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发改委分类用水不考虑总是想着涨水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发贴前的几句话:中央政府不是下决心,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吗?何不用1%的钱贷款给各地水务集团(低息或者无息,表前部分是水务集团的固定资产),安装一户一表,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无人去想,也无人去做(思维定式向老百姓转嫁),岂非咄咄怪事?!
主贴中下述问题到成了阶梯水价的难路虎:
据发改委内部人士透露,由于近年国家推行的阶梯水价受到推行成本的巨大阻碍,发改委方面还有意从政策层面予以协助解决该问题。“坚持推行阶梯水价的政策将不会改变。”“三费”调整,水价进入上升通道据悉,发改委已经连续三年对36个大中城市进行水价跟踪调查,根据地方发改委每半年上报一次的数据,发改委价格司得出的结论是“水价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而根据发改委制定的资源价格“闯关”大计,水价上涨的步伐还远未停止,真正的“天价水”将出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基本完成后的2007年,“届时水价每吨将达7元。”“连续几年10%的上涨速度已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水价上涨趋势不容忽视。”清华大学教授傅涛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2002年,政府部门便下达通知,要求全国各省辖市须在2003年底前实行阶梯式水价,其他城市在2005年底之前实行。但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一些城市认为,目前,实行阶梯式水价还有实际困难。如:推行阶梯式水价所需的水表改装费为每户1600元,而这就并非所有用户都能顺利承担。再有,一旦推行阶梯式水价,仅在北京一地牵扯到的供水设备更换、改装的政府投资就多达百亿,地方政府财政显得捉襟见肘。
***
发改委,为何利国、利民的分类用水不考虑,总是想着涨水价?评水价涨到7块
转载以下新闻:
水价涨到7块?发改委可能出台分项措施督阵提速
2006-04-2209:47:09来源: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2007年南水北调工程基本完成后,届时水价每吨从目前的5.78元升到7元。为促进节约用水,发改委仍坚持“推行阶梯水价”,但推行阶梯式水价所需的水表改装费为每户1600元,目前仍难以解决。
4月以来,河北、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相继传出水价上涨信号,本轮上涨的主要动力将主要来自污水处理费与水资源费的提高。而记者获悉,发改委有意在年底颁布分项措施,继续推涨水价。
据发改委内部人士透露,由于近年国家推行的阶梯水价受到推行成本的巨大阻碍,发改委方面还有意从政策层面予以协助解决该问题。“坚持推行阶梯水价的政策将不会改变。”“三费”调整,水价进入上升通道据悉,发改委已经连续三年对36个大中城市进行水价跟踪调查,根据地方发改委每半年上报一次的数据,发改委价格司得出的结论是“水价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而根据发改委制定的资源价格“闯关”大计,水价上涨的步伐还远未停止,真正的“天价水”将出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基本完成后的2007年,“届时水价每吨将达7元。”“连续几年10%的上涨速度已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水价上涨趋势不容忽视。”清华大学教授傅涛告诉记者。
当前,中国水价主要由水资源费、水利工程费及污水处理费组成。可能的水价改革方案将包括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价格、调整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而这“三费”的调整,将成为水价改革的前奏,并带动城市水价全面上涨。
4月15日,国务院今年2月通过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对征收水资源费做出全面规定,这无疑为发改委叫涨水资源费提供了重要的行政法规依据。
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则在不久前表示,各地将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开征水资源费,其中,地下水的资源费可能更高。
“为了配合城市水业改革,这轮水价上涨的另一主要动力还来自污水处理费。”许认为,“目前,污水处理费偏低,不能保证污水处理企业的正常运行,下一步应重点提高污水处理费,起码要确保这些企业微利经营。”阶梯式水价将在争议中推行至于水价上涨的具体方案,业内认为,“阶梯式水价”目前最具可行性。所谓“阶梯式水价”是指每户每月将有一个基本用水量,在这个范围内,按普通水价计算;而用水量超过这个额度,水价将上浮,超得越多,水价越高。
其实早在2002年,政府部门便下达通知,要求全国各省辖市须在2003年底前实行阶梯式水价,其他城市在2005年底之前实行。但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一些城市认为,目前,实行阶梯式水价还有实际困难。如:推行阶梯式水价所需的水表改装费为每户1600元,而这就并非所有用户都能顺利承担。再有,一旦推行阶梯式水价,仅在北京一地牵扯到的供水设备更换、改装的政府投资就多达百亿,地方政府财政显得捉襟见肘。
据许昆林透露,目前阶梯式水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争议,焦点是水量基数如何制定。由于地区差异,各地用水基数难以统一,他要求已经实行阶梯式水价的城市要根据各地实际,重新核定这一基数,以避免水资源浪费。此外,在确保基本用水量价格不变的同时,要适当拉大各级用水量之间的价差,以进一步完善阶梯式水价的实施方案,从而达到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根本目的。
据了解,银川市自2004年初实行阶梯式水价后,节水效果明显:机关、企事业单位节水率达3%至5%,居民节水率达10%至15%。
此外,对于生产用水,发改委将制定用水量定额。严格定额管理,实施超额加价收费的方式促进节约。
水价应“取之于水用之于水”就在发改委紧锣密鼓地制定新水价方案的同时,水价上涨本身也面临着各种指责。
比如:污水处理费上涨并未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近日,国家环保总局考察了白洋淀水资源利用情况后发现,虽然保定市水价中的污水处理费已上涨,但市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和工业污水仍有25万吨之多,其中,只有16万吨可以被处理,其余9万吨则经府河被直接排入白洋淀。白洋淀上游的12个县(市)也均未建设污水处理厂。
而清华同方水务公司投资3.4亿元建成的哈尔滨市太平区污水处理厂则因经费问题,难以正常运营。“自2005年10月污水处理厂建成并试运行至今,尚未得到市政府承诺补贴的一分钱。”清华同方水务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松花江污染事件后,哈尔滨市政府在污水处理方面的投入严重短缺。”面对城市污水处理的窘况,主导水价继续上涨的发改委只能从收费中寻求平衡点。
“涨价并非最终目的,主要是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价与质的平衡。”清华大学环境系主任陈吉宁呼吁,水价应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索寒雪)
---
用水分类,应该作为城市供水的国策
一、城市供水和用水现状
二、用水分类,前人有之
三、用水分类,缓解城市供、用水压力
四、用水分类的实施和投入
一、城市供水和用水现状
城市用水,因水价的飚升,引起了政府和国人的关注。而政府部门的作为,以及水务集团的思路却让这种日益加深的矛盾一时半会看不到缓和的尽头。
现状是:城市的激速扩展,让供水日趋紧张,解决的办法是引资建厂,随着重庆和尚山水厂、梁沱水厂的投产(包括在建的丰收坝水厂),供水矛盾有所缓和。存在的问题是,引进设备达到直饮水标准的出水,经现有管道的输送,质量大打折扣。下一轮投资转向了输水管道的改造和建设。
作为先期的直饮水工程的典范,曾在部分小区实现了用不锈钢管输送饮水的示范工程,据说价格是100元/吨。水务集团有种说法,比桶装纯净水便宜。当然也有高收入群体享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可非议。
如果按这种思路,在全民中普及直饮水的话,那么低保户一个月的低保金,只够喝两吨自来水。五、六百元收入的也大抵如此。显然,这不能作为城市供水的发展方向,更不能以偏代全,推而广之。
供水如此,用水又如何呢?
现状是,无论是人饮,或者是冲大便,无论是消防或浇花、浇树,无论是冲洗城市的大道,或者洗车,一四六九,无例外使用同一根管道输送的自来水。
介于自来水的入不敷出,城市采取了限制商业用水的办法。比如,北京洗车业的水吨价100元,有车一族,只要有车你总得洗,最终结果加重了有车族的负担,如果他不在外面洗,而用家里面的水洗,这种限制结果为零。
至于将几元钱吨的自来水,用于绿化养护,冲洗道路,尽管同是政府市政委管辖范围的环卫部门,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干脆来个不用得了。所以你在重庆街头难见洒水车就不足为奇,而花木缺少水的滋养也不足为奇。
问题就出在,将出水口达到直饮水标准的自来水用来消防(灭火)、浇树、浇花,清洁道路,冲洗汽车、厕所,纯属大才小用。
只不过我们的政府,市水务集团,只管收钱,见多不怪而矣。
二、用水分类,前人有之
对用水分类,第一宗切身感受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居住在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场山沟沟的日子里。
那时场上有一个天府煤矿的自来水站,为了节约钱,多数人仍旧挑水吃。因为井水水源的问题,每家都备有两个水缸,一个水缸装饮用水,另一个水缸装洗涮用水。
取自甜水井(不含钙,能点豆花),作为饮用;而取自含钙水井的水,用来做清洁,洗洗涮涮,包括洗衣服。
那个时候,尽管你去甜水井,或者含钙水井取水,没有人限制,也没有人号召,距离也都不远。人们就有这么个好习惯,约定成俗,共同遵守。
唯一不同的是,街上的三家茶馆,泡茶的水除挑甜水井的水外,还增加一道工序,用砂缸过滤。
那么,消防用水呢?就是建在场口的消防水池,储存的水也没有什么讲究,有时还能看见池中游动的沙虫。但实用,因为水能灭火,有备无患。
这种不过分考虑水的质量,只重视水能灭火的消防意识。前朝广泛采用,至少在当时解决了燃眉之急。比如:合川县城,渝中区的七星岗地区等等。
三、用水分类,缓解城市用水压力
分析下城市用水。
对于企业,除少数酒厂、饮料厂、食品厂、净水厂等以饮用水为原料,生产进口(进咀)产品的生产厂外,其它企业,对自来水标准的要求不是很高,此前的不是直饮水的自来水足矣。
也就是说,这类企业,需要的饮用水量,在所用自来水中的比例不会很大,估计占不到1/5,其余4/5的用水,质量指标都没有过高要求。
同样的道理,对于事业、机关、学校,医院,估计用于饮用的水用量,在整个自来水用量中,也不到1/5。
以此类推,办公楼,居民住宅,用于饮用的自来水用量也不会超过1/5。
至于公用设施的道路清洁或降温喷洒,消防,洗车之类的,更用不着什么直饮水,或者人饮的自来水那么高质量。
笔者年幼时在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场用的是不同的井水;
在北碚街上读重庆兼善中学,用的是小木船,打上来的江水,经简单过滤,消毒。

而在四川成都读大学时,用的是井里抽上来的地下水。
尽管那个时候,自来水也不贵,但上述方法的饮用水或生活用水,成本更低廉。所以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读书人要再交一笔价格不菲的什么水费。
上述分析表明,在城市,维持我们生存或者生活的用水中,有4/5以上的自来水,属于大才小用,或者叫大才滥用。
如果城市能够实行用水分类,那么现有的水厂,只要提高它的供水质量,就可以满足四倍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
用水分类,就在于将城市供水部门的不同质量用水,按不同用途,分类供给。
比如,饮用水,只满足用户饮用的需要;而其它生活用水,包括洗涤,扫地,冲刷厕所,可以使用淘汰的现有水厂设备,以及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自来水,混合后供应。水务集团的责任和工作,就是保证这些供水的卫生质量。
这样的供水方式,可以推广到所有的用户。因价格上的悬殊差异,又不影响使用结果,再加上政府带头,这种利国利民的事,在城市推广应该不存在问题。
四、用水分类的实施和投入
用水分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两种不同用途,不同质量的用水,各行其道。
现实是,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因为没有专门的出路,白送也没有人要。
而所谓的水厂升级和管道改造,也只是建新的水厂淘汰原有水厂,用新的管道代替原来的旧管道。估计这拆下来的水厂设备和挖出的管道,只能作废品,交收购站也卖不了几个钱。
如果我们有用水分类的思路,就可以保留原来的旧管道(只维修和更换破损和有渗透的管道),而将新管道的铺设,不是原来的以新换旧的简单替代,而视为建设新的直饮水专用管道。
在规划建设非饮用水主管道后,随时都可以将已入户的原有管道,更换成非饮用水专用管道。
而根据饮用水管道的输水量,后建的专用饮用水管道,口径可以适当减小。
这个思路,可以首先在新建开发区试行。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上述要求,然后,逐步在城市推广。
应该注意到,由于非饮用水的自来水供应增加,光靠先进的污水处理厂供水远远不够。这时可以启用原来打算淘汰的老水厂,只要它不是高耗能设备,都可以用它来生产非饮用自来水。以保证4/5城市非饮用水的生活用水和市政建设与市政养护和消防的需要。
其好处是,避免了市政水务没完没了的投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由于按非饮用水生产这4/5用水量,不仅减少了对水源的过高要求,也为用户减轻了消费负担。尤其是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从目前的只消耗变成既消耗、又生产,水资源的反复和充分的使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节约用水的初衷。
阳关2004年10月16日P8:20发新华网
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于2006-04-2410:58:35.0发表
提高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也是政府决策失误向全民的转嫁,请看下文:
不要嫌弃长江
一、数字的乐观和现实的无奈
二、失职或失误,铸就了长江的被虐待
三、亡羊补牢不只是(数百亿)金钱
四、嫌弃长江,就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一、数字的乐观和现实的无奈
……
一、消息称,经治理后,“水质变清变肥”,什么意思?变清,是人眼的感观,用来描述水质的提高,估计百姓尚能接受,变肥,就让人搞不懂了?
自然天成的江水,难道你还要硬性给它施加肥料?……
二、“目前,这里的水质处于二类至三类之间,为可饮用水标准。”“治理完毕时,长江上游水质将达到二类标准也就是清洁标准。”水质用标准分类,看来这是很科学的东西了,专业术语一般人也弄不大懂,你咋说,我就咋信。如果说现在的江水水质在“二类至三类之间,为可饮用水标准。”就让我对这科学的标准也持怀疑的态度,感觉到这个标准是否在骗人?
怎讲!沿重庆溯江而上,上百万,数十万人口的城市比比皆是。如数百万人口的成都,上百万人口的宜宾,泸州,江津,南充,合川,不下数十个,一时半会还真数不过来,这数千万,上亿人口的吃喝拉撒,成千上万吨的洗衣粉,洗洁精,尽数排进江里,如此污浊的江水,还属于“二类至三类之间”,属于“可饮用水标准”,就让人不得不对这令人乐观的数据和标准持保留的态度。
你莫说,还真有人向长江水中人工添加肥料,位于长江上游水系的重庆长寿湖,承包给私人养鱼后,承包人就将大量的(上千吨/年)化肥(另有成千上万吨的鸡粪)撒入湖中,以增加鱼的产量,私人的包包胀鼓了,而长江水呢?我们的母亲河呢?却在痛苦中挣扎,就是这个祸害千年的故事到成了新华社通稿中描述的“水质变肥”的美景,你说这能不让人触目惊心。
……
笔者位卑言轻,无足轻重。就用一位比自己强得多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话来表述吧!
重庆大学教授雷亨顺讲:“这种想法十分危险,重庆人如果不吃长江水(类似上海人、南京人,所有长江沿线的人,不吃长江水),实际上是抛弃了长江。今后谁还来关注长江的治理?眼下,滇池污染了,国家投入100个亿“换水”。国家从1988年开始治理淮河,到今仍是五类水质。抛弃长江一定会得不偿失。但是,不管怎样,上述水域,只要花钱,都有可能治好。
而三峡水库却不同,它的水域面积太大。一但被污染,就是黄金堆成金山,也无法治理。修拉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等措施可能缓解,但远远不够。大自然的规则就是这样,为获得一百元钱的利润而造成的污染,用一万甚至更多的钱治理都不够。”
问题不是我们媒体上几篇花样文章,想象那么美妙,面对严酷的现实,雷先生讲,“从现在起,我们全体市民,我们各级政府,从意识上,从行为上,从每件小事上,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那才是一道真正的、永恒的保护长江、保护三峡的拦污铁壁。
二、失职或失误,铸就了长江的被虐待
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追溯长江被大规模污染的历史,时间也不太长,也就那么五十余年,刚好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历史。从中不难看出是什么导致了长江大规模的污染,实话实说,其原因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或失误。这种失职或失误,有公民的责任,但更多地是政府的责任。
五十年代,无论是小溪,或者大河基本上是清洁的,还没有污染的痕迹。一是工业相对落后,没有大的污染源,二是人们的生活污水排放还算有序,给江河遭成的污染尚不严重。
生活污水的排放,典型地是粪便的处理。粪便之脏,众所周知。而大江大河是人类饮水之源,那个时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人类自己会不经处理地把粪便,直接排进江河。
就是动乱的文化革命年代,这粪便也是由专用的粪车挨家挨户收走,然后装船或车运,作为农作物的肥料重新回到广袤的土地,重庆如此,连北京、上海也毫不例外。也就是说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有这么一条底线,如此脏的东西,不能随便处理,更没有想到,让它与我们每天要吃的饮用水掺合。
化学肥料的使用,粪便的脏臭矛盾突显。国外的做法,是增大科技投入,针对它的缺点攻关,变害为利(毕竟是难得的有机肥)。而我们呢?谁去研究那又臭又脏的大便。
政府的一条建筑规范,让所有的粪水,轻轻松松地领取了与我们的饮用水掺合的准入证。粪车停摆了,粪船下岗了,长江、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用它包容万象的胸襟,包容了不肖子孙的虐待。紧接着,上百万吨的洗衣粉,各种废水,各种潲水,反正不管什么污七八糟的东西,都通过同一渠道,流向了江河。
那些污染源大户的企业呢?有介于英国泰吾士河的教训,共和国总理,在谈到三线建设的时候,曾提出先治污(环保先行),后建设的想法,一个革文化的命的运动,又将这美好的愿望,付之东流。
湖泊承包,养鱼户公开向湖水下化肥、下鸡粪,把这种虐待达到了登峰造极。
为了一己蝇头小利,不管谁都可以向江河下手,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十年前,笔者曾乘车去四川的珙县,参观该县的一个旅游景点,一个富含钟乳石的天然石洞。汽车在山间盘旋,山间的小溪中,一股污浊的溪水,泛起白色的泡沫,据说,上游办了一个手工生产卫生纸的作坊。我在…想,这样一个作坊,能解决多少人的就业,能给该县带来多大的利润,就让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溪,留下了被人硬加在它身上的烙印。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可以说举不胜举。
到今天,正是我们的失职,特别是政府的失职,造成了大江大河的被虐待,如今的大江大河,已经重荷在身,不堪重负。如果我们再掉以轻心,不把它当一回事,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民族的罪人,我想不从这个高度看问题,能震醒那些梦中人么?……略
第2条回复:作者:阳关于2006-04-2411:24:51.0发表
重庆,凭什么涨水价?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
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重庆尤盛……略
第3条回复:作者:阳关于2006-04-2513:34:07.0发表
官员如此说:(见主贴)
其实早在2002年,政府部门便下达通知,要求全国各省辖市须在2003年底前实行阶梯式水价,其他城市在2005年底之前实行。……略
第4条回复:作者:阳关于2006-04-2514:03:31.0发表
就水电气涨价转贴如下文章:
http://forum.xin**.com/detail.jsp?id=29714249&pg=3
新华网发展论坛新闻热点
用事实驳斥电价低!
作者:zdczwdw于2006-04-2110:46:06.0发表来自:发送短消息
截止2005年年末,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目前,我国年发电量达到创记录的24747亿度,电力年收入15591亿元。而美国38480亿度,其总收入为13853亿元人民币,中国电力收入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看看我们与美国的贡献回报比,美国人贡献一度电回报0.36元人民币,中国是0.63元人民币,近一倍啊,真是人心不足!
有人说中国煤价太高,导致发电成本高,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中国的煤价是多少?310-320元人民币/吨;美国的呢?330元人民币/吨,无话可说。
有的人说中国的电力职工工资福利高,但事实上,中国电力职工年收入仅是美国电力职工的二十四分之一。你就是把电力职工工资提高到美国人的水平,也不可能亏损。倒是中国电力管理层的工资与美国接轨了(据说年薪上百、上千万)。
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成为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也就是说是电力领导层管理能力的问题。电力亏损说白了是管理者的彻底失败,首先应该让他们下岗,在国外这种情况,自己早就主动请辞了,也就是中国的管理者好意思吧。
然而,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想方设法转嫁给中国老百姓,转嫁给中国普通电力职工,合理吗?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