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新时代的精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黄埔军校设有一个直接支部,直属于广东区军委。
其时广东区军委书记是周恩来,所以黄埔支部就直接归周恩来指挥。周恩来是浙江人,当时,在旅法支部的重心李立三,赵世炎,陈延年相继回国以后,曾一度任旅法支部的宣传部长。
但一般说来,他在到广东以前,在实在没有什么地位。
直至民国十六年,周恩来在内的地位,实在还只是一个地方干部而不是中央干部。
但他是很聪明的,他看到了黄埔军校在革命过程中的重要,所以以全力经营黄埔支部,以黄埔的共产分子来作他事业的基础,形成所谓“赤色黄埔系”。
周恩来后来在内地位的发展,全倚此为基础。
二月的武昌寒风刺骨,可来自全国的数千名年轻人,把武昌城闹得热气腾腾。
蛇山矶头,奥略楼等地,到处都可看到这些青年才俊指点江山,豪气冲天的身影。
当时,高涨的革命浪潮,激励了许多青年男女奔向革命的道路。
其中不少女青年,希望获得真正的男女平等,参加实际工作,进革命学校,使自己得到充实和锻炼。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培养出这样一支优秀的女生队,首先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时代召唤和锻炼了军校女学生,当年“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形势,使得她们从一些普通的女青年,在短时间内迅速锻炼成长为时代的精英,其次,中国的培养和重视是她们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女生队的许多战士,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同圣洁的革命花,开遍祖国的大地。
她们无论在当时或者是在后来,多是大有建树,为当年黄埔军校的盛誉美名,增添了更加夺目的光彩。她们敢为天下先,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办女生队,是“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一历史功绩,是值得千秋颂扬的。
原武汉分校女生队一些女学生自豪地说:“女生队是中国领导下的第一批女兵,是20年代青年妇女的骄傲”。
黄埔军校毕业的老大哥评价说:“女生队的出现,的确在中国妇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那时封建保守的社会风气,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旧址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这不仅是震惊中国的大事,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是创举”。
二.
林玉娇可算有了陈辉的消息,一颗长久悬浮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女人思念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如此漫长的黑夜延伸她的世界。
细数着从指缝里流走的时光,感到一丝的惋惜,些许的惆怅,但太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无奈.是一种让她已再也无法祢补自己的愧疚。

是一种让感到将一生都无法还完的情债,失去的不是她的年轻貌美,根本不是绚丽青春这么简单,失去太多的是那时应该拥有的真挚的爱恋,
是年轻时就应该拥有珍惜的快乐,像屋角边潮湿的苔藓一样疯狂的滋长。
亳无目地,自由自在。
孤身独自一人,让记忆停留在空荡荡的时空里时,才能感到昔日如潮水般的往事象一个无形漆黑的影子紧紧的缠绕在身上,挥之不去,梦萦魂牵。
女人的思念是一种无奈,却也是深刻的。
它不再是一种**的冲动,而是一种无际的等待。
在心中充满了憧憬,满怀生活梦想与**,享受那种被呵护,被宠爱的温馨与浪漫,享受被爱的感觉,是多么依依不舍。
这是一种美妙的孤独。
人只有在思念的时候,孤独才显得特别美丽。
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
思念是对昨日悠长的沉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正是在不尽的思念中,人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公开发表声明,一些进步的领导人脱离武汉政府。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决定提前结业,每个学员发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
女生队被迫解散。
凡领到毕业文凭的女生可以自由离校,在地方上继续或找职业,愿意留校的则跟部队撤离武汉。
虽然,从开学到7月中旬分校停办,只有5个月的时间。
时间虽短,但在许多女生的人生道路上却是一段不平常的经历。
女生队学员“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有的成为喋血沙场的英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千古不朽的巾帼英烈,她们书写下了无数动人的历史篇章。”
她们中也有个别人在后来的斗争中经不起考验,成为落伍者,甚至成了变质者,但风起云涌的时代,终于把这个群体中的真正英雄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面,造就了近现代中国的第一代女革命军人。
她们不仅在大革命高涨时期表现突出,而且在大革命失败后坚持斗争,除少数学生外,有的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有的回到地方坚持斗争,参加工运,农运等革命活动,还有的在白区做地下工作。
林玉娇比较幸运被介绍到北伐军部队中作政治部工作。
此时,她已经是一个有着几个月党龄的“老党员”。
林玉娇因为和陈辉的特殊关系,所以最后得到组织的命令是长期低调潜伏,为党在隐蔽战线从事情报工作。
组织关系隶属于中央特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