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论文:商业模式建立长江绿色生态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论文:用商业模式,建立长江两岸生态区
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建立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区
《重庆·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应征论文
导语:
用民间集资,及出让山林命名权的方式引进资金,在紧靠东中部发达地区的中国大地,沿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一线东起奉节,西至市区的铁山坪三至四重山的狭长地带,建立一块大面积的以调节气候,涵养水份为主的绿色森林,该地区的产业应定位于现代化的生态林业,兼有区域性的现代农业,中药材种植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旅游业,养老疗养业,让三峡工程的关键是移民,转换成移民的问题关键是产业定位和致富。
长江三峡大坝的建立,掀开了三峡开发的**,移民资金的投入,使长江三峡两岸出现了许多面目一新的小城镇,一些以建筑材料为主的小工业,集镇商业随之蓬勃兴起,由于定位不准,开发力度不够,整个三峡地区的开发,只能说比过去有进步,但与沿海城市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即使从脱贫的要求来看,任务亦十分艰巨。
作者认为,从万州的巫山,经涪陵到长寿,上溯至朝天门下面的铁山坪,沿长江两岸,三至四重山的广大地区,除人口密集的城镇外,应规划退耕还林,建立以人工森林为主的绿色生态区,发展现代化的林业,农业,药材种植和旅游疗养业。
由于长江是民族的母亲河,规划中的绿色森林带,恰似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共和国躯体上的绿色生态肺。正因为如此,其开发应该动员全民族的力量,采取以出让山林命名权的方式,吸引资金,社会出钱,重庆出土地,出人力,在社会的监督下组织实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改变河山的同时,使生态区的环境,经济出现质的进步,带动整个重庆经济的整体起飞。
一、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定位
翻开中国版图,源自青藏高原的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流域所经之处,已经找不出成片的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黄河断流,是源于涵养水份的森林消失,而长江也因同一原因,夏天遭受洪灾的肆虐,冬天也面临江水枯竭的威胁。因此,为了民族的兴盛,恢复植被,营建森林刻不容缓。
现实是,重庆以下长江两岸,肥田沃土,没有植被恢复的空间;重庆以上,因不是旅游的黄金通道,缺少吸引资金投入的条件;而长江源头,条件恶劣地广人稀,难度较大;但就重庆而言,三峡地区,万县、涪陵直到重庆多是经济落后,人烟较少的山区,又是三峡旅游的黄金通道,由于长江在中华民族心中和世界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为以商业模式筹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开发三峡,建立绿色生态区,重庆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问题在于中央和重庆能否下这个决心,拿出重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统一规划,退耕还林,营造华夏的第一块绿色生态肺。
二、开发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资金筹措
引资的基本方式是出让山林命名权。
这里既有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同时也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数年前浙江省人民捐资在涪陵修建浙江林(力度和宣传不够),同样如果东部发达地区都来认领命名开发上海林,香港林,澳门林,福建林……,那么,对于缺少森林的上海,香港,澳门而言,在祖国的心脏长江三峡有一块属于自己地区的森林,对于政府和市民加强与西部的沟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知名企业和企业家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的命名开发,投资者的回报是投身公益事业的知名度提高。他们可以在沿江作有限的公益广告,如绿色世界海尔林,人间长虹林等等。此外中央电视台和重庆卫视的逐年跟踪的专题报导也是投资者回报的一种方式。
至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比如交通,通讯等。
三、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规划和实施
规划区内80%至90%为人造森林,其间包括各种辅助设施比如灌溉,蓄水池,电站,通讯,林间道路,急救,防火,林区防护等等。
在总体规划的原则下,各林区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香港林,每年植树时节,香港政府或民间组织可以组织市民去三峡旅游,同时自愿去香港林植树,在香港林有一定基础后,可在风景宜人的林区规划建设由香港政府出资,为香港老人服务的养老院。

让香港林成为香港同胞经常串门的老家和后院。
再如,李嘉诚先生若投资建长江黄埔林,如再搞一个专为长江学者服务的学者山庄,让长江学者一边休假,一边研究,把生态区搞成科技园也完全可能。
生态开发区按商业方式操作,其开发公司聘请知名学者主持,也可以聘请海外学者进行规划和指导(美国西部田纳西州的开发,领衔者为华裔学者),政府只提供土地,协调,监督,检验是否达到生态,环保要求。
公司雇佣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可以是农民,可以是下岗及待就业人员,大学生,研究生,专家,学者。规划中应包括上述人员的工资支出。国家可以协调,有意识的迁移边远山区开发难度大的农民,向生态开发区移民,还原来的土地为原始状态(实行封山育林)。
为保障投资者投资的有效使用,投资者有投资规划的知情权,经费使用的监督权,生态保护失控的索赔权;接受、经营、管理、实施的相关公司则按规划,使用相应资金,达到规划的生态开发要求,并承担责任。
由于资金落实后的管理,经营落实,所谓的退耕还林,绿化三峡,建设生态环境才能落到实处,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包括开发过程),世界关注的以绿色人造森林景点为主,显示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三峡生态区--“共和国的肺”,其旅游必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对重庆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峡生态区的开发,涉及重庆市三分之一的土地和几百万人的就业。这几百万人中,可以是现在流落街头的棒棒军,也可以是外出卖苦力的打工仔,还可以是各种专业的大学生,专家,教授。其对重庆经济的影响,是任何一个支柱产业或数个支柱产业所不及的。
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一个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以人造森林以主的景观再现三峡,这时的山峡旅游不再是趟在老祖宗身上的张飞庙,白帝城,而是带着我们今人创造的奇迹,这时的三峡旅游,疗养作为不冒烟的新兴产业,必将成为重庆经济的新的支柱。
郑祥光二000年三月一日晚初稿,三月十六日定稿
参考文献:
1、重庆农业产业发展前瞻一九九八年二月三日给蒲市长的信
2、长江绿化的思考一九九九年初给万州区辜文兴书记的信(辜文兴书记是川师六六级政教系毕业,有同学之谊09.03.24注)
3、重庆经济发展大手笔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绿化长江两岸
二000年二月二十六日给报导清华大学魏杰教授和晚报何国利记者的信
4、贺书记,我有话对您说
退耕还林,建设现代化的绿色长江生态区是重庆富民的头等大事
二000年三月一日给贺国强书记的信(经市委传达室交)
本文不知该交给谁,欲寄研讨会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和经济日报社,但地址、邮编不详,曾寄给重庆经济报,西农张家骅教授,送现代工人报。准备寄重庆市政府,重庆晚报,清华大学魏杰教授等。
专家的话:
1、西农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家骅教授称:把543万亩坡耕地退耕还草,其难度不亚于移民百万。重庆晚报2000年4月14日2版
2、种树要见林,利益给农民,西北大学生态经济中心主任陈汤臣教授,副主任刘绍友教授称,领导只要植树的数字而并不追究你所种树木的死活,于是农民只管进度,不管质量;只管种,不管护;种的多,活的少。
重庆晚报2000年4月25日10版
3、退耕还林农民收入值多少?退耕还林一亩,每年可获原粮补助300斤(稻谷70%,小麦和玉米30%),补助20元,暂定五年。种苗费50元。折合人民币180元/年。相当于城市一个人月的救济金。(由笔者折算)
资料取自重庆晚报2000年4月25日头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