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初识煤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节初识煤矿
山林深处的文星场,因产煤着称于世,偏远显其落后,煤矿的兴建又给其注入现代的气息,作为抗日战争年代,大后方的能源基地,它接纳了焦作矿务局等大量内迁的煤矿工程技术人员。
发电厂,机修厂,开四川先河的火车,电灯,与下场口的状元牌坊早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在此并存,其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少趣事。
五十年代,文星场对面的山坡是简厂沟煤矿,出煤的井口类似于如今常见的隧道,井口段是水平巷道,电瓶车带动一列列翻斗运煤车出出进进,十分繁忙。
搭车进出的采煤、运煤工身背电瓶,头带矿灯,一身漆黑,只有两个晶亮的眼睛,在黑色中闪闪发光。
运煤车经缆车接驳,将煤倾于车站旁的储仓,储仓底是一个斜面,前面是闸门,打开闸门,滚滚的乌金流入专用的运煤车厢,经火车头牵引,转赴白庙子车站,经嘉陵江由船运往重庆市内。
从白庙子车站的近山巅,到接近河边的输煤滑槽,垂直距离不低于四十米。滑槽由石灰岩的油光石砌成,煤仓放出的煤炭沿滑槽滚滚而下,带起的煤粉对四周的污染也铺天盖地。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国难当头时,能想出这样的主意,利用煤炭自身的重力滑行输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保证了煤炭的畅通运输,支援抗战,功不可没。

昔日的输煤壮观可谓当地一景,历史前进到今天,对环境的重视,勿容置疑,此法已不再行得通,作为历史,白庙子赋闲的输煤滑槽,高悬于陡峭的半山坡,留下天府煤矿近百年的兴衰史,不失为抗战旅游资源的一段佳话。
身在煤矿,我和小伙伴一起常登山去井口,在简厂沟矿行将枯竭时和母亲一道在矸石中拾过煤渣。
矿井的萧条,出乎意料的快,井一封,工人和设备相继转移,剩下的是许多空无一人的居房。
当煤层挖空的时候,又有后峰岩,代家沟矿相继关闭,天府煤矿的中心也由后峰岩转到了刘家坝。
煤矿给重庆提供了大量的能源,推动了山城经济的发展,给山沟留下的则是矸石上重新改造的含硝的贫瘠土地,由于煤矿的深层挖掘,地下水失去平衡,不仅三官店之类的高一点的山区缺水,连文星场也因磨心坡井的开掘,造成地下水的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
从七十年代最后一次离开文星场,转眼三十余年,曾养育我多年的山乡父老,你们可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