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转眼冬天就要到了,李煜看着衙门外飘扬的雪花,心中实在多有感触,去年冬季之时李煜日日为了功名而奋斗
如今同自己一起进京赶考的秀才们不管考没考上都在奋斗,考中的三人彭秀才,王秀才,还有高秀才如今还正在儒林院内为明年的朝考而奋斗,只有考过朝考,那么他们才能授予主事(各部职员)或者知县一职。没有考上的自然要为两年后的乡试奋斗了。
唯一能休闲的过年的怕只有这个甲辰年唯一的钦点知县了。今日也是开堂日,可是天气实在太冷,李煜前几日便贴出告示,巳时到未时开堂,过时不候。
几个月过去了,李煜在当地小有贤名了,不是因为他的画画的好,是因为李煜断案讲道理,讲证据,断案前绝不收钱。
随着年关靠近,城中多了几分喜气,犯案之人少了,李煜也难得清闲,每日与几位师爷在府衙内下棋,看书,有的时候也会打打麻将。
李煜的打牌的瘾不大,也就是实在闲着没事才会打几圈,几位师爷都是琢磨此道之人,每次打牌李煜都会输上一二两银子。不过李煜也不在乎这些钱,讲究的就是一个玩字。
李煜来到衙门,看见几个师爷正在吃包子呢,李煜笑道:“怎么,那王老四又来送包子了?”原来那王老四回去之后又收了李煜的二十两银子,找了上好的郎中看了病却也没有花多少钱。王老四是个老实人,知道这辈子怕是报答不了李煜了,每日都会做些包子送给几位师爷吃。
毕竟是王老四的一番好意,那些包子李煜一般会吃上一两个,其他的都会给站班的衙役们吃了,这王老四的包子味道的确好。大伙也都愿意吃。
“嗯,我听王老四说,过年他儿子就要回来了,倒是他让他儿子给大人来拜年。”关左咽下最后一口包子笑道。
“拜年倒是不必了,怕是今年来拜年的不会少。”李煜叹了一口气。如今李煜远近是个名人,来拜访他的人每月都有不少,有来求办事的,也有来求画的。每日李家宅子都是门庭若市。
“对了,明年四月份便是吏部考量了,您说我们是不是也去打点一下。”方师爷喝了口茶问道。
“我上任好像还未满三年吧。”李煜奇怪的问道。
“大人有所不知,这吏部考察不管上任多久都是要考察的。”方师爷笑道。
“既然如此,我过年的时候要请教一番赵大人了。”李煜沉吟了一会。
“大人今日怕是不会有人打官司了。”站堂的是代替张得子的副捕头,杨峰的徒弟,冯九。他看了看日头走了过来小声说道。
“既然如此那么把门口关上,叫上几个弟兄,去一醉楼叫他们上好的酒席给我们这送上两桌来,再把几个管事的都叫来,我们好好痛饮一番。”说完李煜丢给他一锭五两重的银子。
“谢谢大人。”冯九接过银子,开心的跑去了。李煜待人好这是衙门众所周知的事,眼看年关将近,李煜还特意从盐商们孝敬的银子中抽出了一笔,用来购买过年的年货,衙门里人人有份。几个师爷李煜都包了一封银子。
李煜算了算上任的大半年自己已经往府中搬回了将近五千两的银子了。如果不是李煜大方,换做其他一个知县来,这大半年至少能搬回家七八千。

看到银子李煜才想起了:“方师爷,今年的税银可曾铸造好了?”李煜问道。
“还有三日便可完工了。”方师爷算了算。
这古代的税银不能就这样交上去,因为收上来的大多是碎银子,所以这些银子要打成银锭,印上新城县的火印方能算数。而这些到年底便会有济南府的总兵派兵押送京城户部。
“这事不能耽误,你要看着点,还有烛楼,你也要盯着点,其他的事还好说,这税银一事千万不能有半点差错。”李煜再三交代。要知道这其他银子能出差,万一送交户部的银子出了错那么轻者丢官,重者抄家。
“大人,我们醒的了。”两人点了点头。由于关左上任也才大半年的时间,对着税银一事并不知晓,所以现在都是方师爷在办,关左在学。
“对了方师爷,我听说你儿子在还在绍兴,怎么不接过来。”说完正事李煜便开始撤闲篇了。
“他也准备参加下次的乡试呢,这一来路上花费不少时日,带他考完之后我在把他接来。”方师爷这样说,但是心中并不看好自己儿子。这科举一事不是你有真材实学就一定能考上的,关键还得看你能不能遇上伯乐。
李煜运气好遇上了孙琴悦,加上李煜在京城数月的确闯下了些名声,再看甲辰科的那些中榜进士真正又有几个有名的?
“嗯,也对,关左听说你要搬家了,这可是乔迁之喜啊,到时要请我们好好吃一顿才是啊。”李煜打笑关左。
“大人,您这一说我想起了了,我这有一封请帖是请您来光临的。”说完递给李煜一封红色请帖。
古人这乔迁与婚娶之事一样重要,都是要半酒席的,关左本来家道中落了,可是这大半年身为全县第二实权人物着实拿了些好处。买下了原来的老宅,重新装修了一番,月底便要搬迁了。
“必去的,这样的热闹我不去怎么行。”李煜笑道。
两个师爷听完也笑了笑,大半年的相处他们都摸清了李煜的性格了,李煜这人为人十分好相处,不爱摆架子,又十分爱热闹,当然不是那种打架撒泼的热闹,是开心的热闹。两人唯一觉得李煜少了些争斗之心,这在官场上并不是件好事。
其实说到底他两还不知道李煜其实不是少了争斗之心,而是胸有成竹罢了,他如今与康熙拉上了关系,虽然现在康熙并无什么权势,可是以后康熙处置了鳌拜,那么便是康熙朝辉煌的开始了。
他李煜不是圣人,他也想在这康熙朝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篇幅。他知道童年的友谊是最难得,也是最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的,所以李煜隔几日便会与康熙写信,为的就是建立童年的友谊。
随着两人的交情渐深,两人的信件也由一开始李煜说康熙听,变成了两人都说,再到后来的两人会开始讨论了。
康熙开始对李煜的意见越来越重视,几乎朝中有大事都会问李煜的观点。康熙也曾多次希望李煜能进京帮他,可是李煜多次拒绝了。
因为李煜知道,他太年轻了,如果现在回京那么康熙会重用他,这样对他这个刚满二十一的人来说不是好事。所以李煜选择了在纸上与康熙出谋划策。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