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现代应试教育的来龙去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代应试教育的来龙去脉
说起教育,从中央到地方,乃至于教育界普遍的提法是以前的教育是应试教育,现在要搞的是素质教育,一句话将此前的教育宣判了死刑,而今后的素质教育是怎么回事,懵懵懂懂,权且摸着石头过河。
那未,应试教育在我国又始于何时呢?追朔历史,我们可以说到清朝以前的科举,对今人来说,因相距遥远,无法体验和感受。事实上,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当中国**人在探索武装斗争救国之路的同时,一大批仁人志士,也在探索其它救国救民之路,有的走科学救国,有的办实业救国,有的办教育救国。教育救国先行者有蔡元培、陶行之,张伯苓,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等等。这些人或学贯中西,或对中国的顽疾有着切肤之感,他们的教育有理念,有实践,有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开创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先河(笔者注:素质教育我们曾经拥有),不愧后学者的典范。
解放后,这些学校都收归国有。因政通人和,其教育理念得到了延续。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悬挂在学校墙上的标语则是,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更绝地是清华大学的蒋南翔先生,提的口号是:健康的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健康者,身体好也,为祖国,爱国也,工作,学好本事也,事情就那么简单。
那个时候,中学生的课桌上没有堆积如山的参考书,每天就一节早自习,二节晚自习,上午三到四节课,下午二节课,其余时间,都是学生掌握。
那个时候,教师上课旁证博引,学生听课专心致志,没有没完没了的补课,也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我读完高中,连一本字典都没有买过,轻松又愉快。当现时的学子为读书愁眉苦脸的时候,我说中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的金色年华。
五七年反右,学校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五八年,教育的风向标就是两条标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标语,从字面上看,即使现在也不能说它错。事实确不尽然,所谓为政治服务,就是说,为出身服务,出身不好的老师,你不能上课,只能打杂。同理,出身不好的学生,你成绩再好,也不能升好学校,能让你升学,说明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还可以培养为我所用。至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就成了随时可以停课的劳动后备大军,不再谈教育的秩序和规律。记得那时中学班主任和学校就有这个权利,建议某某人录取、可以录取,某某人不录取,试问,这个时候的教育能称应试教育吗?成绩不管用,应试与不应试有何不同?记得高六一级,就有一批高二的同学提前毕业,不经考试直接进入大学。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六二年高考,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首次破天荒提出了大学新生录取从高分到低分。其力度比现时的高分考生第二志愿,充着第一志愿还要强烈。只要成绩好,上了那条分数线,从第一志愿一直到最后的二十个志愿,优先录取,笔者有幸享受了十九(十九、二十为同一学校)志愿录取的待遇。这个信号闪烁了一年,就被迫终止。
很快进入了64年,传达**有关教育的指示是“上课可以睡觉”,不敢传达,又不得不传达,学生中尽管将此话当作笑谈,但上课真要睡觉却也不敢。**的意思是学校尽教些封、资、修的东西,学来无用,不如不学,睡觉者,造反也。
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一混就是十几年,中国教育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当高考恢复的时候,国家面临着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教育人才的严重缺乏。于是,高考成了选拨人才的重要途径,考分成了是否人才的唯一标准。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教育才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应试教育。
用分数选拨人才,从道理上讲,没有错,问题在于经历过数十年折腾的基础教育--中学教育与昔日相比,已是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我们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时候,很想问一句,什么是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延续了数千年的孔孟之道,与今人隔绝太久,加之知之者甚少,何谈继承?能记得“人之初,性本善”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算不错。而**思想也因老人家的错误,成了过眼的烟云。不是吗?又有几多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勤俭建国,在自力更生,在奋发图强。而其它的活页文选,靠它能指导中国的建设?
话题仍回到教育,打倒四人邦后,有关教育的口号又变了几茬:四有、五讲四美,还有长达百余字的题词,不好记,也难记,能记住的是上线分数和人数。
上线人数多,证明学校办得好,随之而来的是交钱读书的人也增多,不尽财源滚滚来!
这便是当今人们已经见惯不惊,拿它无法,习已为常,彻彻底底的应试教育!
阳关01-11-06p6:10
第一条回复:假学者,因系中央文件,太长,另存。
第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1-11-1010:23:01.0)
假学者网友,附文曰:国家早就注意到了弊端,用不作咱咸罗卜,淡操心。不解的是:国家早就注意到了**不对,但**却依然猖獗。请问:光说不做,有啥用?
第3条回复:作者:阳关(2001-11-1111:13:10.0)
假学者的作为,真的不可理喻。用一篇大文件,盖住你,谁还有闲心看下去。这种文风,是不是值得改一改。因昨日电脑有恙,上不了网十分着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