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知识在书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节知识在书外
大学的课程是不难应付的,只要你不把学习完全抛在九霄云外,当我以一次偶然考试的43分,作为终身耻辱,重新振作后,不怎么费力,成绩便直线上升。
学生证上的成绩册,更多地是被良或优占据。这时我把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外的阅读,从大学那其它地方所没有的知识宝库中,涉猎营养。行动就是大量地看报。其中以光明日报登载的一些有作为的大学生的事例最吸引人,印象深刻的有浙江大学数学系的竺苗龙。
即使文化大革命多年后,我仍观注着从事火箭研究的他的行踪。
知识在书外,缘于同班同学的多才多艺。如果单从读书、考试,我的眼中不佩服任何一个人。但就社会生活的历练,在农村建过小水电的张才忠同学,一双巧手让人叫绝。
缝缝补补不算啥,自己栽剪衣服,连班上的女生也自叹弗如。
魏德全的理发(我是他的徒弟),谢华伟的修补胶鞋,修自行车,打气,补轮胎,虽然说不上多大能耐,但让人家认可、信服,没有两刷子还真不行。
物理系,最大的特征是肯动手,善于动手。这可能是与其它系最大的差别。
这方面的爱好是自己找的,学校没有要求,也没有人强迫。这方面,男生比女生自觉得多,也强得多。
进校不久,我和唐启明同学就主动参与物理系64级同学经手的舞台音响直播。为学校舞会放录音带,放唱片,直播文工团的演唱,为舞会助阵。目的,就是多掏点操作、维修这些设备的经验。

后来,就是自己安装电子管收音机,万用电表。
当时,成都城皇庙处理一批电子医疗仪器。有机箱,有一到二个三灯电源变压器,一块毫安表,几个电子管,价十五元。(之前,张才忠曾经买过一台五灯直流超外差收音机,自己装了个电源变换装置,效果还不错。)
一共五个人买,他们都不在学校,我租了一辆三轮车,拉回学校。那时的人没有私心,并不考虑我经办,肯定要一台有两个三灯变压器的。而是开诚布公,抽签定所属。
我的运气不很好,只有一个变压器,但也无怨无悔。就用这点原料,再添置一些元件,安装了一台三管的超外差式收音机,因采用复合管,管子虽少,肝胆俱全。
同时还装了一块万用电表。至今近四十年,那万用表和变压器,包括复合电子管仍在我的抽屉里,保留下这段难忘的记忆。
步入六六年,晶体管收音机兴起,一个三极管就要五元。要接触,要掌握,就要舍得花本。因系再生式,管子用得不多,要自己动手制作的只是机壳和安装基板。
文化大革命中,胆子也大了起来,曾参与制作土得不能再土,吓人可以,杀伤力不大,用火柴引爆的手榴弹,操作过军用电台,鉴根同学还和胡老师一道制作过轻机枪。
年青的胡老师,仅凭实物,和一些枪管,能酌摸出机枪的制作方法,用一台车床,一台刨床,数台钻床把它造出来,在同学的眼中,真的了不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