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个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十年代,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过一出话剧,剧名叫做《街上流行红裙子》。我们不谈这出戏剧的成就,因为它是过去的事物,差不多已经被人遗忘了。但这样一个新颖别致的剧名,却使人们看到那个时代中生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进程。
这个剧名表明了我们的社会在变化之中,街上流行红色的裙子,意味着人们可以按自己的口味、爱好,去需求,去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和一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很长时间,女孩们都剪那种清汤挂面式的直发,顶多梳一个红卫兵式的马尾巴,在头发上搞花样被视作不正经,或者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很长时间,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公社干部,都穿四个吊兜的涤卡中山服,成为国服。西装只是出国时才去定做,回来后赶紧脱下压在箱底。很长时间,女人们惟一可以花样翻新的装饰,就是发卡的颜色和头巾的图案,小辫子上的蝴蝶结太扎眼了,也会被人非议的。所以,那时走在大街上,只有两种色彩,非蓝即灰,和进到工厂车间里,看到穿工作服的工人,没有什么两样。
大家都有这个经验,雨后的彩虹,挂在天上,见者无不惊呼其美,所以如此,就因为它七彩斑斓。现在,即使工作服,劳动帽,也都五彩缤纷起来,这说明时代的确在发生变化了,大家知道美,讲究美了。所以,那个春天开始的讯息,最早被敏感的作家首先捕捉到了,才有《街上流行红裙子》这个剧名。但记得那时北京街头状况的人,大概不会忘记,其实流行的并不是红裙子,而是明黄色的连衣裙。好像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女孩子们,年轻的妇女们,都清一式地穿上这种黄色的裙子了,真是蔚为壮观。这种洁丽、鲜亮、耀眼、轻快的明黄色,确实是很能引人注目的,霎时间满城黄花分外香了。
在大清王朝,这明黄可是皇家的专用色彩,平民百姓是不得穿用的。如今到故宫参观游览,还可以看到宫殿里的布幔啊,窗帘啊,座垫啊,被褥啊,几乎全是用这种明黄颜色的绸缎或布匹制成的。在爱新觉罗·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他幼年时,就为他弟弟穿了这种明黄色的衣服,来乾清宫陪他读书,而大发雷霆。因为这是只有他当皇帝的才能享用的颜色,别人胆敢穿用,那还了得? 吓得他弟弟连忙脱掉,谢罪了事。
现在看这种行为,既落后,又好笑了,但也深感活在现代的幸福,否则谁敢穿这种明黄色的连衣裙呀! 所以,我一直纳闷,倡导者,带头穿者,是不是有反封建的意义在内? 结果群起而效之,全城风行,效果却是适得其反了。因为,物以稀为贵,一多则滥,一滥便不值钱了。正如红色充满火热的气氛,要是成了文革期间的红海洋,也就不那么悦目了。所以,这种黄色的连衣裙,适合那些细挑一点,修长一点,白皙一点,清秀一点的漂亮小姐穿,娉娉婷婷,文雅素净,色彩亮丽,明艳照人,的确是蛮打眼,蛮动人的。但若是腰比较粗,个比较矮,肤比较黑,人比较胖的女士,穿上这明黄色的连衣裙,远远看去,真以为是穿黄袍的大喇嘛光临了呢!

骄傲的城里人嘲笑乡下人叫“老赶” ,就是因为看到乡下人怕掉队,怕落伍,怕不时髦而老是追赶,故名之曰“老赶” ,其实城里人也有老赶的,只要被流行所左右,忘了照一照镜子里的尊容,忘了中国“量体裁衣”的古训,穿上这件不合体的明黄色连衣裙,对不起,这老赶,就是使人哭笑不得的“东施效颦”了。
这种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一定不要有的“一二一,齐步走”的趋同心理,在中国人当中是很普遍的,很可能和我们多年来过于追求共同化、集约化,强调一致性、一律性分不开。为什么一个女孩,看到满城飞舞着黄裙,她就沉不住气呢?
因为提倡什么是希望你如此去做,而流行什么则是影响或诱发你去做。通常,影响的诱发比起希望和号召要有力量得多。正面提倡的什么,人们并不认真当回事;相反,市场上一旦流行起什么来,大多数人却总是急起直追,惟恐落伍。就看现在城市里面,家家组合柜,户户大沙发,屋屋皆装修,房房安吊灯,甚至连壁纸、席梦思、地板砖、抽油烟机的牌子都差不太多,就知道这影响是多大了。其实,住室很矮,用不着在天花板上装个大蛋糕的吊顶,亭子间很窄,就不必再镶木围墙了,但这是时髦,这是摩登,居民们哪怕借钱,也必须弄得和别人一样,才心安理得,才睡得着觉,简直是不可理解的盲从。所以,女孩非要去商店买一套,或者找裁缝做一套,就是这个原因了。
其实,她应该懂得,时装,就是个性,越具有特点的时装,越应该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意大利的瓦伦蒂诺,不成批量地生产时装。若是这个女孩有头脑,有性格,不随俗,有创造,肯定会认为是大可不必的呀! 为什么别人穿了,我就一定要跟她一模一样呢? 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穿一件更别致、更新颖、更适合我的衣裳呢? 为什么我不敢去试一试别的女孩还不敢一试的新的款式呢?
要是人人都能这样摒除思想中的趋同心理,跳出流行怪圈,追求个性风格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生活一定会更鲜丽,更灿烂,同样,精神世界也会随着物质世界的改变而更丰富,更有色彩起来,那该多好呀!
?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