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平定商团事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广州商团事件时,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和长洲要塞司令,当广州商团偷运枪械进入广州时,孙中山命令蒋介石派军舰将运载枪械的船只押回黄埔,停泊于校门外。
当时黄埔军校枪械奇缺,学生有要求动用扣留商团枪械的呼声。
1924年8月,蒋介石对全校训话:“如果党里说这个军械我们可以取用,我们就取用。如果党里说我们保管,我们就要保管,要完全做一个革命的模范给人家看,这是我对于扣械案的主张。”
在处理事变过程中,孙中山曾一度打算妥协,将所扣枪械大部还给商团,但蒋周都不赞成妥协的策略。
在蒋介石负责保管商因枪械期间,奉孙中山命令将部分枪支分发给支持革命政府的部队,但蒋介石拒绝把枪支发给同情商团的滇军将领范石生。
蒋对军校学员的演说中,反映出商团问题背后有英国人撑腰,说明我们今日的革命目标,就是要先打倒帝国主义的道理。
在事变期间,孙中山反复与蒋讨论处理办法。
周恩来对商团事件的态度十分明朗和坚定。
10月10日,广东区委员会在广州举行纪念双十节”集会,周恩来在会上发表声讨商团的演讲,大会决定将双十节取名警告节。
会后,各界群众游行,遭商团袭击,当场死20余人。接着广东区委发表宣言,强烈要求严惩商团,力劝孙中山与商团决一死战。
事态恶化后,孙中山在人的一再催促下,终于决心剿灭商团,蒋介石率黄埔学生参加了战斗,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积极帮助下,迅速击溃商团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广东局势转危为安。
所以说,在平定商团事件过程中,周恩来和蒋介石都担当了重要角色。
在对待依附于孙中山旗帜下的杨希闵,刘震寰叛乱问题上,蒋介石与周恩来观点也是比较一致的。
10月10日,在广东区委领导下,广州反帝大同盟,广州工人代表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30个团体,约五六千人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大会,强烈要求打击反革命商团。
当会议结束,各团体结队游行示威,经过太平南路时,商团军向游行队伍开枪,打死20余人,伤100余人。
各团体纷纷要求消灭商团军,并表示“誓为政府后盾”。
孙中山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自任会长,特派许崇智,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陈友仁,谭平山6人为革命委员会全权委员,并命令该会可以用会长名义便宜行事,平息商团事变。

12日,令胡汉民将广州商团机关一律解散并缴械,令韶关警卫军及北伐军一部回师广州,讨代叛乱,15日,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黄埔军校学生,以及桂,湘,豫,粤各军,分5路包围西关。
黄埔军校的学生陈辉与何文斌也参加了这次战斗,表现勇猛而顽强,犹其是陈辉初露锋芒,自此后,他的武功和枪法无人不知,谁个不晓,经过数小时激烈交火,商团终于不敌纷纷缴械投降。
陈廉伯,陈恭绶逃往香港。
二.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一方。
北洋军阀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拥有强大的实力,窃据了北京中央政权和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十多个省份。
北伐军的阵容和实力,是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要支柱的。
通过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以教导团为核心骨干起家,一年之间已先后从校军,东征军,党军,进而扩编成国民革命军,都依赖于黄埔军校的军事和政治骨干为基础。
他们以统一广东的威望,赢得领居国民革命首脑和主干的地位,在北伐军总司令部各军事中枢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蒋介石以校长盛名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副校长李济深任总参谋长,教育长邓演达任总政治部主任,校秘书长邵力子任总司令部秘书长。
黄埔第1期毕业生蒋先云任总司令部侍从机要秘书,金佛庄任总司令部警卫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路线示意图团长。
鲍罗廷和加伦等苏联顾问分别任政治总顾问和军事总顾问。
叶挺独立团的前身是1924年成立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这是中国直接掌握的第一支小型正规武装力量。
“铁甲车队共163人,队长徐成章,党代表廖乾五,政治教官曹汝,军事教官赵自选均为周恩来亲自选调的员。
铁甲车队”官兵平时戴黄色大沿帽,着黄色斜纹布中山装军服,打绑腿。
军官穿黑皮鞋或黑色长简马靴。
车队装备有当时国外引进的装甲列车—即外加铁装甲的火车,装甲车厢两侧开有射击窗口,士兵可从装甲保护的车厢内向外射击。
中间一辆顶端有旋转炮塔,炮塔上装一挺机关枪。
“铁甲车队”一出动,铿锵有声,广州市民倾城围观。
“铁甲车队”军官全部配备毛瑟手枪,士兵全部装备步枪,每排还有一挺手提机关枪,这在当时的中国甚至远东范围内均属“高科技”部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