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8作弊不是万能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作弊不是万能的
当前市面上流通的食盐除了少量精盐之外,主要的还是粗盐,粗盐的品种就有海盐,井盐,湖盐和矿盐,按照现在民国政府制定的标准,氯化钠含量超过九成就是上等盐,而煎盐法生产的海盐氯化钠的含量不足九成,而且含有氯化镁硫酸钠等大量的杂质,不仅品相不好,而且味道苦涩,其他井盐湖盐矿盐品质更差,所有品种的食盐中以晒盐法制取的优质海盐的品质最佳,除了氯化钠含量高之外,更主要的是隐隐带有阳光海洋的自然气息,用以腌制食品作为调味品的食物菜肴别有风味,其含有的少量杂质却是形成这种特有风味的原因,精制盐反而由于过于纯净没有了这种风味。
法国大餐中用的所谓极品调味盐如柠檬盐香草盐实际是法国地中海沿岸不同盐场晒出的海盐掺入水果香料等配置得到的,这些盐品种依据产地和风味分为多达几百种,昂贵的身价堪比黄金,其形成独特风味的原因在于盐池所在地区矿物成分的不同,造成食盐杂质含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味,至于价格更多的则是炒作。
鲁北制盐广泛采用的制盐方法中通过及时将结晶慢的氯化镁等杂质含量高的饱和卤水换盐池,以及及时排空,得到了质量很高的海盐,特别是第一次结晶的海盐颗粒大且均匀,除了泥沙和少量附着在结晶体表面上的残留卤水结晶物,很少氯化镁等杂质,氯化钠的含量达到九成半以上,是品质最佳的食用粗盐。
而广泛采用高浓度卤水晒盐又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这使得鲁北的盐质优价廉极具竞争力,而作为鲁北晒盐的主要原料地下卤水是如何形成的,陈剑锋不得而知,但是他知道这个卤水肯定是不可再生资源,现在的制盐方法仅仅是利用了卤水中的氯化钠和芒硝,芒硝是十合水硫酸钠的俗称,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就在盐池边结晶,每年的冬天是捞取芒硝的唯一的时期,其他时候芒硝就作为废弃物和老卤一起排掉,不多的老卤用以制作豆腐,比石膏豆腐品质要好。多说一句杨白劳就是喝老卤自杀的。
他记得制盐业循环经济有关的卤水综合利用的文章:作为阻燃剂和特种农药的主要原料溴素就在卤水中,现代晒盐业抽取卤水后先经过提取溴素后再进行晒盐,剩下的老卤或是直接作为添加剂制造用陶土压制的板房,或是继续熬制为“卤纲”(主要成分是含水氯化镁)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学建材机械医药农业等各个行业;而熬制完卤纲的卤水还可以继续作为加工氯化钙的原料。
不说是这些利用不了的资源,就是盐现在的用途也不是很大,除了食用,工业上用于制取纯碱,其他方面用盐最多的却是食品加工业,腌渍肉类,制作火腿都耗用大量的盐,当然是美国和欧洲这些国家,在民国盐的用途主要是食用。所以鲁北食盐的市场很小。
但是不久就会迎来一个新的耗盐大户,氯碱业,氯碱业的兴起却与塑料工业分不开的。
1869年美国人发现了赛璐璐,1872年开始设厂,最初的产品除了作为象牙的替代品,也用于风挡和电影胶片,由此开创了塑料工业,相应的发展了模压成型工艺。
1903年,德国人发明了醋酸纤维素和注射成型方法,1905年德国拜耳公司开始生产,在这期间,一批聚合物在实验室里合成,比如:线形酚醛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氯乙烯等。
1909年,美国人取得了第一个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的专利权,并以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加入填料后,热压制成模压制品,层压板,涂料和胶黏剂,这也是第一种完全合成的塑料,其中电木就是其中的代表产品。
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却是从1920年,这年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提出高分子链是由结构相同的重复单元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理论和不熔不溶性热固性树脂的交联网状结构理论,成为塑料工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这就是陈剑锋所在时代塑料工业发展的现状,作为最大的耗氯产品,聚氯乙烯早在1904年前后就已经被人工合成,但是却由于其没有可塑性一直没有找到用途,成为废料无人关注。所以几乎对氯碱工业有绝对影响的聚氯乙烯工业也就没有建立,导致氯碱工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没有成为耗盐大户。
秦冬雅对塑料工业这些重大的事件发明记忆非常深刻,毕竟她学得化学专业,她不能自行建立完善一套复杂的生产工艺,但对于这些化学方面重要理论和重要产品的发现发明中的“典故”却是耳熟能详,其实说出来很简单。
聚氯乙烯是美国人偶然将其粉末状成品发在加热的高温有机溶剂中,发生了聚合反应,得到了柔软易于加工且富有弹性的增塑聚氯乙烯,其后德国采用乳液法,美国后来采用悬浮法大规模工业生产聚氯乙烯,从此,聚氯乙烯一直是最重要的塑料产品。
聚乙烯差不多在聚氯乙烯开始工业生产后不久,由卜内门公司发明,而发明的方式也是通过不确定目的的试验,当时把乙烯和苯甲醛放在一起进行在高温下的试验,发现聚合釜壁上存有蜡状物质,这就是聚乙烯。
有机玻璃的发明也存在巨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1927年,德国人将丙烯酸脂放在两块玻璃之间加热得到了粘性的橡胶状夹层,可以用作防破碎的安全玻璃,使用同样的方法加热甲基丙烯酸酯得到了透明度更好的产品,这就是聚甲基丙烯酸酯,此后取代了赛璐璐作为飞机汽车的挡风玻璃。
这些发明看上去都很简单,许多还是“旧物改造”,但当时的科学家为举得这些成果不知付出多少艰辛,进行了多少次试验,就如同爱迪生找到合适的电灯灯丝一样,那千余次失败的试验才换来最后的成功。
为什么这些发明发现都出现在德国美国英国这些科技工业发达的国家那里?很简单。“量变导致了质变”,众多的科学家同时在做类似方面的试验,可能大部分人做的大部分试验都失败了,这些成功者只不过是“幸运儿”。
幸运儿的产生是需要适合的土壤的,工业基础,人才储备,资金拨付,还有需求缺一不可,中国缺的就是这个土壤,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并不是靠出现一两个天才就能一下拔高的,而是积累,不断地积累,直至具有能够完全与发达国家媲美的工业和科技基础。
陈剑锋对于“作弊”一直很矛盾,他不是脑残想到什么顾忌原来发明人的“辛苦”,而是想的很多,考虑的越多就感到越难以取舍。
作为穿越者最大的优势在于熟知历史的进程,从熟知的历史进程中寻机发展壮大自己是最简单成本也最低的发展模式。但其发展产生的“蝴蝶效应”势必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与“蝴蝶效应”相对应的是“历史的惯性”,当初始蝴蝶效应的微弱作用力还达不到影响历史的惯性之时,历史进程的主旨还是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的,只是局部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但当蝴蝶效应产生的作用力足够大时,历史的进程就会发生扭曲。
陈剑锋的设想是在自己没有达到他认为的足够的实力之前,历史最好按照原来的轨迹运行,这样他的发展机会就会更多,发展效率也会更大,这儿是在大战后他不全取山东,留下津埔路这个南北要冲,使其形成对鲁北半岛地形陆路上的地理隔断,也就不直接面对中原的争斗,尽量的减弱蝴蝶效应对中国形式的影响。山东原有的军阀在整个第二次直奉大战乃至张宗昌督鲁之前,几乎没有作为,对中国整个局面的影响几乎不存在。

与美国的交往,他是这样考虑的,首先在整个美国庞大的经济和贸易基数下,鲁北所占的份额几乎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陈剑锋所做的也是顺势而为,锦上添花,并不是改天换日,逆势而上,这样对美国方面的蝴蝶效应的作用力也就微乎其微。
第二他针对美国拿出的发明都是以后几年内就要问世或者发现的,除了磺胺可能是提早的多几年,可磺胺作为一种药品,在没有爆发大战的情况下主要还是一种民生用品,所以他认为这些科技成果引起的蝴蝶效应并不大。
可能影响最大的却是中日关系,特别是日本在山东的状况严重的偏离了历史轨迹,但这种影响在日本发动了原本没有发生的笼络山东势力或者自行针对鲁北的小动作之后,负负得正找平了,因为按照历史的轨迹,日本人在山东的影响随着英美的压力在达到顶峰后迅速的滑落直至在1922年缩小到最低点,日本人能搞出动作说明他的影响力并没有丧失,失败的行动也是行动,没有行动最失败。
顾忌蝴蝶效应改变历史进程只是其一,陈剑锋不愿过多的在科技上作弊则是更多的源于中国科技落后人才缺乏的现状,引进技术有个消化吸收直至最终掌握的过程,也势必需要一部分科技人员来进行这项工作。
后世的经验教训是,好不容易掌握了或者还没有完全掌握引进的技术,但是这时更新的技术已经问世,再引进,再掌握,最后还是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不仅如此,连自己原有的技术开发也因为人员全部转向对已经技术的吸收掌握去了全部搁置,最终的结果是差距越来越大。不仅如此,还把原本具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人员沦为没有创新能力的洋设备“高级修理工”。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锻炼人,才能造就自己的科研队伍,尽管鲁北现在还没有什么像样的研发团队,也没有像样的卓越的科研人才,但经过创立联合制碱法的锻炼,也初步成就了一部分人才,因为几乎所有试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他们自行解决的,尽管这个“创新”更多还停留在“工”的层面,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成果。
仿制12马力大飞轮柴油机和试制8马力超大飞轮柴油机更多的是锻炼了一批技工,但在期间也出现了不少小革新小改造的成果,机械厂造船厂在爬犁和渔船汲泥船的建造过程中也锻炼除了一批会思考的技工。
所以在需求不是太急迫的情况下,陈剑锋更愿意这些由海龟(留学生)土鳖(本国大学生)土老帽(基层工人出身的技师或者是没有受过正规系统学校教育的科研人员)构成鲁北不多的首批科研队伍尽可能的自己多折腾,哪怕是瞎折腾,也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进步,无数的事实证明,在自主研发上投入一分钱,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引进技术的一块钱甚至更多。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成果是否对鲁北民国有利。比如说,集装箱运输很简单,很容易就发明出来,可问题是,鲁北能用多少个集装箱?鲁北的运量又有多少呢?是鲁北得益多还是鲁北之外的国家地区得益多呢?
航空母舰还在发展中,具体的战术和勤务都在摸索中,别的不说,斜角甲板和滑跃甲板依据现在的工业能力很容易,但是鲁北能用得上吗?很长时间内用不上。
所以陈剑锋有个原则,对鲁北有利但是对别家同样有利的尽量不搞,除非马上就要由其他人发明了,不然不能搞,科技进步的成果只能先由鲁北和中国享有,才能轮到他人,科学家是没有祖国的,他可以去他国为外国的科研机构服务,但科学成果却是有国界的。
问题又来了,这个设想仅仅是陈剑锋设想的理想状态,也就是如意算盘,但鲁北乃至中国发展离不开外国,资金和市场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智力,必须要借助外国,这个现实很无奈,但却是现实。
仅靠陈剑锋三人不可能建立培养高端人才的涵盖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在内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也不可能依托国内远远低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现有大学培养,甚至绝大部分中高等职业教育陈剑锋和国内的基础也不能满足。
只能引进智力,范旭东此次美国之行最主要的目的是洽谈从美国引进一批学者技师来华担任教员,同时选派留美学生和见习工人到美国的大学和工厂接受教育,引进来走出去同时进行,要让美国人痛快的做这些事情,就得付出代价。而代价就是作弊。
前期磺胺黑索今就是这些付出的代价之一,这次还有联合制碱法以及即将由博世在1922年推出的柴油机机械喷射装置,这种已经用于12马力8马力柴油机的简单装置却是柴油机的革命性进步,有了它,柴油机不再是因为需要庞大复杂的空气喷射系统不得不固定工作,最多能应用于船舶机车,对于汽车,柴油机过于庞大的空气喷射装置使其难以应用。
联合制碱法并不比索尔维法先进多少,它对食盐的利用率高,但又由于多了氯化铵这种产品,单位纯碱产量耗氨量要大于索尔维法,在食盐供应不紧缺,氮肥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并不具备多少的比较优势。
但是,他的出现,打破了索尔维联盟对纯碱的垄断,使得过去无缘生产纯碱的企业有了机会,纯碱加上氮肥的综合效益还要大于单纯生产纯碱,而且掌握了联合制碱法等同于掌握了索尔维法,两者的工艺差别在于对废料的再利用。
如同后世只要中国掌握了一亿次的计算机,美国就会放宽同等水平计算机的出口,技术封锁只对没有技术的对象管用,鲁北的联合制碱法就是那块敲开封锁大门的砖,而鲁北对于氯化铵之类的氮肥和所有化肥的需求是巨大的,特别是氯化铵这样的酸性肥可以改良盐碱地的碱性土壤,这也是当初陈剑锋执意要一步到位研制联合制碱法的原因之一。
有了这些技术,特别是联合制碱法这个几乎完全由鲁北研发集团真正的自行开发的技术,与美方进行技术交流在这些技术领域就不存在技术封锁这一状况,而机械柴油喷射装置这种革命性的技术进步相信会为鲁北带来更大的利益。
柴油由于其用途的局限性,价格远远低于汽油甚至煤油,柴油机技术的提高特别是能应用于农业机械汽车这两大耗油机械,势必为石油工业带来巨大利益,所以这个技术并不仅仅限于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陈剑锋告诫范旭东,找美国人不是寻求援助,而是合作。当初大战中陈剑锋暗示美国人,不在对日方面有所作为和以后的军售上有所松动,黑索今感兴趣的国家不少,列强也不是死板一块,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底气…….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