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元1644年1月,李自成的大军逼近北京,为了堵住大顺军,崇祯被迫釜底抽薪调回辽东的吴三桂部回师勤王救驾。
吴三桂迟迟无法起兵,因为吴三桂是辽东本地人,其部属也是本地人,由于和清兵长期厮杀结怨甚深,吴三桂迁徙辽东数十万兵民同时南返,速度奇慢。三月十六日才到达山海关。三天后,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就攻陷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吴三桂闻变停止了进军,滞留在三海关一带。
四月九日,多尔衮亲自挂帅,起倾国之兵(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其规模之大是历次之最),趁火打劫地向中原进兵。进军线路据说采纳了洪承畴建议,准备从蓟州、密云穿墙而入,以避免被雄关山海关所堵阻。
吴三桂离开了故土辽东,携家带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当时出路只有两条:第一,投降李自成,第二,投降清朝。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后人看历史的都知道吴三桂最终投降了满清政府,并留下了一个“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美丽的爱情故事。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吴三桂和陈圆圆之间真的有爱情吗?
首先陈圆圆的出身是昆山歌妓,后来才被清人列入到“秦淮八艳”名册,可见在吴三桂认识她的时候,陈圆圆还没有太大的名气,只是个很漂亮的歌姬而已。据野史记载,陈圆圆跟江南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另有一段感情,两个人只差没拜堂了,这就是经典戏剧《桃花扇》的由来。本来陈圆圆是要被选进宫去做妃子的,可崇祯被国事弄得焦头烂额,没什么“性趣”了,陈圆圆才被国舅爷田畹“中途截留”金屋藏娇了,成为了田畹的爱妾之一。
田畹迫于李自成大军将至家财不保的压力,才忍痛将陈圆圆转让给吴三桂,这一点吴三桂自己也很清楚。书中记载,“田畹惶恐地说:寇至,若何?吴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这段对话显示出吴陈的结合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一场利益交易而已。吴三桂口中的“赠”字反应了在吴三桂心目中,陈圆圆是那种类似于宝物之类的,仅供他私人泄欲的玩物罢了。
吴三桂得到陈圆圆之后,并没有把她带去辽东长相厮守,而是留在了京城,据说是听从了他父亲劝说,以避免闲言碎语。为什么会有闲言碎语呢,男人大丈夫三妻四妾这很正常啊?这是因为转让陈圆圆是私下交易,吴家父子掌兵,时值乱世,在京城里有头有脸,而在封建社会里,像陈圆圆这种有过老公,再婚的风尘女子是上不得台面的。因此虽然有战乱的因素,但陈圆圆跟了吴三桂那么久,却始终只是个小妾的名份。直到吴三桂在云南封王称孤才想到要给陈圆圆一个名份,陈圆圆一托故辞退,吴三桂立马就另娶他人为妻了,薄情寡义由此可见一斑了。
然后,吴三桂的新老婆非常地妒忌和强悍,于是陈圆圆不得已另外住在一处别院。另据记载,后来吴三桂还曾想杀掉陈圆圆。吴三桂“三藩之乱”的时候,陈圆圆终于看破红尘,削发为尼,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这些虽然是后话,但这些史实里怎么看,也找不到一丝丝爱情的影子。
当吴三桂打算投降满清的时候,陈圆圆已经有过四个老公了:冒辟疆、田畹、吴三桂、刘宗敏。封建社会里女人如衣服,而吴三桂却很看重自己的衣服被别人穿过了,自己承认戴了绿帽子,然后以此为借口降清?这种说法同吴三桂得到陈圆圆时的遮遮掩掩自相矛盾,是不合逻辑的。
何况,吴三桂跟陈圆圆聚少离多,据说只是“一夜情”就匆匆返回了辽东前线。为一个“一夜情”的风尘女子而去做民族的千古罪人?吴三桂会这么冲动和幼稚?怎么分析都觉得“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令人难以置信!那么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吴三桂在得知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去之后的那句名言,“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
第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相
吴三桂,字长白,排行老二,据说“美丰姿,善骑射,躯干不甚伟硕而勇力绝人。沈鸷多谋,颇以风流自赏。”应该是那种现实版本的吕布。小的时候,听我的父亲说过,他曾经在云南见识过吴三桂使用过长大刀,跟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刀有一拼。吴三桂武艺高强,绝对不是《韦小宝》等港台剧中那个熊样,他曾凭真功夫夺得武科举人。然后凭父荫任都督指挥,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庭闻录》和《吴三桂纪略》都提到吴三桂曾被袁崇焕所器重。吴三桂曾仅率二十余骑于清兵的重围之中救出自己的父亲吴襄,凭着这份战功,吴三桂升任为游击将军。

“聪俊绝人”、“纯忠极孝”、“夷夏震慑”、“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等溢美之词是明朝对吴三桂降清以前的评价,连崇祯帝身边的大红人高起潜都收了他做干儿子,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吴三桂的“孝”是一种美德。
大顺军攻占北京之后,明朝的旧部包括吴父都投降了大顺。吴三桂作了方方面面的权衡之后,也决定投降李自成,他甚至把山海关的防务交接给了李自成派来唐通,随即继续向北京进发。李自成对吴三桂的投诚表示了欢迎,派人携犒银四万两、黄金千两,另有敕书一通,承诺封吴三桂为侯。但诚意远不如深知吴三桂价值的满清政府,皇太极封的是王。
李自成在北京宣布了免除税收三年的政策,民心大振,但是庞大军队的军饷、各项支出让财政紧张。在这种状况下,农民军的那种老习惯又出来了,“打土豪,分田地”,拘拿官绅,追赃助饷,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成为了被专政的对象。
《甲申纪事·附录》的记载:“吴襄打发旗鼓傅海山,将京中一应大事,一一诉禀,吴老总兵已受闯贼刑法将死。吴总兵闻之,不胜发竖,言君父之仇,必以死报。”正在向北京行进的吴三桂听到父亲被拷打的消息已经火冒三丈,这对标榜“极孝”的吴三桂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接着北京又传出来了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的消息。吴三桂这才拔剑斩案,说出了“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这样的话。
“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对吴三桂而言,只是众多利空消息中的一个,仅仅这个不足以让吴三桂投降清朝。这一系列的坏消息让吴三桂看到了大顺政权对自己的蔑视和不尊重,甚至让他感觉到李自成召他去北京见面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于是吴三桂决心跟李自成决裂,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看到只是事件的表象,而不是问题的实质。而且“冲冠一怒为红颜”极有可能是纯属虚构,因为真正的历史书上根本就没有记载。吴三桂从来就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他考虑的是整个吴氏家族的利益,牺牲掉自己的父亲,甚至是儿子也在所不惜,后来吴三桂发动了“三藩之乱”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吴三桂何时才算是正式降清?
吴三桂率兵四万返师扑向山海关,并一反常态,纵兵掠夺,山海关守将唐通仅有八千人马,又猝不及防,被杀得人马凋零,山海关被吴三桂攻占,唐通以数骑逃还;白广恩闻讯增援,同样被杀败,总计有二万大顺军将士被屠杀,仅有三十二人逃回。
吴三桂占领山海关之后,自知同李自成已决裂,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修书给多尔衮,信中写道,“则我报北朝岂只财帛,将裂地以酌,不敢食言。”以割让土地为条件向清朝借兵,可见此时吴三桂未降。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偕权将军刘宗敏、李过等率兵约十万(一说为六万)向山海关进发。为争取吴三桂,携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吴襄等随军同行。四月十六日,多尔衮见吴三桂之信后大喜,但又疑虑有诈,于是复书吴三桂同意出兵,条件是要吴降清。吴三桂为了争取时间,假意愿归顺李自成,李自成上了当,放慢了进军速度,派尚书王则尧前往说降,原本五天可到的路程拖了七天。捱到二十日大顺军才进抵山海关,使者被扣留,吴军已严阵以待,山海关大战遂拉开了战幕。吴军用大炮轰击,大顺军伤亡惨重。
当吴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关对峙、激战时,洪承畴曾献计多尔衮,趁大顺军主力东出,不走山海关,而从居庸关直扑北京。可惜多尔衮并没有采纳洪承畴之计,而是按照吴三桂的思路加入到山海关大战中。清军铁骑参战给了李自成致命一击,大顺军对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终为清军所乘。山海关之役大顺军屡战不利,精锐遭受重创,李自成大败逃回北京。
战后,多尔衮就以顺治帝的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调给马步军兵一万,任命他为先锋官,让吴三桂于5月28日领兵出发追击李自成。至此,吴三桂才算是正式降清了。
李自成逃回北京之后,因大顺军主力元气已伤,无法组织起一支强悍的守城部队,北京城内更是谣言四起,警号风传,人心惶惶,兵无战心。李自成担心清军跟踪而至合围北京,瓮中捉鳖,将大顺军首脑机关一网打尽,于是李自成主动放弃北京,向西撤退。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