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协和(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嗯!我说,咱们现在最好还是先去一趟协和医学院吧?宋先生你要求直接去面见那位马慕瑞大使,我觉得还是态度过急了一些!真的,我们应该先去协和医学院证明了我们手头上这种青霉素的价值之后,再正式联系那位马慕瑞大使才是恰当的时机!”当陈子民和虞洽卿、宋子文三人走出北平火车站的时候,陈子民实在是忍不住的情况下给宋子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们三个人外带着虞洽卿和宋子文的几个得力保镖护卫这一趟的北上之旅非常的低调,甚至宋子文和虞洽卿这两个知名度曝光率过高的名人都做过一些伪装,比如说贴上点假胡子,戴上个大墨镜啊,衣着上的低调随大流什么的。
沿途前来的路上,宋子文应该是心急火燎于蒋某人现在极其不利的政治局面,所以一直就坚持着最好能够利用这种神奇的药品赶紧疏通好和美国政界的关系,所以一到北平就马上要求直接找上美国使馆的门去面见那位马慕瑞大使。
在离开上海前来北平的路上他对陈子民这个近段时间以来一直埋头于实验室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轻人详细述说了近端时间以来,蒋某人政治处境上的种种变化!
4.12以来,蒋某人的地位和权力就一直被严重威胁着摇摇欲坠!那会儿蒋某人还用了一招以退为进的招数,发表过一份声明表示愿意让出手中掌握的一部分权力甚至隐退下野,但是,蒋某人的这种试探式的表面退让却并没有让其党内的那一部分资深人士满足,反而在宁汉合流之后,其面对的党内批评责难的声音越来越强硬,而张宗昌7月25日夺回了徐州,孙传芳则向长江三角洲老根据地挺进,蒋某人最强硬得力的军事方面也遇上了重大阻碍,在南京集团内部,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的桂系与蒋介石的黄埔学生之间存在冲突。甚至何应钦对蒋的支持也变得摇摆不定了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某人迫切需要得到强有力的外部支援,以抵制那些强烈要求他交出手中权力下台的派系对立方的步步紧逼!陈子民当初和虞洽卿在三月底的那次接洽所做出的交好美方的建议,现在已经成为蒋某人不可忽视并且急于得到实现的一种外力支持。所以,现在的陈子民或者说他背后的那个神秘‘老师’在分量上也逐渐地得到了蒋宋一方的认同和重视,毕竟最初的这个提案就是他想出来的。虽说第一次的见面,这个年轻人因为冒然说了一些个试图影响干涉蒋某人政治立场走向的话语,但是那些话说的也不是很过分,在这种窘难局面下,蒋某人已经不会那么过于计较了!
“子民啊!现在这种火烧眉毛的紧要关头了,我们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尽快争取到美方表态支持的为好,介石那边的情形,看样子暂时地下野退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操作的当的话,介石的复出上台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能够及早得到美方的支持的话,我们的把握就更充足一些不是?介石那里复出的时间也能大大提前啊!”宋子文不明白,这个时候陈子民这里还想着去协和医学院做什么?这个青霉素研制出来的第一时间,就在上海那边做过了临床实验了,效果确实如同陈子民所说过的那样,非常之神奇。他毫不怀疑凭借着这种青霉素的药物影响,这一趟能够基本上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争取到一定的美方支持。
“宋部长,要我说,协和医学院对我们顺利达成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一段前奏准备阶段!我明白您和蒋先生那边现在的情形非常急迫,但是您自己不是也说了吗?事情到了这一步,蒋先生那里暂时的下野隐退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了!我们就算现在直接找上了马慕瑞大使,取得了他的一定支持力度,对于事态的发展所能起到的影响也是不可能避免蒋先生这一次的下野结局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何不缓行一步地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之后,争取到蒋先生再度付出的时候得到美方更大力度的支持呢?”陈子民了解过的历史里面,蒋某人这一次的下野并没有多长的时间,不过是几个月而已,接替他上台的那位汪某人很快就会被赶下台去,而蒋某人却利用了这段时间的空闲,和宋家联姻,娶上了那位著名的‘第一夫人’作为自己的第二任妻子,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同时由于他获得了虞洽卿等人包括自己在内的江浙财阀大鳄的坚定支持,在黄埔军系的掌握力度上也非常之有力,等到了28年初的时候,通过了西北军那位冯某人的通电相邀再加上晋军阎某人的附和,他又会在明年的1月5日宣布复职,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且在一个多月后经过新成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宣布,其本人担任国民革命军重新组建后的4个集团军中的第1集团军总司令,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则分别担任2、3、4集团军的总司令。
“怎么?子民莫非还想着去协和医学院再做什么临床实验吗?我们不是已经在上海做过了么?何必还要多此一举?我们的身份现在可是不适宜在北平这边张扬的!”宋子文这是误会了陈子民的意思,以为他想要在协和医学院再做些临床实验,打出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声之后再去联络接洽马慕瑞大使!道理上虽然不错,有了更响亮的名声,到时候谈判接洽的时候更好说话一些,但是,这个年轻人怎么就忘记了他宋子文和虞洽卿两个人的身份根本就不适宜在北平这个地方曝光啊!现在这块儿地界可还是掌握在那位胡子出身的张大帅手上的,南京政府和张大帅的安奉军北平政府现在可是绝对的敌对关系啊!
“不是宋先生你想的那样!你好好想想,这个协和医学院的背景?”陈子民无奈之下只得点了宋子文一句,按说起来宋子文这个人不应该想不到的啊?
经过他这么一提,宋子文一时间也恍然大悟地想了起来,旁边的虞洽卿更是在明白了陈子民这句话的含义之后,笑着翘了翘大拇指夸到:“子民贤侄的目光还是那么敏锐啊!不错,我们先去协和那边筹措准备一番了之后,再去联系接洽那位马慕瑞大使更好!”宋子文也是连连点头不已!内心中对于陈子民这个年轻人给出了更高的评价:“不简单!看得长远!”自己也是一时间关心则乱的忽视了这个本应该早就考虑到的问题。

为什么虞洽卿和宋子文在听过了陈子民略微提醒的一句话语之后都是这样的肯定?原因很简单,在这家协和医学院的背后,站着的是美国政商两界都举足轻重声势显赫的洛克菲勒家族!
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洛克菲勒的名字就已经是世人皆知,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在美国,你可以不知道现任总统是谁,但是绝对不可能不知道洛克菲勒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所在。
弗雷德里克•盖茨是促使老洛克菲勒把财富投向慈善事业的关键人物。正是在他的建议下,老洛克菲勒决定不再仅仅做一个赚钱的资本家,而是拿出大笔的钱来资助各项社会慈善事业。幸运的是,盖茨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20世纪初,他特意向老洛克菲勒建议,在中国投资兴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以推动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洛克菲勒很重视这个建议,为此,他先后三次派出考察团来到中国。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式成立。随后,基金会专门对中国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在中国投资发展医学教育。1914年,洛克菲勒派出第二个考察团,重点考察中国的医学教育现状。这个考察团走访了中国十几个城市和几十家医院,写成了一份名为《中国的医学》的报告。这份报告,至今仍是西方人写成的中国医学教育的宝贵史料。报告强调了在中国兴建高水平医学教育机构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医学机构确定了许多具体方针。
这个报告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未来的协和医院确定了方向,那就是协和医院将是一个高标准、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机构。考察团认为这样做效果更好。另一个可能的选择是适当降低标准,但增加培养人数,这样可以尽快满足中国社会对医生的需求。在这两种备选方案中,前者被最终采纳。这个决定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也正是这个关键决策确立了协和医院在中国医学界的领导地位。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购买了“北京协和医学堂”,改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同时,这一年,第三个考察团来到中国。这一次考察团的任务是要确定医学院的具体办学方法。
这一次的考察团包括了美国医学界的一些名人。他们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院管理办法,为协和医学院制定了很高的起点。其中包括:全部用英文教学,入学标准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开设预科,学生先进行两年基础学科的学习,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总之,协和的创办者们将一整套美国的价值观、科技文明、管理模式移植到了中国。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谈当时美国医学教育的情况。实际上一直到19世纪后期,美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医学院教育水准还不能令人满意。这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院教育在德国。德国教育家洪堡在柏林大学倡导的教学和学术自由以及教学、学术、研究三者统一等观念,对德国的大学影响深远。在这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促进下,德国大学很快赶上并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在学术研究和教育管理水平上都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期的美国医学教育则相对比较落后。德国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向往的医学殿堂。在这种情况下,有志于改革本国医学教育的美国医学家们开始大力学习德国的经验。
1870年到1914年,先后有1500百位美国医生在德国进行学习。这些学者把德国的经验搬回美国,逐渐在美国建立起了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医学院。1893年,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立。这是美国现代医学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院长和其他学者带来了先进的德国医学教育体系。这家医院成为美国医学教育的样板。院长韦尔奇甚至被称为“美国医学的校长”。直到今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都是美国最重要、最先进的医学教育机构。
当洛克菲勒决定在中国建立协和医学院以后,他便着手延揽欧美一流的医学教育人才。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人才。于是,协和医学院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当时发源于欧洲、完善于北美的世界最高水平的医学院教育、管理体系,反映了当时美国医学教育成功改革的结果。再加上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雄厚财力,协和的金字招牌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协和实际上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教育体系进入中国的门户和途径。
以上这些事情,宋子文和虞洽卿他们两个自然是不可能清楚了解到的,在他们的认知中,想到的是先行通过协和医学院的特殊背景进而结交到洛克菲勒家族,这样的效果甚至要比他们得到了马慕瑞大使的全力支持都强得多也实际得多!
陈子民固然在这一点上面和他们的想法一致,但是他更加看重的是协和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他本身并非是医学专业出身,不过是因为身处后世的信息爆炸大时代里面了解到了一些当时并不稀奇难得的医学方面的知识和粗略理论发展方向等等,这一次研制发明青霉素已经是让他这个半吊子水平上阵的伪医学家吃尽了苦头,他可不敢在大包大揽地继续想着在接下来的磺胺类药物研究发明上风雨一肩挑了!聪明人的做法应该是联合了真正的医学专家和人才,自己说出一些理论知识和研究方向,做做口头上的高人,实际上吃苦受累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做的好!
PS!老话重提,大家多多收藏推荐,咱努力码字回报你们的支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