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合川印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节合川印象
合川是一座小山城,出门需爬坡上坎,交通不甚方便。
由于卢作孚先生对故土的眷注,加上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县城比较早的引进了现代文明。其时,现代化工厂有发电厂,纺织厂,火柴厂。街上有电灯,电影院,有冰棍,有冷饮,江边有民生公司直达重庆的轮船。
在老师的带领下,小学生的我参观过火柴厂,说是现代的工厂,其实仍是手工操作,工人端着插满火柴梗的板芯,去沾上火药,冷却后,便成了火柴,这就是驰名全川的合川火柴。
此外,县城和近郊还有不少从事杀猪的炭灶房(屠宰场),除猪肉供社会需要外,生产的猪鬃出口国外,十分有名。
县城商业繁荣,居民中有不少家庭手工作坊,主要是棉纺加工,我家也有一架纺车,晚上空闲时,母亲坐在纺车旁,将棉条,用手摇纺车加工成棉线。手工纺线,一手摇纺车,一手紧线头,吱嘎吱嘎,对我来说,犹如一曲催眠曲。
棉纱讲支,多少支为一饼。临解放,金圆券贬值,棉纱缺俏,可以直接当钱用,多少支棉纱可以买多少升米,比纸币还保值。
手工纺纱还有一样工具,就是一个金属的摇筒,有点像陀螺,带着线在地下旋转,用来制作较粗的棉线。
我见过体育场边舅舅家的手工织布,织布机用木料制成,带着线的梭子由人工用手,从一边掷向另一边,然后再掷回来,组成布的经纬线。逝去的父亲以往从事的车木,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为织机生产木梭,后来师兄潘清盛继承了这一事业,直到解放。

电影院巷子口,有一家糖果店,自己加工生产橘饼。橘子丰收时节,店里的店员一齐上阵,洗的洗,削的削,橘子要用专用工具去一层皮,然后划几道口子,一挤压,多数的籽籽就挤出来,最后的加工在室内,估计是用糖淹制。
合川的柑橘,以“大红袍”闻名国内外,旧时因交通不便,丰收时节,大量的橘柑上市,因无法消化反道成了农民的灾难,只好靠人力剥皮抽筋供药商收购,大量的橘肉不值钱,一、两分钱给你一碗也无人要。
合川的交通,主要是水路,沿嘉陵江向下有民生公司的定班轮船,而由城区去对面的南津街,则由木船摆渡,过河船不收费,称义渡。通常由大户人家出资备船,船工由老板开工资,不另收过河钱,因人口不多,来往比较方便。
陆路的交通工具就是滑杆,好像有专门的机构接洽,比如去武胜,一般由合川的滑杆送出多少里,接下来再由下一站往下抬,直到目的地。记忆中送外婆回武胜,老人家就是坐的一乘滑杆,我们母子俩看着外婆乘上滑杆,目送她从滑杆行出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