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坚持不抵抗政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当时,东北军的总人数有30万左右。
除参加中原大战随张学良进关的11万余人外,留守东北的尚有20余万人,另有公安、警察部队若干。
而日本关东军此时在东北的兵力只有1万余人。
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偷袭得逞。
19日零时20分,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向所属部队下令,向东北各地实施进攻。
同时,又令驻东北的关东军第二师主力迅速集中,攻击沈阳城;独立守备队各部队进攻南满铁路沿线的安东,营口,凤凰城和长春等地。
关东军还电请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尽速增援。
19日凌晨3时,日军攻入沈阳。
留守的沈阳公安总队在警务处长黄显声的带领下同日军展开了巷战。
晨4时,驻扎长春,宽城子等地的日本军队向中队发动了进攻。
当时,在沈阳的东北地方军政大员仅有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和辽宁省主席臧式毅两人。与关东军的蓄谋已久相比,荣、臧二人对日军的突然行动毫无准备。
当得知日军开始进攻时,臧式毅通过电话向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进行了交涉。
日本领事的回答却是:“军人行动,领事无权处理。”
当北大营第七旅值班军官向荣臻电话请示处置措施时,由于当时身在北平的张学良事发时正在同英国大使一起看京剧,联系不上,不敢擅自改变既定对日政策的荣臻含泪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领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日军侵占黑龙江省主要城镇10月1日,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旋奉日军命令派所部3个团向省会齐齐哈尔进犯。
16日进至嫩江桥时,被黑龙江省防军守桥部队击退。守军为阻止日伪军进犯,将嫩江铁路桥的第1,第2,第5号桥炸毁。
26日,日军第2师第29团进占四洮铁路沿线主要车站,城镇。
27日,日本齐齐哈尔特务机关长林义秀以关东军司令官代理名义向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提出:限黑龙江省政府于11月3日前修竣嫩江桥,否则,日方将以实力掩护自行修复。
这一无理要求被拒绝后,关东军于11月4日以掩护修桥为借口,令嫩江支队向嫩江桥北守军发动攻击。
马占山指挥3个旅又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江桥抗战,在江桥、大兴、三间房、昂昂溪等地予日军嫩江支队,第2师以打击,战至18日晚,终因伤亡惨重、粮尽弹绝而弃守省城,撤往克山、海伦,并在海伦组建黑龙江省政府,继续组织抗日。
19日,日军陷齐齐哈尔。
其间,日本陆军中央部于11月16日增调混成第4旅到东北。
二.
日军侵占锦州,哈尔滨日军攻占黑龙江省主要城镇后,随即回师奉天,准备进攻辽西地区。12月15日,日本参谋本部令关东军攻占锦州。
1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本土向关东军增派混成第8旅。随后又从朝鲜向关东军增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

28日,第2师主力由田庄台,营口间渡过辽河向锦州进犯。
30日,混成第39旅由奉天、新民向打虎山(今大虎山)进犯。
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由奉天进抵石山次日进占锦州。此时,驻锦州的东北边防军第12、第20旅和骑兵第3旅已奉命撤往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
之后,关东军趁中国爆发"一.二八"抗战,国内外视听都集中到上海这座中国最大城市之际,于28日晚令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攻,随即又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北上增援。
31日,以原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为总司令的吉林自卫军奋起进行哈尔滨保卫战。经五天激战,自卫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往宾县,继续在哈东地区组织抗日斗争。
2月5日,日军陷哈尔滨。
随后,日军分兵向退守海伦的黑龙江省政府和宾县的吉林省政府进攻。
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清废帝溥仪出任"执政"的伪满洲国发表"诞生"通电。至此,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由于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仅以2个师另2个旅及独立守备队,重炮营和航空兵一部,共约4万人,在不足半年之内,迅速占领东三省省会及主要城镇。
在中国的抗日主张影响下,东三省广大人民群众,边防军和地方武装的爱国官兵、绿林武装,自发组成东北抗日义勇军积极抗击日伪军。
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等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还说,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电文,至今还保存着。这段话言之凿凿,说得十分明白,加上郭又是张学良的机要秘书,因此许多人对之深信不疑:蒋介石是不抵抗主义的始作俑者,而张学良不过是执行者,这几乎成为国内现代史学界的一致看法。
从时间节点上看,9月18日,蒋介石正匆匆登上永绥号军舰离开南京前往南昌督剿江西境内的红军。
19日凌晨南京中央党部接到张学良报告“九一八”事变情况电报时,正在舰上的蒋还对此一无所知。19日永绥号军舰到达湖口,蒋才得知消息。
“而且所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方针,其前提是将‘九一八’发生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单纯地视作前者绝对听从后者的指示命令,这未免将蒋张之间的关系看得太简单了。
事实上,东北易帜这种统一在相当程度上还是表面的,形式上的。
当时国民政府的号令并不能畅通无阻地行于全国,一些地方军政势力拥兵自重、自成体系,东北当局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当时亦是如此。”
照他的看法,“张知道如果此时抵抗必败,他在东三省的势力以及在国内的地位将不保”,“会宁愿采取这样的政策”。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