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精神火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在报纸上看到,由新闻出版署主管,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负责实施的这次行动,先后对全国12 个省市的3000 多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读者最喜欢读的图书,仍是文学作品。这是历时半年的首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抽样调查” ,近日报出来的令人颇为感奋的结果。
看来文学没有死,大概也不会死。只要文学的火种不灭,就能燃点起以博大精深文化支撑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些千古流传下来的不朽文学,永远是华夏文明的碑石,五千年历史的镜鉴,中国人觉醒的启示录;也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所以,负责任的作家,要写出负责任的作品,其意义就在这里。
被读者提名的最喜爱的中国作家有170 多位,其中鲁迅以绝对多数票名列第一。这一点也不意外,而且绝对应该是这样的结果。所以,要谈到20 世纪的中国文学,关键词语可能有许多许多,但鲁迅,《阿Q 正传》,和阿Q 这个人物形象,却是这一百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语词。
在中国文学的丰碑上,鲁迅的名字,恐怕是镌刻得最深透,也是最不能磨灭的了。尽管,那些不读、少读,或者按其文化程度,谅他根本也读不懂鲁迅者;那些只因提倡过鲁迅,便以一种盲目的逆反精神咒骂鲁迅者;那些挖空心思,为汉奸周作人张目而肆意丑化鲁迅者,所形成的一股其实不足挂齿,压根儿也不会成气候的浊流,近年来似乎甚嚣尘上。然而,丝毫无损于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力量,和他全部著作中所闪现出来的精神火光。这火光,即使在未来的千年里,也会继续以强大的生命力,对未来的读者、作者,乃至全体中国人,产生影响,这是确定无疑的。

小丑跳梁,贻笑大方,无端发难,终成笑柄;不朽之作,永葆青春,伟人名字,光辉如故。这就用得着唐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两句诗了:“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身与名俱裂,也许未必,江河万古流,却是事实。如果能够平心静气地回顾一下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全部进程,有哪个人物形象,能比阿Q 更栩栩如生地存活在读者心目之中? 阿Q 成了挂在中国人嘴边的一个常用词汇,使用到如此普遍广泛的程度,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能找到第二个类似的例子吗?
所以,我真诚地期盼,在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世纪中,有鲁迅的正气,而无汉奸文人的无耻堕落;有《阿Q 正传》这部小说,但中国人不再有阿Q 精神。而《阿Q 正传》被人捧读,被人理解的同时,阿Q 所体现的那种丑陋的国民性,也在中国大地上被荡涤一空。那样,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腾飞,可以肯定,会更有希望。
?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