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用商业模式,开发三峡,绿化长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绿化长江两岸
重庆经济发展大手笔
引子:重庆直辖时,每年给市领导写一封信,第二封信就提出了用商业筹资模式,绿化长江两岸,开发三峡的问题,随后又写了长江绿化的思考。
今年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来渝,纵论西部大开发,说到西部开发,称不少地方和单位都等着拨款,被动的姿态将一事无成,徒叹奈何。
他认为,可行性项目研究和前景诱人的大手笔,方可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性支持,干出一番不同凡响的事业,造福一方人民。并称;你没有衡量利弊,审时度势,科学合理的项目,如何开发?国家又如何支持?(此段摘自重庆晚报2月25日头版)
正文:
一、什么产业是重庆造福一方的产业在长江绿化的思考一文中,我认为一定要对产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支柱产业它可以是重庆经济的利税主力,产值主力,也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肯定对三千万重庆人的脱贫致富起不到有影响的作用,加上和其它省市支柱产业的重叠,竞争十分激烈。
如汽车、摩托车等等。但因其在现阶段重庆经济举足轻重的作用,又不得不抓,而且要抓好。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挖掘潜在优势产业,换言之就是要找寻重庆造福一方的地区优势产业。
以重庆的道路交通投入为例,年投资额近百亿,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它究竟解决了多少本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又有多少金额投入到我市的相关企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说句不中听的话,作用不大。
其原因是技术的发展,机器代替了人力,而市场的开放,缺少竟争能力的我市企业往往难有作为,唯一能提供的是卖苦力的繁重体力劳动者。
要使我市的绝大多数人脱贫致富,笔者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绿化长江两岸。
二、长江三峡的绿化和生态开发是重庆的大事,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大事。
黄河的断流,给我们留下了唯一的长江。但长江流域的植被破坏,已经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恢复植被,绿化三峡刻不容缓。
纵观长江流域,出三峡是一片沃野,没有植被恢复的空间,反观三峡地区,万县、涪陵直到重庆多是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的山区,又是三峡旅游的黄金通道,由于长江在中华民族心中和世界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为以商业模式筹资开发三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由于恢复植被绿化长江的工作是一项大投入的工作,与其它视投入产出为目的的商业开发不同,这种商业的投入,资金不存在返还,也没有利息,其回报是资金投入企业的知名度的提高,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入,而收益却多得多。

笔者曾在两文中,提出沿长江三峡两岸纵深三重山用出让山林命名权的方式引资开发。
我们的企业可以花数千万元在中央台打数十秒的广告,或者买下一个球队的命名权,我们为何不吸引他们花同样多的钱,命名开发长江三峡,让三峡两岸出现,绿色世界海尔林,红塔林,香港林,澳门林,浙江林,山东林,内蒙林,李嘉诚山庄,王永庆山庄,盖茨山庄等等。
认领命名的投入,按较为现代化的标准进行绿化和生态开发,其管理人员可以是大学生,研究生,雇工可以是城市下岗或待业人员,边远山区的农民,还可以有意识的让一些难以开发的偏僻山区的山民(除保留旅游通道的集镇外)向长江沿线的三重或四重山区内迁居,还山区为原始状态。
投入巨资的企业,除可以沿江进行有限的,和旅游相吻合的广告宣传外,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可以用专题报导的方式连续跟踪报导,用热心公益事业的方式,提高其知名度。
我想邵逸夫先生愿意在西师修一栋逸夫楼,当他得知此事后,一定会为民族的事在长江两岸投资修建逸夫林。
在长江绿化的思考中,我认为用这笔钱主持开发的人应该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整个开发模式也应是商业模式,而不是看似重视,实不重视的政府行为。
责权利相结合,作出贡献的学者,教授,工程师,大学生,第一线的农业工人该拿高薪,就拿高薪。只要有钱,开发的手段亦要先进,建设的应该是现代的林业和生态农业(还可以引进海外的生态农业开发人才和技术,主持美国西部田纳西州开发的就是一位华人学者)。
只有让海内外华人,企业家以及世界把目光投向三峡,愿意把资金无偿的投向三峡,出现一个个充满现代气息的以人造森林为主要景点,以显示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的时候,三峡旅游才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内独占鳌头,享誉世界,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三千万市民才不会为挣三、四百元/月的现金收入离乡背井,去干人家谁也不愿干的苦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城市的就业机会将更多的面向新生代,而不是老停留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就业的下岗工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市民才会更加关注公德和公益事业,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向智力投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体现知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体现知识的真正价值,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才能如鱼得水得到发展状大。
这是个设想,但绝不是幻想,我相信一大批正直的渴望替国家出力的人,特别是一些退休下来,身体尚好的人,不要钱都愿意参与这项造福民族和子孙的事业。
退休市民郑祥光2000.2.26晚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