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来自四川的上海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自四川的上海人-重庆人:上海打望(五)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批大学生从偏远的四川来到了大都市的上海,我们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就有近三十人,一班就来了十一人。
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支内,婚姻),先后有四人离开了上海,其余七人一直坚持留了下来。
冬去春来,时光流逝,三十五年间,他们用四川人的朴实、勤奋、睿智,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异乡上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像腊烛燃烧自己,把每一份心血、心智献给了上海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把自己和儿女们融入上海,成了来自四川的上海人。
昔日年青的小伙、姑娘,转眼间,两鬓添霜,已届六旬,多数退休.三十五年间,他们用自己的付出乃至生命的代价赢得了尊重,同时也赢得了荣誉。
我班文芸同学(来自四川宜宾),在她退休之时的99年7月,荣获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上海市优秀班主任”称号,这是对她一生奉献的总结和评价。不夸张地讲,这可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荣誉(评选对象包括上海市的所有中小学幼儿教师),来之不易,得之更不易。
分在轻工系统上海高压容器厂的罗先觉同学(来自四川内江),一个师范生转行搞机械,从当工人做起,识图、制图,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走上了中国高压容器制造技术的顶峰。
昨天,当我来到他的家里,站在他的遗像前,心情难以平静,久久不语,但最终我仍然憋出了心里的一句话:老同学,我代表重庆的同学看你来了。
摆在我面前的是他生前的一大摞获奖证书、聘书、荣誉证书,记录下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轨迹。
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叁等奖,获奖项目:硅酸钙固体填料溶解乙炔气瓶,证书号:85-**-3-025-2,获奖人:罗先觉。
上海市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1、编号:0031385项目:CD140-6.3铝合金气瓶第一完**1994.11
2、编号:0031392项目:HLD250-40-3钢质焊接气瓶第一完**1994.11
3、编号:0040459项目:内表面镀层的钢质无缝气瓶第九完**发证97.05
(发证时间离他生命的终极已经不远)
1985年,由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聘为委员;
1989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聘为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溶解乙炔气瓶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4年,同上,副主任委员。
1990年,由上海市轻工局聘为高研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1992年,由上海市轻工局聘为副总工程师,上海高压气瓶研究所所长。
1983年他还只是一个助工,88年评为工程师,94年升为高级工程师.其间,他还参加了外贸英语班,涉外人员英语中级班的学习,从一个英语盲,变成了英语通。

95年前后,他临危受命,带领九百余名总厂脱岗的职工,去浦东开辟新的战场,在钦洋镇建立分厂.其时,钦洋还是一片农田.边建厂,边生产,作为厂长还要考虑销售.担子沉重,他都靠毅力硬挺着,把体检的单子压在荷包里.其间的付出,正如当时钦洋镇镇政府授与的荣誉证书"人民好公仆"。
96年8月,按四川师院物理系约定俗成的规定,毕业离校三十年的同学都要返校,谢师、会友.此前,他曾说一定要去.但这时却是分厂生产线总调试的关键时刻,他没日没夜的呆在厂里,一扪心思解决试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上海的同学讲,在那个时候,在一边基建,一边生产,还要自己销售的情况下,厂里的九百多名员工,还能每月有千元的收入。
春节一过,病情加重,肝癌像恶魔似的缠身。
第一次,当同班的几位男生和二班的内江同乡张世富到医院看他的时候,他还一直认为是感冒,过些日子就会好。第二次,班上所有在沪男、女生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感觉不妙。他很后悔,没有回母校四川师范学院一趟,见见老同学,拜望师长,也可以让长期紧张的思绪、身体放松一下。
在事业和会友、谢师面前,他选择了前者,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刚五十四岁,有作为的英年,事业有成,前途无量,他不甘心这样离去,但人有情,病魔无情,他无奈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间,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
一个把生命都交给了上海的四川人,上海人不会忘记他。
当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分厂的九百多员工,纷纷自发捐钱,以告慰逝者.分厂的行动感动了总厂.破天荒地出现了令人难忘的一幕:厂里停产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上海的同学讲:停产开追悼会,上海很少见,除非你是烈士.你知道像他们这种厂,停产一天,损失多大!
罗先觉走了,作为四川来的上海人的代表,他没有辜负故乡四川对他的厚望,他也没有让接纳他的上海人失望.因为这来自四川的上海人干得出色,干得漂亮。
阳关03.10.07P因电脑故障,文稿洗白.翌日重写于上海03.10.08P6:24
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10-1119:45:15.0)
四川人的朴实、勤奋、睿智,也感染着他(她)们的孩子.其中,廖子英的孩子是那一年上海市的理科高考状元.复旦大学毕业,工作数年后,考上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享受全额奖学金的研究生。
第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10-1219:04:46.0)
七个上海同学中,至少有四位校友(有两人是夫妻)的孩子,年收入超过十万元,也就是说与他们的父母辈一样有出息.时代不同了,年青人工作上的表现,更多地是反映在收入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