五十四名中国海军中校。
一百零七名中国海军中校。
三百二十一位中国海军少校。
“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干了这碗故乡的“茅台”酒!”
出征前,顾镇冰上将这句话,在慷慨赴死的海军将士们胸中激荡!
“霹雳啪啦!”一地被摔碎摔烂的空“茅台”瓶!
中国打击舰队,在怒涛中奋勇前进!
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