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城市,缺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2008年10月18日在重庆作《科学发展须环保GDP并重》专题报告称:
“‘十五’期间,我国完成了所有预定的经济指标,唯独环保指标不及格。”杨朝飞说,当前我国环境形势比较严峻,五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污染空气中,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公共事件呈高发态势。严峻形势并不止于环保领域,由此衍生的“多米诺效应”已进入金融、贸易等核心领域。杨朝飞举例称,随着欧盟近年出台严格的“双绿指令”,严禁含汞、镉超标的电子产品进入其市场,中国2000多家企业几乎遭受毁灭性打击,我国由此一年损失317亿美元贸易额。
---
城市,缺氧!!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近日,随上海来渝的同学,乘车周游了一趟我所在的城市,穿越了四座大桥,途经渝中、江北、南岸、九龙坡、沙坪坝五个繁华市区,参观了国之瑰宝大足石刻,和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歌乐山老龙洞、好事家园。
在亲历了城市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呼吸了农村令人心醉的新鲜空气之后,所见所闻,有喜也有忧。
这就是直接与人类的生存环境,休戚相关的空气环境,不容乐观。因为城市,缺氧!!
这是一场人类不知不觉,在甜蜜中死亡的慢性自杀。
何故?
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过初级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森林和绿地,空气清新;
而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则知道,人类赖以活命的空气资源,就是其中的氧气。
在人类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当空气的氧气窒息地时候,人的生命将很快消亡,这是一条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那么当人类和诸多动物在消耗着空气中的氧气资源的时候,造物主又创造出另外一类生物--植物。它们的生命活动则与动物相反,即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吸进二氧化碳气,向外排出氧气。
造物主安排下的和谐,维系着地球生命的生生不息。
如果说,上个世纪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大炼钢铁运动,曾让绿色植被的主角,树林遭受一次空前浩劫的话,无休无止地对森林的乱伐,加剧着这一态势的持续发展。
到了现在,城市的大扩展,正让这一态势不可逆转地恶化下去。
目力所及,重庆的歌乐山尚可以找出成片的数十年树龄的松树或者其它大树外,沿成渝公路长驱数百里,直到大足宝顶山,再也找不出这样的成片树林了!
宝顶石刻坐落在蹄形区域,蹄形的中间,竹木葱郁,桐花盛开,遗憾没有一颗象样的大树,更不要说古树。倒有几颗从别处移来的稍大点的树,在含苞待放中。
古迹名胜都如此,可以想见其它地方又如何?
在缺少森林和树木中,我们生活了数十年,浑然不觉。
而城市的改造又让城市的绿树劫难难逃。
以重庆最有名的路段和地区为例:
重庆人民大礼堂。昔日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绿树环绕,虫草依依,十分和谐。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建、扩建,面积增大了,装饰堂皇了,以大树为主的绿树却越来越少,连绿树赖以活命的土地(花岗岩覆盖),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也就是说,在四周高楼频起的同时(即人口密度增大),产生人们赖以活命的氧气的机制和土壤却在大幅度减少。
再讲解放碑步行街。最不可理喻的是第一次改造,除保留了新世纪门口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栽下的六棵小叶榕外,基本上寸草不留。所以才有了后来所谓补救措施的木桶栽树。
一位老人告诉我,百年树木,用木桶(大花盆)栽树,他(政府)有这个想法么?只能说是一种应景的临时措施。
而与此同时,该地区人口流通密度,居住密度却成十倍的攀升。试问,这上十倍攀升的人流,其氧气由谁来供给?
同样,江北区从华新街到观音桥,长约千米,数百株树龄超过四十年的大黄桷树,也在道路扩宽中消失大半,即将殆尽。随之,其制造氧气的功能也丧失殆尽。
人们都在勾画未来江北超大规模步行街的美妙,也在幻想未来的公园绿草茵茵,我敢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大不如前。

因为,第一次嘉陵广场的改造结果就如此,此次彻底推倒重来(几颗覆盖数十平米的大树早已另谋高就),也不会有改观。
统计下,这个超大规模的广场,未改造前此地生长的大树有多少株,改造后的所谓公园又能容下多少株,孰多孰少,不言自明。
乘车旅行,让我见识了几个超大规模的立交桥,过去要么是农田,要么是绿地。现在一式六九草坪,或有几颗枝不多、叶不茂的棕树。靠什么制造氧气,改造者从未想过,可能他会认为这氧气,如同他手中改造用的钞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空气的质量正在恶化,氧气的供给日渐紧张,因为制造氧气的土壤和机制,正在人们的大刀阔斧对自然的改造中丧失。
气候的变化,可以让城市的氧气供给得到缓解。比如刮风,可以将近郊、农村、海洋的氧气输送给城市。
但是,当近郊的大片农田被用来修建住宅、工厂、高尔夫球场的时候,也就是说靠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的功能也在丧失的时候,城市的氧气供给恶化还能逆转么?
阳关2004.4.7P45http://forum.xin**.com/detail.jsp?id=6550652
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4-0713:20:30.0)
古迹名胜都如此,可以相见其它地方又如何?
相见应为想见。词组输入没有按选择键。
如果要见真正意义上的绿地,请到重庆市江北区区委看一看。即是说,领导他也知道绿树的重要。只不过他只考虑他居住和工作的场所,而不考虑百姓。(江北区政府把块绿地卖给开发商作为房地产开发后,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已经被败家子毁尽!08.10.18阳关注)
第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4-0719:36:28.0)
第一次感觉城市空气缺氧是去年在上海。当登上二十层楼的同学住宅的时候,开初并无非正常反应,随后面色苍白。其中,有高血压病的作用,我更相信是一次极正常的生理反映。
随后,乘上海地铁,在人民广场站,当上班的人流将车厢挤了个水泄不通的时候,氧气含量达到最低,不到河南中路便半途下车。
此后,开始注意这个现象。在地下负二层的乐购超市,又发生不舒服的感觉。
从此开始关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我们空气的指标,只报导尘埃或沙尘暴等指标,是没有精确的氧气含量指标的,加上人类耐受力,对这种恶化的缓变,没有感觉,但问题却是致命的。
近日,当登上三十七层的重庆万豪大酒店的客房时,这种呼吸急促的现象重现。抬头向下一看,密密扎扎的高楼群,把一个解放碑围了个密不漏风,装饰风景的丁点绿树,显得是那么地渺小和弱不禁风。而随后的重庆周围行坚定了提笔的理由。
第3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4-1009:04:56.0)
经营绿地,让空气更加清新,感觉政府的行为,不如歌乐山上的农家乐庄主。
在他的农家乐,小天地里绿树遍地,有移栽的稍大点的树,也有新栽的小树。可以预见,要不了多少年,将是绿荫如盖,花团锦簇。
第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4-1009:11:10.0)
去年九月我在上海,今年此时同学从上海来,比较两个城市。住在万豪酒店的老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重庆树少了点。也就是说,过去的上海绿化进步不大,现在则大不相同。想想,上海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啊!
上海的做法一是珍惜原有的,新添更多的。所以绿树,绿地比比皆是。生活在重庆的我,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找出一条绿树能遮盖道路的大道。
而上海就有不少。当政府领导告诉我们,十年后达到现在的上海的水平的时候,我感到茫然。
---
政府官员总把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与中国大陆的一窝蜂的城市风比。笔者说过:香港就是香港,东京就是东京,以上城市都与大海紧紧相连,有海洋的调节补充少有的氧气,而大陆城市多是内陆城市,你何以人家相比?何况东京、纽约、香港、新加坡特别注重自身的绿化!
人人都在念科学发展观,连起码的氧气需要补充、平衡都不知道的官们,何谈科学发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