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水淹白家庄15县委决策(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61年8月21日,王保娃把救灾报告写了出来。他拿着报告,找到屈书记,两个人看了看,同意了报告的内容。屈书记指示王保娃迅速把报告抄送给南阳地委、南阳专署、河南省委、河南省人委、河南省民政厅、中南局、党中央,以及青海省和中央农垦部。报告原文如下:
南阳地区、河南省委并请转报中南局、党中央:
我县自1959年至1960年,先后两次支援边疆移民青海省22324人,其中,男12494人,女9830人;青壮年12793人,家属9535人。自1961年1月至8月中旬,已返回11052人,而绝大部分是老年和小孩,在回归人员中又多系无依无着,大部分生活用品留在青海,他们体质都很瘦弱。据统计调查,有轻重病员达6918人,占回归总人数的62.6%,其中干瘦、浮肿病3729人,占发病人数的53.9%,因此从入夏以来,在回归途中不断发生死亡事故。
……
据返籍回归人员的反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生活调剂不好,加之气候、水土不服,不仅疾病流行十分严重,而且死亡达30%左右。我县埠口区党子口大队支边迁往青海循化县文都农场76人,死亡36人。关防滩公社回归家属董智福说,柴达木库伦县怀图塔拉青年农场原7000人,今春已死亡1200多人;该场第三站原700人,死亡将近300人。王天顺反映,黄南自治州同仁甲五农场第三站170人,死亡60多人。据我县城关区武洲大队调查,原支边197人,在青海已死亡64人;李春法一家7口人,死于青海3人。
2、干部作风恶劣,违法乱纪相当严重。循化县文都农场第五站170余人,被连长刘某某强行捆绑吊打的90多人;支边人员连光辰严重浮肿,每天不能拾回80斤烧柴,被刘痛打致死;支边家属邓永福因被扣一个月口粮不发而上吊自杀……武州大队家属李喜芳、李喜全、王玉明等反映,文都农场第七站规定每人每天开挖7分地,完不成任务不叫吃饭,王玉女因病未完成任务,被支书李某某和队长王某某用铁锨当场打死。离青海省前,对家属普遍进行搜查,生产工具、生活炊具全被没收。
3、返籍回归时不发路费,不准取存款,因而造成返籍人员途中患重病、死亡、丢掉子女要饭、卖衣服等事件发生。7月18日,返籍回归41人,因同仁县甲五农场和循化县文都农场不发路费,途中卖掉被子7条,衣服48件,每人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粮票卖钱度日。41人因受途中折磨,身体十分瘦弱,患病的就有37人,其中严重浮肿、干瘦有生命危险的15人。马湾公社回归人员刘永贵,因缺路费又没粮票,妻子断奶将孩子饿死途中。杜黑林一家三口人,妻子死于兰州,孩子在西安车站掉车致死。王桂朋丈夫去年10月死于同仁县,长子系劳动力,被留于青海,10岁的次子刘青州在许昌下车丢掉,剩王孤独一人哭泣返籍。马蹬公社14岁的崔来狗,7月初母亲死于兰州途中。城关区李家沟大队李春法离青海时带病上火车,因没钱治疗,加之途中吃不上饭,死于途中。
4、青壮年劳力留在青海,妇孺幼小和老弱疾病的人返回淅川。7月中旬,返籍230人中没有一个劳动力。据回归人员穆国昌反映:甲五农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不叫回归,没劳力的老弱病小动员全部返籍。因此,造成有的妻回淅川夫在青海,子回淅川父或母在青海,母回淅川子在青海。如返籍家属白小女,长子是个劳动力被留青海,她和两个小孩被甲五农场干部孙冶华强逼返籍。7月21日回归的全玉才、王术林等8人,均系严重浮肿未好,被逼出医院迫使返籍,由于病情严重,返回淅川从车上抬下来当时即送入医院。滔河区罗山大队14岁的小孩刘国章父母死于青海,死去丈夫的刘改焕以及三个儿子全死于青海。小孩刘国章和孤老杨保聚在7月份都被动员返籍回归。
在这种情况下,返籍人员回归后,不仅在生产上困难很大,且在生活上困难更多。前段在省、地委的大力帮助和社队对回归人员的安置后,已解决住房2094间,衣被3410件,生产工具2926件,生活炊具2500多件,并治愈各种病人3220人,但由于他们支边前所有财产已全部处理,返籍时又是赤手空拳,加之在回归途中又因生活所迫,衣物大部卖掉,因而回乡后一无所有。同时我县又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袭击,今年麦秋又遇到了严重旱灾,灾荒已成定局,加之返籍人员陆续回归,因此在回归人员安置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住房问题:支边人员原居住的地方,系丹江水库的淹没内迁地区,房屋拆毁较多,因而返籍人员回归后无房可住。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回归人员缺房2200间,同时,现在住房需整修的1800间。埠口区关防滩公社回归135户275人,至今还是居住在亲邻家里,而亲邻房屋也十分紧张。如关防滩大队回来的肖喜之两户9人,仅住房3间,还养一头牛(原养牛房),人、牛同居,锅、床相连。宋湾区马湾大队尚有子、侯继周等两户8人,回来后因没房,露宿村边。
2、缺衣少被。这在回归的人员中是普遍的问题,全县统计,缺衣少裤的5596人,缺衣裤7346件,需布51022市尺。三官殿区沙楼大队18岁的姑娘沙连英,没衣没裤,仅用一块破布遮住下部。城关区陈岭大队回归社员刘九花,16岁,姐妹两人,因衣裤破烂遮不住羞丑,没法出门生产。埠口区石桥大队回归人员中26户103人,因没穿的将被单子改为衣裤。这样就给今冬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3、疾病治疗问题。回归人员患干瘦、浮肿等疾病6918人,其余4134人体质都很瘦弱。滔河区罗山大队回归56人中有病的即达52人,占93%,其中浮肿病7人,干瘦病37人,其他病8人。且回来的人员中绝大部分在这时间内,因体质瘦弱不能从事生产,因而不仅生产、生活需国家照顾,疾病治疗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既无生产工具,又无生活炊具。目前全县回归人员缺少小件农具1.4万多件,生活炊具1.7万多件。城关区渔池大队回来13户44人,缺锄、锨等工具47件。宋湾区宋湾大队回来49人,农具没有一件,借也不好借;王岗大队回来29户56人,因无炊具,所以有的做饭没有锅,吃饭没有碗,形成顿顿等邻居做好饭后再借锅做饭,尤其是天下雨和晚饭更加困难,甚至有的半夜才吃饭。
根据上述情况,除发动群众开展互助和各社队尽可能地再进一步进行安置、帮助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从事生产外,尚需请示上级帮助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需棉布5万市尺,款40万元,以解决回归人员的住房、穿衣、疾病治疗和急需的炊事生产工具,帮助他们回归后重建家园。
2、要求青海在对今后回归人员,发给路途费和安家费,不能扣留群众财物,已扣的要发还或等价赔偿。
3、对有病和体质瘦弱的待恢复健康后再回来,以制止途中死亡,希望青海领导机关立即制止留劳力、专放老弱病残的做法。
4、对妻回淅川夫在青海,小孩回到淅川大人留在青海的人员,应根据本人自愿允许迁居一处。
5、对有的党员、团员回来后关系留在青海的,在青海又未受开除党、团籍处分的,把党、团的关系仍介绍回淅川。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淅川县委员会
1961年8月21日
这封带着淅川支边移民血与泪的报告寄到了中央国务院,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一批批救灾物资迅速划拨下来,灾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1961年10月,10万劳动大军陈兵丹江口汉江左右两岸。上午9时,湖北省省长、汉江丹江口水利工程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张体学通过高音喇叭,发出了龙口合拢的号令。
江风呼号,寒流滚滚,汉江右岸江面1300米的耳形围堰只剩下数十米的“龙口”了,围堰就要合龙了。淅川民工师师长毕家兴看着即将合拢的龙口,禁不住思潮澎湃。三年多来,他带领的七师与湖北天门的二师担负起这项工程任务。两师一上一下,都将堰堤修向江心。然后,转弯相对合龙起来。这样两个师自然形成了对口赛,看谁先把堰堤修筑到合龙口。黄土岭、凤凰山一朵朵烟云冲天而起,土石如同飞蝗,遮天掩日。工地上,职工们不分昼夜,雨里、雪里、泥里、水里,你追我赶。
腰斩汉江建大坝。按照最初方案,修建围住半个江面的耳形围堰,需要1000多吨钢板桩。这种构件,当时国内还不能生产,要从国外进口。如果改用木板桩,也需要2400立方米优质木料,并要进行长途采伐运输。这么一来,龙口合拢日期就要拖延一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总指挥部召开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民工的大讨论,最终根据我国几千年传统的筑堤方法,提出了“土沙石组合围堰”方案。即不用钢板桩和木板桩,而采用抛石、填土、渗沙等方法修筑围堰,拦江截流。
小雨夹雪纷纷地下着,寒风凛冽,淅川民工师的民工们冒着雨雪,从左岸用船运载块石驰向右岸围堰,到了堰口,船被河底石块所阻,无法前进。要想开通航道,需20人下水作业。当时,天黑地暗,水流湍急,冰水刺骨。毕国宝第一个跳下了水里。在毕国宝地带动下,党团员争相报名下水的共有31人。他们个个穿着短裤,毫无畏惧,跳入湍急江水中,搬石块,开航道。毕国宝腿已冻肿,还坚持扎到江底用绳子套住两人抬不动的大石块,让众人一起用力拉。人们在冰冷江水中坚持干了8个小时,终于扒开了航道,让一艘艘满载块石、黏土的船只顺利通过!
合龙口上激流汹涌翻腾,不断冲走两端堰头上的石块、泥沙。在与江水争速度、抢时间的关键时刻,指挥长张体学亲临前线,与民工们一起参加龙口合拢战斗,极大地鼓舞了民工们的士气。淅川、天门两个师在两边相对的围堰上,你追我赶,板车、斗车、筐担满装土石,似长龙游向合龙口。江上,其他单位的船只满载大石块似龙舟竞相而来,一条条笼满石块的石枕落入合龙口,一车车土石涌进合龙口。汹涌的江水还没有来得及把投下的石块冲开,上面的石块、石枕、黏土又一层一层地压了下去,扎住了基脚……土石终于从沸腾翻白的龙口冒出水面,使围堰连接成半月形,牢牢地围住大半个江面,整个工地的人们欢呼、雀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