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政企不分或是神奇的股改第四种模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政企不分,或是神奇的股改“第四种模式”?
从2002年始,发端重庆的股市重组之风,享誉华夏,称赞者有之,质疑者有之。
前者称这场对拉圾股的操刀叫中国股改的第四种模式,赞誉有加。
其著名的论述如下“渝开发的案例及重庆市政府主导下的上市公司重组活动不禁可以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政府参与市场经济?如何看待政府参与国有上市重组?市场经济并不回避政府,但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事实上,政府参与经济的方法很简单,只要遵守市场的规则,政府参与经济大有可为。”(注1)
对政府参与上市股份制企业的强度称赞者并不讳言“……渝开发的重组之所以成功,与重庆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母公司重庆城投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为彻底处理和解决渝开发存在的问题,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先后作了十二次重要批示,并数十次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到公司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办公,亲自为公司存在的问题把脉,对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和一些需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公司的经营班子建设和公司后续发展定位等问题,进行亲自决断。”(注1)
显然,如此强度的政府介入你不可能分得清是企业的经理在操控企业,或者是政府在操控企业。这种由政府捉刀代笔的操控好,好在哪里?弊,弊又在何处?至今都没有人去深入思考。
渝开发的控股方重庆城投公司华渝生总经理大言不惭地说“渝开发的摘帽方式是‘阳光下的作业’方式。”并称“渝开发的摘帽方式是通过盘活上市公司的存量资产和不良债务,实现资产的提升并盘活净资产。”时,质疑者认为“这是一句令人费解的话。”
随后的分析中,作者这样写到:渝开发手术的主要基础是,由谁来接手“瘦狗”公司和不良资产?由谁来承担从渝开发剥离出来的债务?
公开资料显示,控股股东重庆城投是这一系列交易的主要付账者。这些账单主要有,由重庆城投“背走”渝开发欠建行重庆分行的3088万元债务,当然,重庆城投从这笔交易中获得了渝开发手中重庆新城建设开发建设股份公司及另一家子公司的一些股权。至于这两家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何,华渝生没有作进一步说明。
此外,重庆城投还从渝开发手中接过了唐家桥污水处理厂,价钱是6500万元,该价款被直接划拨给银行抵押债,这实际上是重庆城投为渝开发买的另一笔单———几年前,使渝开发为获得配股权,有关部门将唐家桥污水处理厂和重庆新城建设开发(主要从事土地一级市场开发)直接划拨给了渝开发,没想到几年后重庆城投又花钱把它买了回去。
除上述操作外,渝开发的相关各方还就其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运作,总之,把该弄走的弄走了,该抹平的都抹平,这一系列手术的结果是,渝开发由2001年的每股亏损0.88元,债务总额达3亿多元(其中仅银行逾期贷款便达1.95亿元),一举扭亏为盈,账上出现873万元利润。(注2)
到此,终于明白,股改的“第四种模式”立竿见影,实际收入利润不见的渝开发,取得了账上利润873万元的骄人业绩。
接着质疑者又分析:那么是谁有如此能量足以调集一大批国有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其它相关公司及银行(主要是免除利息及延期还款)为渝开发让路呢。
渝开发高层透露,2002年7月18日,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了决定渝开发重组信心的会议,渝开发将其称做“7.18会议”,有了政府的强势介入,办事就容易多了。
此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在渝开发召开摘帽座谈会的当天,重庆媒体和中央驻渝媒体接到的采访通知发自“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注2)
分析到此为止。
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政府的强势介入,只能说明了事情的走向。那么究竟是谁在为渝开发的重组买单呢?要知道买单的重庆城投,此前也是亏得一塌糊涂!
资料介绍:2001年华来到重庆城投集团的时候,公司80多亿元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其中还有10亿元成了银行坏账。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债权人上门追债。
……
这种情况因为黄奇帆的到来而有所改变。2001年,华渝生调城投集团后三个月,黄从上海调任重庆市副市长。城投集团正好在黄的分管范围内。有一种在当地流传甚广的说法:黄刚到重庆不久,华在汇报工作时就城投集团发行的5.26亿元近期债券向政府“求救”。当时城投已经无力偿还这笔眼看到期的市政债券。黄协调解决此事,并着手解决城投集团重组问题。
在黄奇帆的主导下,重庆市政府采取若干措施重组了城投。一是把它13亿坏账划给重庆水务集团,再追加30亿的资产给它,同时把城市中的各种路桥、存量资产统统划给城投,使它增加了二三十亿资产。后来又划了10000亩土地给城投,当时市值为20亿。这20亿在三年里慢慢增值出来,城投就有了几个亿的效益。(注3)

又一资料称:2002年,重庆市政府划了1.6万亩开发用地给重庆城投整治,同时,另有未来的重庆金融、贸易中心江北嘴7500亩土地也将划给重庆城投。同时,划入重庆主城区所有路桥的收益及一些公路,这些措施使重庆城投这家注册资本仅为3.29亿元的公司的资产总量在2002年8月迅速增加到122亿元,该公司曾在其发债时称,到2003年底,其总资产将达200亿元。(注1)
如果说路桥收费只是一笔固定收入的话,那么重庆城投的巨量收入来源,应该归功于政府土地的划拨和储备。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政府的国有独资企业并不需要管理上的精进,他的巨额收入中,只需要土地的低价收进,高价卖出。这才是重庆城投转瞬即富的杀手锏,也是其控股的渝开发企图致富的杀手锏。
困扰中国市场经济多年的官商不分、政企不分,以及其对中国民众的伤害,对市场经济的破坏和干扰,中央高层早有察觉,并一再重申要政企分开,官商分开。并且严格禁止地方政府动用专政机关介入企业的经营活动。
这一点尤其以和土地转让、买卖中的拆迁为甚。
要做到“低价收进,高价卖出”,必然要解决两个问题:
1、高价卖出的前提是市场需求旺盛。当全国都在整顿房市泡沫的时候,重庆市政府有关责任人向中央七部委汇报中称,重庆不存在房市泡沫。其理由是,重庆市居民人平月收入2400元。而当中央七部委根据重庆市地方政府的汇报认同重庆市不存在房市泡沫的时候,政府有关责任人又讲,中央都认为重庆不存在房市泡沫。
重庆是否有房市泡沫,关键在重庆市居民人平月收入是否有24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报告,中国大陆城市居民人平月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在今年七月也不到二千。而八月份重庆市城调队的报告主城大型企业职工的人平月收入也只有一千多。
为什么要编造这段居民人平月收入2400元的神话呢?显然,这是为维持地方房市不倒的需要,也是为重庆市地方政府的摇钱树重庆城投大量囤集或者说储备的土地高价卖出的需要。
2、如何做到“低价收进”?
储备也好,划拨也好,第一步必须解决该块土地范围内原有土地使用者和居住者的拆迁和利益分配问题。
拆迁,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涉及国民生计的大问题。
这种政府参与的企业行为,因其拆迁的初衷是“低价收进”,靠吃差价找钱,矛盾将变得更为突出。
最终只能是弱者的百姓吃亏。当然因矛盾的激化产生的各种**也将日益激烈,因为百姓维护的是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你不拆迁,你不占用,他绝不会有靠此生财的一点邪念。
至于为重庆城投消化13亿坏帐的重庆水务集团,它本身是一个国有的股份制企业,何以企业本身的利益不顾,而积极消化其它企业的坏帐呢?
因为,最终买单者也不是企业,而是百姓。从成都始沿长江流域的重庆、武汉、南京到上海。除重庆的纯水价高居榜首2.00元/立方外,其它城市的自来水纯水价均未超过1元/立方(引用数据未考虑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也就是说,此前地方政府已经通过政府定价这个杠杆,让水务集团赚了个满缸满钵,其利害关系已经转嫁到百姓身上。
综上所述,这种政企合一,政企不分的股改模式,究竟是国家的福或者祸,一时半会难以下结论。
不用讳言,因政府强势介入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殃民的事,绝不会少发生。
阳关2005年10月6日P6:10初稿8日发原文曾发新华网
文中,引证资料来源
注1:冲破债权债务的樊篱--渝开发资产重组案例剖析王军(EMBA三期重庆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网址:http://www.xiaoshuodaquan.com/web2005/news-924.html
注2:渝开发摘帽:重庆保壳运动第一仗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3-1112:14:41
网址:http://www.xiaoshuodaquan.com.cn/jj/20030310/cj/200303110778.asp
注3: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不详发布日期:2005年02月23日所属栏目:21世纪经济报道恒信证券
网址:http://www.xiaoshuodaquan.com/11/menu.asp?id=105099580&table=ls_odoc21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