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不敢大胆花钱!-答财政部长项怀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敢大胆花钱!-答财政部长项怀诚
据新华社上海1月7日电,财政部长项怀诚在接见了德国财政部长米歇尔后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面对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改革,许多中国家庭不敢花钱,但应该相信,职工工资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心理应该有所调整,应该大胆花钱。
项部长通过记者(不知道是哪个国家,哪一位记者)传达的信息十分清楚,居民应该大胆花钱。看了这则报导,整整想了十几天,最终也没有想明白,结论依然是不敢花钱。
既然是不敢花钱,项部长何以要号召大家花钱呢?难道说,咱中国老百姓个个都要走这条路,啥子都不考虑,用了过后再来扯?
以我的家庭为例,两个老的属于不敢花钱的,而年轻的就相信项部长的话,大胆用钱,用了来扯。让我慢慢道来。
两个老的,都靠养老金度日,一个月收入三百出头,另一个六百有余,加起来就千把块钱。
好在重庆物价不贵,勉强度日,略有节余。家里不成文的规定,乘公共汽车凡在一站路以内,不乘公交车,走路,以节约来回的两元钱。夏天出门自带一瓶白开水,因为花一元钱买净化水不划算。这种传统,源于**的教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几十年了,习已为常。
自这医疗、住房、教育一改革,俩老口硬是颤颤惊惊。
先说医改,这一改,俩个人都不敢看病,也不敢去正规药房买药,因为价钱贵得出奇,就去储奇门批发市场,那里的药至少便宜1/3,不是医生诊断确定生什么病?猜着来,一般也就伤风感冒,头痛脑热,**不离十,谁叫你荷包不硬走,没有大把的钞票。
家里三口人,除一人能报销点医药费外,两人分钱不能报销,作为一家之主,项部长,我敢花钱吗?要知道在重庆像我这种家庭至少占三分之二以上(邻居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还算好的)。
元月十一日,我的一个邻居去世,我活了这么大,这是亲眼所见,因没有钱(数万以上)治疗,短短两个月不到,在住了两次半个月医院,花了近两万块钱后,含恨告别人世的。
这笔已经用出去的钱,还需要活在世上的人偿还。我算过,两万元,相当于一家三口,一年的收入,相当于一个人三年的收入。项部长,她们不仅不敢花钱,而且面临这高昂的医疗费用,还拉了一**债。
如此算来,一个家庭如果其成员一生住院一个月,费用不低于两万,那么三口之家,如果没有六万以上的积蓄,他能够应对么?
所谓的医保,其面积不到两亿人口,报销金额是每次六百五十元除外的80%,即使如此,谁又敢掉以轻心,你想一想,一家人一辈子能买一套六万元的住房的话,这医疗的无底洞吞食的就是说不清楚的几套住房。
更弄不明白的是,从上过世纪七十年代,到如今我的收入增长了大约十倍,与此相比,医疗费用却增长了上百倍(080910注:物价上涨了数十倍、近百倍)。
我就想不通,这叫哪门子改革,改来改去,改得人人自危,吃不起药,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项部长,包括与你观点相同的部长先生们,因为你们的医药费用完全报销,不知道下面的老百姓究竟处于何种境地?你又何必来开这个大胆花钱的黄腔呢?
什么叫改革?改革应该是改革不合理的,落后的,违背人民意愿的,代之以更加合理的,前进的,符合人民意愿的。
医疗没有改革以前,老百姓没有普遍说什么吃不起药、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这一改问题就出来了。作为国家领导人,部长先生你不去研究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一味的沾沾自喜,因为你是不花钱看病的,即使是你看了病,住了院,也用不着去了解用了多少钱?
一件事物,当人人都在责问的时候,可以想见,肯定不对头,肯定有问题,你们有几个人去研究过?面临十几亿人民的事情,还在那几瞎吹,大胆花钱!
再说教育改革,因我家已经没有适学儿童和青年,问题不是很突出。
但朋友相见,总要议论一番。改革以前,城市里面的高中,县城里面的高中,都是免费的,也就是说,属于义务教育范畴。
这好,一改革,从高中就开始名正言顺收钱。而从初中开始,就出现了数万元的进重点中学的择校费,一下子又乱了套。因为所谓义务教育的学校,与所谓的非营利性质的医院一样,尽管都挂了一个义务,非营利的牌牌,但实际上,他不去找钱,不去营利,他肯定活不出来,因为国家连最基本的工资都没有给够。
义务教育学校的基建、设备,图书资料,教师工资(义务教育法规定,应该由国家拨付),他只给教师的工资,而且不给够,你学校不去乱收费,还能干什么?
非营利性医院,是对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政府也不给你工资,更不给你投资基建,设备,试问,这世间,有哪一个在把基建的投资,设备的投资,工资、奖金的收入全算进产品中去的企业,能说自己是非营利性企业呢?
中国政府穷吗?没有钱,让义务教育的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学校?没有钱,让保证国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非营利性医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性医院?答案是否。
请听项部长的同一个发言:在一年中两次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涨工资,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第一次涨工资,是在年初财政预算时就计算进去了的;第二次涨工资,是考虑到当年财政收入及执行情况比较好,可以从财政超收中再拿出一部分涨工资。
项部长强调:政府提高职工(笔者注:公务员)收入水平,是在我国财力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做出的重要决定,也是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配套措施。

不明白的是,项部长,壮大的财力,给没有给穷乡僻壤摇摇欲坠的山乡小学修几间房舍,给需要电脑教学的学校添几台电脑,给那些连佛教慈善机构都看不过去的病人,送上几千几百,让他(她)垂危的生命得到救治?
想必这些开支,对于义务教育的学校而言,对于非营利性医院而言,你财政这把算盘都是算进去了的,因为你才有余钱为公务员(请不要不加限定词的宠统提职工两字)在一年内增两次工资?
谁人敢花钱,公务员算一个,因为银行无担保贷款对公务员就网开一面,但这只限大城市,因为有网友说,小城市的公务员工资都不能按时发,经常欠帐。
还有敢花钱的就是不愁吃穿的年青人,大、中、小学生(贫困生在外),因为父母有,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项部长的讲话,最听得进去。
政府领导人都说要敢花钱,你父母不给,还脱不了手。
有些人即使父母没有,或者省吃减用,节衣缩食,但一旦到了那种地方,或者进入那种环境,再加上项部长“应该大胆花钱“言之成理,也顾不得那可怜的家乡父老,用了再说,用了来扯,我们家就有一个。
孩子外出打工,收入比我们俩位老人加起来还多。项部长不是教育国民大胆花钱么?他首先响应。请看当地消费,房租六百元一间,坐车每月三百元左右,因为没有月票,加上手机费,坐机费,传呼机费,上网费,一月固定消费一千五百元以上。
这好,才去几个月,一个月光电话费就上千,交不出,父母代劳,房租要交了,父母代劳,至于医药费么?现在年轻,不着急,他会一辈子不生病么?父母代劳。
再看一下那些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一个月零花钱就上百,因为项部长不是说大胆花钱么?哪来?父母代劳。
一方面是一些人响应项部长的号召,力所能及,大胆花钱,另一方面,则是不敢大胆花钱的老人,用他仅有的三百来块钱的养老金,苦苦支撑着家庭的基本开支。
前者在外俨然一副大款,油光水滑,绷得伸抖,而后者节衣缩食,只求一家人顿顿有饭吃。前者是听项部长的话,用了来扯,后者是没有办法,只好检起老**人的传家宝,勤俭持家。
够了,项部长,我真还想不出来任何一条理由,让我卸去家庭的责任,伸伸抖抖,放心大胆花钱!
因为你所说的所谓三项改革,没有那一项,不是在狠狠掏老百姓的腰包,没有近忧,必有远虑,老祖宗如此说,比你的讲话,我看更有道理得多。
你说呢?
02-01-18a9:30
本文欢迎项部长答辩,如项部长没有空,也欢迎其秘书之类的笔杆子答辩,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登载项部长讲话的重庆晚报,在前一天,也就是元月七日,登了数篇文章,其中两篇刚好为项部长的讲话加了注脚。一篇作者李永英,她讲的是不敢花钱,摘录如下:
1996年40岁的翟建芳下岗了,第二年丈夫也下岗了。但翟建芳她不怕,因为她有一对争气的双胞胎儿子,他们聪明好学,成绩优异,虽还是初中生,但老师们都说他们肯定无疑是重点大学的苗子,将来前途无量。儿子是翟建芳的希望,有了这希望,一切困难、艰辛都是暂时的。
翟建芳和丈夫四处找工作,但他们因为年纪和没有一技之长屡屡碰壁。最后翟建芳终于通过亲戚的帮助在一家公司做上了清洁工,月薪350元,外加一顿工作餐。年纪更大一些的丈夫运气就不那么好了。……
一家四口,总收入不过900元,两个儿子住校,家里每一笔开支都必须计划了又计划,每一分钱都得用在点子上。……儿子们学习紧张,需要吃水果,翟建芳就去水果批发市场买烂水果,把烂的部分削掉,泡在糖水里,用玻璃瓶装了给儿子们送去,既让几子吃到了水果,别的同学又看不出这是烂水果。
翟建芳发现公司的工作餐总有两样荤菜,油水很充足,比家里的饭菜好得多。她想到脸色不太好的丈夫,心头就痛,于是想了个办法,每天从家里带饭来吃,千篇一律的米饭和咸菜,然后把工作餐带回家。做饭的师傅知道了翟建芳家里的情况,很是同情,总把给她的那份舀得很足。这样,翟建芳不但解决了两人的晚饭,还省出了一笔钱。
父母的辛苦两个儿子看在眼里,他们发愤学习,让父母为自己骄傲。1998年他们双双考进重点中学。
2001年高考临近。大双说他做梦都向往上海同济大学,翟建芳知道在上海念书的费用特别贵,但儿子想啊,谁让她有这么优秀的儿子呢?别人想都还想不到呢!翟建芳咬咬牙说儿子啊,你想考哪你就考哪吧,别的你就不用考虑了。翟建芳问小双,小双没有说话。填报志愿时,踌蹰满志的大双第一志愿就是同济大学,而小双呢,本市的师范院校,一所普通大学。班主任很吃惊,问小双是不是胆怯了,小双犹豫一阵后点头。高考成绩下来,大双和小双的分数都远在重点线之上。……
大双如愿以偿去了上海,虽然翟建芳和丈夫的单位都开了证明,但经过减免后的学费仍高达8000多元,为此,翟建芳和丈夫四处举债。亲戚朋友们给与了极大的支持……
……只有做母亲的才深知小双的心,那是一个多么仁义多么贴心贴肺的好孩子!翟建芳红着眼睛给小儿子说,对不起,真对不起。小双看着母亲两鬓的白发平静地说,妈,你放心,读完本科我一样要考研究生、读博士,我不会多要你们的钱,你们太不容易了。翟建芳一下子哭出声来。
摘自:重庆晚报元月7日15版今日活法《双胞胎》
另一篇则是敢花钱的例子:标题是城市学生消费,怎一个“高”字了得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