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监国戏剧人生 周崔芝日本请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回
鲁监国戏剧人生周崔芝日本请兵
却说随着郑成功队伍的日益壮大,鲁监国处的兵马却越来越少,许多浙江义士也都不远千里投奔到了延平王的麾下.鲁王以海与郑成功大不相同,是在王宫中成长起来的,有着贵族的气质.这些龙子龙孙们锦衣玉食已成为习惯,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也是改不了过去的毛病.鲁王以海的父兄都死于战乱,发妻不肯遭受淫辱,被贼人所害.国破家亡之后,以海寄寓于台州,不肯降清,举起了抗清的大旗.初具规模之后,鲁监国就摆出了帝王的派头,设置三宫六院,分封文武百官,每日里酒宴不断.
延平王则大不相同,延平王的营帐与其他将领们的没有什么不一样.在吃穿方面都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每当临战身先士卒,所以人心归附.鲁王以海受到的是君王贵族的教育,郑成功受到的是日本武士的严苛教育,两者就分出了高下.闽浙疆域相连,抗清义士不是追随郑成功就是归附鲁监国,鲁监国是朱明藩宗,条件是优越于年青的郑成功的.郑成功以其人格魅力降服了众人,麾下人才济济,从善如流,将十万大军分为七十二镇.
郑成功瞧不起鲁王以海,他毕竟是深养王宫之中的龙子龙孙,过惯了腐朽荒淫的贵族生活,既缺乏治国之才,又不肯放弃小朝廷的荣华富贵.鲁监国的生活方式如同唱大戏,分不出真假来,每日里无日无夜的就是寻欢作乐.前方将士们缺衣少食,鲁监国却每日大宴文武百官,花银如同流水.戏优与歌伎不下千百,鲁监国也常换上戏装,平巾小袖,顾盼轻溜,与歌伎们同乐,没有半点君王的威仪.鲁王歌唱的好,戏也唱的好.笙管笛箫都很精通,还弹得一手好琴瑟.他认为治理国家与打仗都是文武大臣们的事,做君王的理应如此.有什么样的君就有什么样的臣,鲁监国的麾下打仗不行,歌吹之声却响彻百余里,日子过的挺快活.文人李寄有《西施山戏占》诗描绘了朱以海监国时的状况:
“鲁国君臣燕雀娱,共言尝胆事全无。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吴。”
诗后注:“鲁监国之在绍兴也,以钱塘江为边界。闻守江诸将日置酒唱戏,歌吹声连百余里。当是时,余固知其必败矣。丙申入秦,一绍兴娄姓者同行,因言曰:‘余邑有鲁先王故长史某,闻王来,畏有所费,匿不见。后王知而召之,因议张乐设宴,启王与各官临家。王曰:将而费,吾为尔设。因上数百金于王。王乃召百官宴于庭,出优人歌伎以侑酒。其妃亦隔帘开宴。余与长史亲也,混其家人得入。见王平巾小袖,顾盼轻溜,酒酣歌作,王鼓颐张唇,手象箸击座,与歌板相应。已而投箸起,入帘拥妃坐,笑语杂闻,声闻帘外。外人咸目射帘内。须臾三出三入,更阑烛换,冠履交错,傞傞而舞,优人、官人,几几不能辨矣。’即此观之,王之调弄声色,君臣儿戏,概可见矣。何怪诸将之沈酣江上哉!期年而败,非不幸也。”
鲁监国的处境越来越不妙,麾下的将士们都不听话,没人拿他这个君王真当回事.就盘算着另寻靠山,派使臣周崔芝请求日本大军前来勤王.吴三桂引狼入室,使得只有十万大军的满人迅速的征服了九州华夏,雉发易服,变夏为夷.保留华夏衣冠的只有台湾,朝鲜,越南等天朝属国了.日本民族是秦朝末年逃到海外的炎黄子孙,在盛唐时期原样照搬了唐朝的规章礼仪,直到明末清初还保留着汉唐的服饰.前明的降官们打肿脸装胖子,不说战败了,屈服了,而是说民族大融合.于是乎只有三四十万人口的满族人占了全国大员的十分之七,蒙汉占十分之三,汉人官员在满蒙之下只能充当副职,就是上殿奏事都自觉的跪于满大臣后面,清楚自己的三等奴才身份.满人在政府六部立有石碑,明确标明;汉人官员只是被征服者,只能供于奔走,万万不可令汉人官员掌握实权等等.为了不刺激汉人官员,石碑都用红绸子罩着,但是每位官员心里都清楚上面刻了些什么?
日本实力远远超出满人,在明万历年间,曾计划拿下北京.将朝鲜兼并之后,朝鲜人全部迁徙到东北,以北京作为京都,分封十国诸侯,由于日本发生内乱没有达到此目的.万历年间所发生的中日朝鲜之战是很激烈的,那场战争打了七年,中方若败必然亡国,就轮不到满人入主中原了.当年倭寇之乱,七十名日本武士登上陆地,十步杀百人,千里不留行.斩杀明军数千,百姓数万,攻城掠地三四十处,十万明军面对七十名日本武士闭关自守,不敢出城迎战,这就是中日军队之间的差距.武士们发足了财回国当贵族去了.后来沿海的倭寇大多是假冒的,是吓唬官军的.日本是有着强烈的回归感的,早晚要打回姥姥家,成为华夏的主宰.
海寇周崔芝,字九元,是福清榕潭人,就是一名假冒的倭寇.经常出没于中国与日本之间,善于射箭,百发百中.日本是尚武的民族,周崔芝为撒斯玛王所赏识,收他做了干儿子,就成了半个日本人.日本有三十六岛,各岛都有诸侯,国主在东京,大将军主国政.撒斯玛是诸岛之雄,大将军的左膀右臂,周崔芝也就成了大将军的座上客.日本民族与满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内部如何纷争,对外可是一致的,与天朝大不相同.如何入主中原是每一届日本政府的责任,周崔芝就成了马前卒,他是有希望成为开国元勋的.陕西大旱七年,天下大乱,**的朱明王朝已经无可救药了.周崔芝见时机已到,回到大陆联络旧日弟兄,准备策应日本海军.被官府所擒获,通日可是重罪,在狱里关押了三年,花了大价钱才买出了性命.
短短的三年就误了大事,满人已经横扫大半个中国了.数百万明军望风而降,成千上万的前明官员都成了满清的臣子.政治**必然导致道德沦丧,有奶便是娘,管他谁坐天下呢,只要能保住自家的权势财富,做二等臣民,三等臣民又算个啥?周崔芝晚了一步,只好把眼睛转向了抗清武装
鲁监国招降纳叛,周崔芝就带着旧日兄弟投奔了鲁监国,做了把总.这是个低级官员,起不了大作用.鲁监国是个傀儡,权臣是郑彩,黄斌卿等掌握重兵,都是窝里斗的高手,专门吞并其他抗清武装,想杀哪个就杀哪个,周藩之后安昌王就认得钱财,就被周崔芝给利用上了.经安昌王的举荐,周崔芝不但被提升为水军副都督,而且封其为平北伯,授权令其与日本国撒斯玛王进行联络.约定于明年四月,发兵三万进入大陆,一切战舰军资器械,自取其国之余财。安昌王命义子林皋与其同行,一旦有机会将取而代之,夺了鲁监国皇帝之位.鲁王日本请兵的动静很大,延平王处也知道了.
日本国大喜,’自长崎岛至东京三千余里,驰道桥梁,驿递公馆,重为修葺,以待中国使臣之至。崔芝大喜,益备珠玑玩好物,遣参谋林籥舞为使,期以四月十一日东行。’
郑成功认为这是又一次引狼入室,日军战胜了满人,夺取了中原,能交给朱明王朝么?十万满人肯定不是百万日本武士的对手,请客容易送客难,日本这个客人肯定是喧宾夺主,将中原变成日本天皇的属地了.郑成功是了解日本民族的,派出多名使臣游说鲁王以海的文武百官,反对到日本请兵的呼声甚嚣尘上,舟山守将黄斌卿向鲁监国发出了最后通牒.定西侯张明震,同安伯杨耿,荡北伯阮进等众文武联名上书强烈反对,这么七嘴八舌的一使坏,事就没办成.别看日本水师很厉害,没有人引领就无法登岸,三万大军就得渴死饿死在大海里.舟山是浙江的咽喉要道,黄斌卿一反对日本军队就无法取得立足之地,连个港口都寻找不到.
赴日使臣身负请兵重任,却沉醉于烟花柳巷之中醉生梦死,奢糜无度,也令日本武士们心寒.这样的将士能打仗么?鲁监国是什么样的皇帝撒斯玛王心里也是打鼓,就有些迟疑.日本国通过安昌王没少做工作,就是不见成效.主要反对者就是镇守舟山群岛的黄斌卿,背后怂恿的是延平王,日本国与鲁监国也是无可奈何,海岸线都控制在黄斌卿与郑成功等海上武装手里,鲁王说了不算.
已经聚起的三万日本勇士未能够兵发大陆,赴日使臣们索性不再回大陆了,就成了日本的海外华人,后来流落到东洋的这样人物很多.周崔芝是个硬骨头,曾流着眼泪劝谏郑芝龙不要投降满人,使得二十年英名一朝堕地.周崔芝拔刀自刎,被郑芝龙夺了下来.他的武士道精神是有值得赞颂的,杀身成仁是光荣的事.对于鲁监国这种病急乱投医,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郑成功很是瞧不起.郑成功心里清楚;日本军队是招不得的,请神容易送神难,郑成功是知道日本历史的.万历年间中日两国曾经在朝鲜打了七年,如果日军获胜入主中原的就不会是关外的满人,而是来自于东洋的日本人.

有非常之人,方成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方成非常之功。日本统一的非常之功不是由260个大名中的一个,142氏贵族中的一个,十万武士中的一个,而是由一个贱民,一个被家里赶出来,无路可走的贱民。
贱民是不配有姓氏的,他转移到哪个主人的名下,他就随哪个姓氏,是谁家的奴隶。贱民是祖辈相传的,在日本约有二十多万,是土著的虾夷人,最早的奴隶之后。他们没资格与平民通婚,在指定的地方居住。担负的是社会上最低贱的职业;刽子手,背死尸,屠宰,卖艺,看守牢狱,更夫等等。他们被称为‘非人’,‘秽多’,种地的平民都不屑与他们交往。
日本等级极其分明,贵族称为士,就是武士之家,是大小的封建领主,世代传袭,互通婚姻。幕府将军,公卿,大名,家臣等等,都是士族之家,就是战败了,胜利一方也给予其适合其身份的待遇,这就是武士之仁,而不是赶尽杀绝。农,工,商属于平民,人数较多,尤其是农民,占人口的最多比例。收获物的三分之二都得上交地主与高利贷者,半饥半饱的过日子他们早已习惯了。农民分为三等,上等的是‘名主’,‘庄屋’,‘百姓代’他们担当着村吏,都是地主。二等是自耕农,三等是‘小前’,‘水吞’,就是贫苦农民,人数最多,生活条件还赶不上贱民。他们是些雇农,担负着地租,赋税的双重压迫。减产年景,年岁大的或是体力弱的主动绝食饿死,以省下口粮留给家人度过饥荒,儿女们视为寻常,不加阻拦。这是个坚忍的民族,残酷而又极端自私,又不乏虚伪。活下来的都是强者,弱者理应遭到淘汰,哪怕是亲生父母,亲生子女。
人类的繁衍是迅速的,因为成活率高,百年人口繁衍增加十五倍,是一个常数,其中包含了战乱与疾病减损的人口。日本的饥饿造成了大量的死亡,二三百年之间,人口只增加了三四倍,由三百万人口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万,是中国的十分之一。
一郎的父亲是个贱民,是个屠夫,家里是很富足的。他的母亲早死,父亲娶了个继母,出身也是个贱民,他们的亲戚也都是些贱民。有些个贱民随从主人在中国沿海当过倭寇,有些个传奇经历。一郎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搜集的春秋战国故事,三国演义故事,他羡慕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一郎发育不良,个头矮小,如同猿猴,很是顽劣。在伙伴中争勇斗狠,天不怕,地不怕,他不想永远当个贱民。
山城州大名信长出任关白,主理国事,打猎经过这儿。一郎慌忙跳起,想要躲避,惊了关白的坐骑,差一点把关白掀于地下。随行武士抓住了一郎,关白下令将其砍头。武士是有权力随时杀死任何侵犯过他的人,或是对他不敬的平民的,一郎的命并不比条狗命更值钱。一郎本来就是条贱命,对死亡也没什么好怕的,只是死的太窝囊。一郎高声喊道;‘将军不是想要统一整个日本么?为啥欲杀天下英雄?’这是说书里的一句话,让一郎用上了,倒让关白对这个小伙子另眼相看。免其死罪,留在身边做一个‘御家人’,也是个下级武士。上级武士叫做‘旗本’,都是有姓氏的。一郎没有姓氏,关白就称他为‘木下人’。
木下人命贱,没有顾忌。他忠心侍主,运用纵横术,三国谋略,帮助关白降伏了二十余州。参谋阿奇支作乱,关白命木下人统率大军前往讨伐。在平定阿奇支期间,关白被野心家明智所杀,木下人统领得胜大军回师平定了叛乱,成为天皇的首辅大臣,继任关白之职,天皇赐其姓名‘丰臣秀吉’,从此才有了姓氏,成为士族中的一员。
丰臣秀吉治军严整,就是亲族子弟也不例外,违法必斩。他迅速的平定了六十七国,统一了日本,结束了百年战国的局面。这是万历十六年的事,丰臣秀吉下一步就要灭亡中国,率领大和民族入主中原了。大陆富庶的疆土让**懒惰的汉人,蒙古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去管理,真是极大的浪费。若是交给日本武士经营,不须百年,就可一统天下,成为万国之主。劣等民族是不须费力气进行改造的,应该全部消灭,由人类的优秀分子大和武士来重新更新。如同炼凤一般,人类得到新生,那才是完美的世界。一千万大和民族,只须百年,就能繁衍二三十亿,需要巨大的生存空间,日本三岛是无论如何盛载不下的。领土扩张不是日本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非那么做不可。远交近攻是明智之举,先是朝鲜,接下来就是中国。
三年之中,日本的武装扩充了十倍,没有作战资格的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披上了盔甲。日本军队高达八十余万,丁壮人人是兵,都处于临战状态。反战的呼声被压了下去,贵族们秘谋铲除这个贱民关白,丰臣秀吉也有所察觉。他不能与整个士族对抗,只能团结一些,压制一些,将战火烧起来,不在日本孤岛与士族们进行争夺。丰臣秀吉是个真正的武士,敢想敢做,与那些个世袭贵族大不一样。
那一次的海外扩张日本军队的计划是周密的,作为日本关白的丰臣秀吉首先胁迫朝鲜引路,突袭中原,直捣北京,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丰臣秀吉率领水军直捣宁波,占领南京,半个中国就掌握在日本武士手里了。朝鲜举国内迁,在东北成为二等国民,属于日本的属国,朝鲜半岛让给日本移民。可以娶朝鲜公主做为天皇的皇后作为交易,朝鲜可以归属于日本。
日本天皇移驾北京,为天下之主,成为中国之大皇帝。北京周围分封十国,由立功的武士享有,养子秀次出任关白,权力还是控制在丰臣秀吉之手。丰臣秀吉以宁波为大本营,掌控水陆大军,拿下印度,阿拉伯,南洋群岛,把西方殖民者赶出去,由日本武士全面接收。下一步就是进取东欧,西欧,中亚,把全世界都置于日本武士的统治之下。丰臣秀吉是贱民出身,并不真正了解当时的世界,只是凭借武士的胆魄与**。西洋的鸟枪与炮舰在他眼里也没什么大不了,日本也购买了三万多支火绳枪,射程远达百步。相邻的朝鲜军备远远抵不上日本军队,朝鲜的宗主国天朝,想来也不过如此。中国与朝鲜官场上的**,军队的**与无能,丰臣年秀吉是一清二楚的。中国的能人张居正,戚继光,李成梁都已经死了,还有谁能够与大日本抗衡?每隔一百年,日本就要尝试一次能否入主九州华夏?
郑成功认为;鲁监国是在饮鸩止渴,比吴三桂更加愚蠢.郑成功的身上流淌着一半日本民族的血液,曾有许多位日本武士前来游说,幕府将军之女也不远万里来大陆寻梦,希望郑成功能成为日本大和民族的一分子.面对重重困难郑成功没有想过逃避,而是勇往直前,哪怕独自面对清军也不肯放弃.对于日方的请求郑成功毫无通融,不肯让日本水师在厦门登陆.外公与当年的武士们也出了面,面对民族利益大和民族是全民自觉自愿参与的.汉民族已了一盘散沙,无论是满人还是蒙古人,还有西北地区的回民族等等,都欲入主中原,成为天下之主,日本民族自然不能例外.郑成功的血早已与抗清义士们密不可分了,国恨家仇燃烧在他的胸中,只要能够把满清赶出关外,郑成功可以联合各方面势力,也包括鲁王在内.鲁王派来的使臣总是哭穷,接济鲁王三千两银子没用上半个月又已告罄,气得延平王不再理睬.养兵十万日费千金,郑军本来就很艰难.郑成功虽然接受了永历皇帝的册封,也是听封不听调,与广西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明失其鹿,天下共逐,许多人都认为郑成功有自立之心,是个误解.他们不明白真正的武士是什么样子?对于武士而言,气节与荣誉比生命更加重要,权势与荣耀只是身外之物.
郑成功被清廷称之为海贼,被永历君臣称之为岛帅.郑成功与永历,定武都保持着联系,往来海疆的就是那位名满天下的朱衣道士傅青主.清廷也怀疑傅山私通海贼,就是查不出证据来.傅青主以行医为名,行走江湖,居无定所,大多数人都是只闻其人未谋其面.因为傅山名气大,清廷也不敢轻易动他.傅青主在涪州行医,患者应手而解,连明兵部尚书吕大器也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前来相请,为吕公子号号脉.若知傅青主能否治好吕公子的绝症?且容下回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