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6天凉好个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6天凉好个秋
“伊啊伊啊”秋高气爽,南飞的雁群飞翔在蔚蓝的天空,每当转换队形,头雁都会发出鸣叫声,众雁一边应和一边转换着队形,或是由人字形变换为一字形,头雁顺势交出原来的领飞的位置,由其他的大雁接过带领雁群飞行的重担。
“砰砰”纷杂的枪声响起,雁群随即慌乱,中间的幼鸟更是脱离了大队,这几天雁群不断地被这声音惊扰,特别是在之前休息的河汊那里,雁群中的很多成员就倒在这声音中,好在这次好像空中的雁群不是声音的目标,短暂的慌乱后,雁群又重整队形,迅速的向南飞去…
雁群呆过的天空下方,教导旅一个连的骑兵正在围猎,枪声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叫喊声此起彼伏。骑兵们打猎的武器是当地人称为毛枪的土制火药枪,用这种作为猎枪并不是教导旅缺乏枪械弹药,而是相比较马枪,这种老式火药枪射出的铁砂子一扫就是一大片,羊角沟东南的这片荒地里的猎物主要是野兔,用毛枪正合适。(野兔在当地百姓的口语中被称为“毛”,这可能也是毛枪得名的缘由)
在坦克为主要装备的装甲兵出现之前,骑兵由于其具有的快速机动能力是陆军最重要的突击力量,地位甚至高于承担火力支援任务的炮兵,由于骑兵需要骑乘战马以及一些特殊的装具,骑兵的花费也是相当的高,骑兵的养成也相当的困难,大致培养出一个合格的骑兵花费的时间周期是步兵的十倍,而供养一个骑兵包括其战马的花费则能供养一个排的步兵。
这个花费巨大,训练合格兵员难度也相当大的兵种却又是及其娇嫩的,铺天盖地的炮火,机枪射出的密集的弹雨,步兵的排枪,还有壕沟铁丝网鹿岩竹签,乃至绊马索拒马这些原始的防骑兵设施都会给冲锋的骑兵造成巨大的伤亡。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装甲兵出现之前,重机枪的出现已经宣布骑兵的消亡。特别是从成本上看,骑兵是性价比很差的一个兵种。即便是骑兵具有的快速机动能力也被历次的战争证明是一种表象。
美国内战时期,北军进行长途行军的时候,步兵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远远落在后面疲惫不堪的骑兵部队;拿破仑也派人专门评估骑兵的机动能力,认为骑兵的机动能力仅仅稍微强于炮兵,远远地落后于步兵。
这主要是源于战马,骑兵的强悍战斗力一多半来自**的战马,但战马毕竟是一种动物,而且是食草动物,食草动物的特性就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就得进食,而且还要休息,否则就会掉膘甚至因体弱得病直至死亡,这也是古今经过长时间持续的大战后战马往往损失巨大的主要原因。蒙古人西征主要是得益于一人多马,这才保证了马力,但即便这样,战马还是要经过休整的,每天骑兵或者马队的极限持续耐久速度不过三四十公里,甚至更少。
骑兵具有的快速机动能力仅仅是短时间的或者是短途的,而在面对有坚固防御工事的阵地特别是面对有机枪等速射枪械防守的阵地之时,骑兵的冲锋实质是在自杀。
面对骑兵众多的缺憾,路明和陈剑锋一开始就决定不把骑兵作为重点发展的兵种考虑,但却在鲁北的机动战备值班部队内增配了骑兵编制,主要是考虑鲁北大半的地域是平原,值班部队承担的作战任务也是绥靖治安为主的对抗性不太剧烈的军事行动,面对的敌人主要是游荡的土匪和乱民这些轻武装军事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由驻军处到达事发地在没有机械化车辆的情况下,只有骑兵能做到这一点。
冷兵器时代,唐朝装备陌刀重甲的步兵也能战胜少数民族的骑兵,即便是羸弱的北宋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与以骑兵为主的辽金西夏军队的作战总的记录中竟然也取得六成的胜绩,但为什么没有彻底打败游牧民族,(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中原的大患)原因在于步兵为主的军队可以在阵地战中打败骑兵,却无法追歼骑兵,也就无法扩大战果,根除隐患。(唐中期以后军队中战马与兵员的比例在1:10左右,宋军的可能还要低)
鲁北的骑兵从现在的情况看,主要的敌人是土匪,而土匪的流窜性又极强,这恰恰能发挥骑兵的优点,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出现匪情的地方,不仅要打败土匪制止土匪的暴行还要彻底聚歼土匪。
而在路明的计划中,如果车辆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短时间内没有成批的装备部队,下一步的骑兵部队将转变为以马匹作为机动工具的快速机动步兵分队,而不是传统的骑马作战的骑兵,而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成批的装备部队,骑兵的主要任务就是侦查和通讯,以及直接转为警察机动部队直至彻底淘汰。
但即便是为骑兵拟定这样的地位和职责,训练一个合格的骑兵也不容易,败兵中招募到的骑兵只有不足六十人,而教导旅和海防师骑兵的编制都很大,汉人极少有会骑马的,只能从新兵从头开始训练,经过半年的训练,这些新兵已经能自如的纵马驰骋了,一些简单的骑兵军事技能也掌握的差不多了,这才有了最近的作为训练的连续围猎,可即便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纵马奔驰的时候用马步枪打猎还有点强人所能,技艺不精这也是用毛枪作为猎枪的原因之一。
在大队骑兵的骚扰下,不断有野兔从隐匿的草丛中跑了出来,“砰”“砰”,随即被邻近的早就等得急躁的士兵开枪击中,火药枪的射程有限,在这样纷乱的环境中使用它也是为了避免流弹伤人。一只披着黄色短毛的野兔窜到路明的马前,“砰”,正在纵马疾奔的路明抡起毛枪,就在枪口大致对准近在眼前的野兔时扣响了扳机。
“兔子真肥,可惜离得太近了,都被铁砂子打得稀烂,到时吃的时候还麻烦剔砂子。”路明勒住马,就在马上熟练地给自己的猎枪装上火药铁砂子,再用通条压实,这时马弁提着的肚子上被打了个大洞还软塌塌的兔子跑过来,路明看了看马弁手中不像样子的野兔,悻悻的对慢悠悠赶到的陈剑锋喊道,陈剑锋开始一般是骑驴和骡子,但有点不装门面,后来改为骑马,但却还是不太敢纵马快跑。
“还行,兔皮鞣制出来还能做个帽子或是副手套,实在不行可以做鞋底,这毛枪的威力不小啊,老二,这段时间没少摆弄吧,玩的挺熟练地。”说着话,陈剑锋在马上裹了裹披风,以挡住已经有些冷意的北风,天气越来越凉了已经有些寒意。

“锋哥,怎么没有精神啊,想嫂子了,嫂子该回来了吧,这一去又是快一个月了。”秦冬雅自10月中旬去天津北京洽谈贷款事宜已经一个月了,但是还没有回来,只是每天都会来封电报,告诉陈剑锋一切顺利。
“想你嫂子给你找的洋学生吧,宋美龄好像还在美国,不行给你牵牵线?咱现在比光头哥差不了那里,哈哈。”看到路明挠头,陈剑锋大笑后不再欺负老实人,“你嫂子明天28号从天津启程,孙龙灿说小清河到下月中旬就封河了,这次在天津你嫂子顺便从开滦定购了大量的煤炭赶在封河前运到羊角沟,这可不是后来的暖冬,莱州湾冬季也会有陆缘冰,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以及内河运输全部要停下,大宗的货物运输是个难题,他娘的,才喘口气,又赶上冬天。”
秋收结束,粮食归仓,尽管不是丰年,但确实让鲁北的粮食危机彻底解除,渔业生产也积攒了大量的鱼干虾干毛蚶等贝类的干制品,甚至连后来卖到每斤过百的渤海大蟹子也煮熟晒干后去皮制成了六万多斤的蟹肉干,这个时代鲁北的穷苦民众拥有了后来富人们才能有的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的健康绿色膳食结构。
算了算这些水产品的价值,陈剑锋不由得感叹这个时代渔业资源的丰富,鲁北渔业产值达到十多亿元,当然是人民币也是按照后来的水产品价格,但是现在这“十多亿”只不过是两千万斤干货,也就顶二十万担粮食,分配到全区三百多万人口也就是每人六十来斤,俩月的口粮,论价值不过六十万元,将近五万多人忙活了三个月,每人一个月的产值除去本身的消耗不过四五元,也就管个一家人的一口饱饭。
当年他家的两艘渔轮的年产值就是六百多万,只有不到四十个人,现在鲁北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太低,没办法,工具太简陋。但陈剑锋也有些偏激极端了,五万多人三个月为三百多万人攒下了两个月的口粮,他忘了还有这三个月内同样也供给着全区民众的副食,还有外运一批换回远超过运出水产干品重量的粮食。
“新式大车咱们不是已经赶制加上改装也有一百多辆,再加加班预计这个月也能再生产一百多辆,再有那些用胶轮的小推车。运输量比之前的木轮独轮车多了两倍而且还省力,如果再在车上挂帆的技术推广,独轮车也是运输的主力吗?想当年,某个老总不是说过,蚌埠会战的胜利是你们省的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吗。我们的新式军用马车也试制出来,正在由军方试验,看前面那辆就是。”
所谓的新式军车就是仿自蒙古的勒勒车,只是有的地方比如轴承换为钢铁部件,但主要的车身车辕车抽乃至车轮和辐条都是用的木料,只是在车轮外缘加了层橡胶,(最早的人力黄包车的车胎也是不充气的,只是薄薄的一层橡胶,)军用版的勒勒车越野能力几乎能媲美战马,40公里范围内轻载的速度也与战马不相上下,载重量在300-500公斤之间,可以运载四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是一个重机枪组。
勒勒车在民用方面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串联起来,最多能达到几十辆为一个车队,而这个车队只需要一个人就能驾驭,尽管载货量不如传统的大车和新式马车,但省人工。而用在军用上可以让士兵不再苦恼于骑术不精,毕竟坐车比骑马要好学。
看着勒勒车飞驰而过,路明看见了一个技工正在跟车试车,他指着远去的勒勒车说道“锋哥,那几个技工还真的不错,估计原先就是厂里的大拿,尤其是那个叫丁德强的,中国的大字不识几个,法文倒是认识不少,这些技工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和他们交流咱们熟悉的公制计量单位一点隔阂都没有,不像和老韩算个斤两还得费一番事,真的难为老韩了,他说吉林的一尺相当于天津的二寸(这个资料笔者有些含糊,因为当时就是随便的浏览,只记得吉林的一尺是相当于上海还是那里的二寸,回去看看能不能再查到相关的准确资料),山东的和天津的又不一样,对了锋哥,丁德强说等他那几个老乡过来后,就可以造柴油机蒸汽机,那几个老乡是翻砂的好手,咱们从上海采购的压铸机已经到货了,就等这些翻砂的技工了,我对铸造基本不懂。”
“袜厂机修车间的那套维修设施都用上了,那些可是都领先这个时代很多年的设备。”
“两台台式铣床,一台划枕式铣床,前者只能加工些小件,后者勉强能加工点大的部件,要是有台龙门铣床就好了;钻床和那台卧式镗床都是小型的,不仅仅是这些,后面的那台多刀半自动车床以及那台多用磨床都是小型的,可能是只作为你二舅哥鼓捣些玩意用的。这些机床大多还是引进的五十年代苏联的技术,你二舅哥也不知道从哪鼓捣来的旧货。
苏联50年代的技术大多源于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从德美英法获得的技术的改进版国产版,比起原来的版本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这些国产的机床说起来与苏联当初的版本差距不是特别的大,但是加工精度和自动化水平要搞得比苏联的强,也轻巧,毕竟改进了这么多年。这样大致算起来领先这个时代至少的20-30年吧。
这个领先年代也不好说,只是个大概的说法,在奔腾芯片出现前,你能说奔腾的技术领先286多少年吗?有时候技术的进步十几年没有变化,但一旦突破某个瓶颈,发展进步却是跨越式的。
这些机床我都不舍得用,除了加工一些关键的零部件,一些刀具现在没法补充,零部件同样如此,那些选拔出来的技工也确实灵透,我只教了几遍,他们的操作水准就比我强了。”
“能在外国的工厂里不做苦力能干上技工必然有特殊的才能,这批技工的到来使得我们有了工业化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即熟练工人。”
“确实这样,丁德强他们来了之后,别的没看出来,咱们的新式马车的制造改造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如果不是受限于没有合适的材料,我们都能生产简单的机床,更无论柴油机了和蒸汽机了。”
路明说的技工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他们却来自遥远的法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