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运动(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铁西瓜”要求立宪的目的没有达到,立宪派开始了第二次和平请愿活动。直隶于4月15日召开了大会,选出了赴京请愿的代表,山东5月份也同样组织了请愿团,各地纷纷开展签名活动(和现在的手法一模一样,这么多年了,咱们还是没有进步);云南自然也不能落后。《南华日报》成了立宪派的喉舌,鼓吹“早一日立宪,则国早一日得安宁;早一日开国会,则民早一日得安生”,秦浩通过朱朝瑛、沈庄等人的串联,将谘议局的议员大都请了来,会议由沈庄主持:
“诸君,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是商量立宪的事情,眼下其他各省已纷纷组织请愿代表,准备入京上书,我们云南,自然不能落于后面,诸位以为如何啊?”
“沈先生言之有理,我等也应速速派出代表,今日大伙都在此,不妨就趁这个机会商量出一个人选来。”说话的是谘议局议长李增。
“今日诸位都能赏光,老夫感到不胜荣幸,说句实在话,立宪一事,老夫本也是似懂非懂,全仰仗小婿点拨,方有拨云见日之感,今日聚会,也是出自他的主意。”朱朝瑛提到了秦浩。
“秦大人现在何处,来了吗?不妨与大伙见面,也能交流、沟通一二。”议长李增知道秦浩的能耐,来了兴趣。
秦浩笑着从后面走了上来,一抱拳,“晚辈见过各位前辈!”
台下有人认识,“这不是巡防营秦统领嘛!原来是沈先生的女婿!”也有不认识的问,“这人究竟是谁啊?”回答他的是,“据说这几年红河的发展,都与他有关。现在是临元总兵。”
“哟!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啊,听说是前几任总督大人跟前的红人,沈大人对其乃是言听计从啊。”
“可不是嘛!他老丈人办的南华公司全部都是他出的主意,在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那都有路子,不简单呐!”
“大家今天能来,我十分高兴,也很惶恐,因为在座的都是云南各界的前辈、头面人物,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秦浩开始说话了,下面顿时安静了不少,“现在立宪是主流,民意不可违,速速开国会、行宪政才是上策。”
“可朝廷似乎无动于衷啊?”下面有人应声。
“朝廷的态度也在变化,前不久革命党人几颗炸弹,虽然没有闹出动静,但也把那些王公大臣吓得够呛,从他们没有杀而只是囚禁的做法来看,应该说态度也已经软了。我想,我们应该加把火,趁这个机会赶紧请愿,抓紧立宪。”
“对啊!”
“但究竟怎么请呢?”
“请愿事简单,派两个代表,带份万民书就够了。但是,光有这些,还不足于让朝廷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是啊,去年请愿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天下大事,至难得,民心也。所谓民意不可违,只要我们将云南的民众全部发动起来,人人知宪政,人人懂宪政,才可图大事。”
“对啊,对啊!去年朝廷就是说什么‘民智未开,不可奢谈宪政’,倘若真如复生所言,民心可用,朝廷也难以断然拒绝。”
“朝廷的说辞都是借口,说心里话,朝廷最怕的一是失权,二是失利;只有解决了他的这两个后顾之忧,他才能痛痛快快地立宪。”
“复生说的有理,阻挠立宪的无非是那些王公大臣,摄政王本人还是倾向立宪的。”
“诸位可以想一想,如果咱们能在那两个难题上下功夫,事情就将迎刃而解。第一,立宪不是夺权,这江山还是大清的,立了宪,民心舒畅,百姓满意,革命党也无借口,自然天下太平,皇上还不是江山永固!第二,士绅懂经营,最怕就是官府胡乱插手,所有很多人都不敢投资。比方说,上届于总督和去年锡良总督要建设铁路,但是缺少资金,而大伙呢,手里有资金而不敢投资,怕打了水漂,两边都各受其害;后来我一琢磨,这是互惠互利的好事啊,只要咱们能得到保障,这利润是明摆着的,后来我就劝我的老泰山入股,接着大伙也入股了,总督也是眉开眼笑,保证遵守协定,不干涉我们经营。又比如说,南公司每年上缴的税收以上百万计,官府一点投入也没有,生意照样是红红火火,这就说明,只要朝廷和官府不横加干涉,这个实业是可以办好的。立了宪,大家有了参政权,可以监督官府的行为,就好比吃了一颗定心丸,就敢大胆投入了,这官府呢,自然也是跟着水涨船高,起码税就可以多收不少嘛!所以说,只要把这层意思跟朝廷挑明,就可以事半功倍。南华公司跟江苏的张謇、浙江的汤寿潜都有生意往来,他们一听,也都说是这个理!”
“复生说的好啊!”这些议员大都有实业投资,听到立宪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舒畅发财,简直就是说到他们心坎上去了。
“今天请大家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团体,形成一个声音说话,免得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诸位意下如何啊?”秦浩说出了他的最终目的。
“我等早有此意,只是没有人挑头,今天复生既然说出来了,不如就你挑个头吧!”副议长王鸿图在底下一说,附和的人不少。
秦浩连连摆手,“不可,不可,我才疏学浅,岂能当此大任,还是请德高望重的前辈挑头吧!”
“复生休得过谦,我听说你素有大志,早年曾作《沁园春*雪》,英雄气概可见一斑,现在又任巡防营统领,掌得兵权,可说是能文能武,这个首领非你莫属!而且,你我年纪相仿,李某不才,尚蒙大伙推举为谘议局议长,复生如此才干,定然当得大任!”李增和秦浩多有来往,了解的还不少。

“就是,就是!我等皆愿推复生为领袖。”
“诸位如此厚爱,秦某羞愧难当,这样吧,我暂且代理首领位置,他日有能者再居之,如何?”
“好!好!好!”一帮人鼓起掌来。
“团体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人民之友’如何?我等既以关心民众,为人民福祉努力为宗旨,就当上承国家重望,下负黎民重托。”
“‘人民之友’?起得好,民为邦本,我等以社稷为念,自然要胸怀天下苍生。”……
“人民之友”就这么建立了,参加的人不少,还选出了领导机构。代理主席:秦浩;副主席:李增、顾自高;秘书长:李曰垓;副秘书长:柳亚子;理事:朱朝瑛、陈茂德、沈庄、王鸿图等。秦时竹还让人设计了旗帜,底色为蓝色,旗帜中央有五颗金星,四小一大,大者居中,四小分东南西北分布,暗合四方民众和四万万同胞,金星均为五角,寓仁、义、礼、智、信之意。以《南华日报》为主要阵地,掀起了争取立宪的**,由于宣扬文明立宪、和平立宪、合作立宪的三原则,虽然声势浩大,官府却也听之任之。具有合法性,可以公开活动,加上舆论宣传,每天都不断有青年学生和民众加入,就是混成协和巡防营里的官兵在秦浩的授意下也纷纷加入,设立了支部,平时学习时也经常探讨政治问题。秦时竹不失时机地将“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人民利益无小事”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方针贯彻下去,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了奉天的主要民意基础和主流意识形态。原本及有影响的同盟会,由于受到冲击,阵地日益萎缩,已难成一支抗争力量。就是原本被北洋系和同盟会控制的第十九镇,也成立了支部。争取了部分力量。
秦浩以“人民之友”为依托,加强了和各省立宪派的联络,很快就在各立宪派中也树立了威望,同时通过经济上的大宗往来,结成了战略同盟关系,立宪活动成燎原之势。
6月16日,聚集在北京的八十多名各地请愿代表向都察院上了十多份请愿书,语气和用词比前一次更为激烈。但清政府还不觉悟,6月27日,又以“地方偏灾”、“财政艰难”、“匪徒滋扰”为由拒绝了提前召开国会的请求,企图以此堵塞言路。各地群情激昂,纷纷加以痛斥,一时间全国报纸乱飞,新闻媒体大为活跃。
7月12日,湖北谘议局和各界代表集会,提出“不开国会,人民不承认新捐税”的口号,在斗争精神上又进了一步,8月9日,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在京召开,许多省的正副议长出席,汤化龙被选为会长,蒲殿俊被选为副会长,9月份,就连向来保守的张謇也打算亲自出马,“开第三次请愿之新面目”。
从六月到九月,秦浩忙于组织的扩大和正规化,同时在舆论宣传上下功夫。首先,他从北京挖来了给报纸翻译路透社新闻的张嘉璈,由他传播外国宪政精神;在组织上在各地建立各个支部,人数达到2万余人;还与广西、四川、贵州的立宪派、维新派取得了联系,贵州、广西发展很好,本来两广、云南革命势力很大,但在《南华日报》、《新广西》、《南风》等南华控制的报纸,进行大力的舆论宣传,各地的“人民之友”也很快建立了起来,人数也达数万。
10月7日,为了利用资政院开会的契机,请愿代表团在孙洪伊的带领下去摄政王王府递请愿书,路上遇见东三省旅京学生赵振清、牛广生等,他们一听是请愿就割股割臀写血书,表示了强烈要求速开国会的决心,由于载沣外出,一行人就在王府外昼夜等候,直到民政部尚书善耆前往劝说,保证将请愿书递于载沣众人才散去。这仅仅是第三次请愿活动中的一幕,各地都出现了异常热烈的场面,滇、桂、黔三省在“人民之友”的组织发动下,已经从原来的跟随、附和变成了走在运动前列的领导者。10月下旬,昆明各城绅商士民互相联络,打算每城出一万人,齐聚省城要求总督代奏请愿书。秦浩得到消息,害怕规模太大,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谘议局商量后,向群众表示一定说服总督,如不得结果,再考虑聚会省城一事。看到群众被发动起来了,秦浩很满意这个结果,但他又怕在运动中走火,打乱部署,不得不经常出面调解说服。10月25日,十七省督抚将军,以锡良为首,联合发出奏电,要求“立即组织内阁”,“定期明年召开国会”,对最高统治集团造成了很大压力,载沣等人坐卧不安。终于11月4日发布上谕“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预即组织内阁”,还是恋恋不舍,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在清廷的分化和镇压下,保守势力退让,张謇等代表江、浙谘议局通电全国,祝贺国会缩期召开。说心里话,秦浩很满意清廷这个结果,它越是不肯放权,人民就会越反对它,真要是马上开了国会,他还不知道如何应付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