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强行雉发 成功南澳兴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回
满人强行雉发成功南澳兴兵
却说金元朝时期,入主中原的统治集团就多次颁布诏令;汉人必须换成胡服.这种诏令受到了汉民族的激烈反对.改朝换代可以,异族成为天下之主也可以,可是改变五千载华夏衣冠是办不到的.自从公天下成为家天下之后,黎民百姓事实上是处于奴才的地位,秦之后的二千年来更是如此.封建**政体的特点就是天下就是君主的,爱国的标准就是忠君,忠臣就是忠于君主的臣子.君主是主子,大臣们是奴才.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主奴的区别是很清楚的.朱元璋过去是个要饭的,坐了天下之后,天下就是朱家的,朱家的宗族子弟可以封王,当初封的七个异姓王一个个剪除掉了,因为王者就是君主的地位,天无二日,民无二主.高等奴才又是下面的主子,封建**社会必须是等级社会,将人分出不同的等级来,容易控制.天朝的奴才制存在了二三千年,处于下层的黎民百姓已经习惯了做奴才,见了官员吓得浑身直发抖.主子说了算,奴才只有服从的份,就分出了顺民与刁民.顺民就是遵守主子所立的规矩的好奴才,刁民就是那些敢于不听话的恶奴,对于恶奴主子们从未手软过.
游牧民族一直处于奴隶制,奴隶来自于战败的部落或是从中原掠去的汉人,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是世代相传的,有二代奴,三代奴,他们也成为主子信得过的身边人,也成为了主子的心腹,这一类奴隶们在主子面前自称为奴才.当进了关之后,归顺的汉人臣子也跟着满人学,自称为奴才,惹得龙颜大怒,连满人的奴才也不许这么称呼了,只许称臣,就是臣服之意,奴才是满人内部专用的称呼.汉人是被征服者,所以只能称臣,是没有资格成为奴才的.
满人将归顺的汉人是否雉发易服看做是否臣服的标准?从一开始就强调这一点.在大凌河之役胜利之后,清太宗皇太极就传令归降将士等必须剃发,汉八旗都是满人的发饰.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不肯剃发,被囚於三官庙。清廷是担心归降的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雉发易服之后已经分辨不出是满人还是汉人了.吴三桂被李自成所败,前往清营求援,雉了发之后满人方才答应出兵,吴军率先雉了发.清军进入通州,摄政王命通州军民雉发.进了北京之后,传令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徙.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因为强制推行雉发,三河等地引发暴乱,清廷不得已取消了雉发令.当破了南京之后,满人已占了优势,收降的百万明军都主动的雉了发,清廷江宁巡抚土国宝宣布:’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京城限令十日之内雉发,江南限令十五日,边远地区三个月内,过了期限临之以兵,杀无赦.并向三吴地区发出告示,限三日内军民人等一律剃发,改服满式衣帽才准归降。于是人情汹汹,议论纷腾,百姓异常愤怒,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难道剃了光头在家做和尚不成?
雉发令的强制推行所引起的反抗是全国性的,灾难性的,因为雉发令涉及每一家每一户,原本递上降表的地区也都重新进行反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奋起抗争的汉人,长江下游苏州,江阴等广大地区遍地烽火,被羞辱的汉人们誓死抗争,清廷的汉人大臣们也喊出了’留发存衣冠,天下即太平’的声音,遭到了无情的镇压.这是主子对奴才的命令,这个命令必须得到无条件的顺从.
在雉发令下达之后,最积极的是那些归顺了满人的降人们.他们本来有些感到屈辱,在华夏衣冠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来.如今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全都背祖离宗,以夷乱夏就没什么可耻的了.许多人宁可戴发而死,绝不苟且偷生.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屈服,只要能够活下去.因为雉发令死人无数,清廷横下一条心,非要将雉发令推行到底不可.
期限一过,清兵见了没雉发的就杀,明军是见了雉发的就杀,百姓夹在中间没有活路了.郑军也是如此,绝不收留雉发之人,雉了发就等于归顺了满人,就是郑军的敌人,在福建双方展开了激战.隆武下落不明,据传闻已经殉国,郑成功很是悲痛.隆武是有为之君,可惜生不逢时,受制于武人,折断了龙爪,郑成功的心里很是愧疚.不管隆武皇帝是死是活,郑成功都奉隆武为正朔,不肯接受来自于其他明藩王的册封.鲁王以海再三派出使臣以侯伯之封拉拢郑成功,郑成功都没有奉诏,乱世之时,君择臣,臣更要择君.郑成功瞧不起鲁王以海,要多糜烂有多糜烂,难道这就是汉人心目中的明天?名士李寄有《西施山戏占》诗,描绘了鲁监国的状况:
鲁国君臣燕雀娱,共言尝胆事全无。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吴。
鲁监国是浙东各路抗清武装拥立的监国,其实并无真正的权力,还不如隆武皇帝的威望.鲁监国倒是个好脾气,每当新人一到,他都如同接待国士一样,倾心相待,询问谋国之道,有一股礼贤下士的样子.可是一动真格的就没了动静,什么样的文武人才他也不会重用的,重用的就是他身边的人,最信任的就是爱妃之兄张国俊,就是大国舅.张国俊本来就是个小人,就知道捞银子卖官鬻爵,跟做生意差不多.有的人花十两银子就可买个空头县令,鲁监国封出的官爵多如牛毛,比弘光朝还要滥.出了名的无耻之徒谢三宾居然走大国舅的门路弄了个大学士,朝政**的没法提.鲁监国是做一天万岁享受一天,整天醉生梦死歌舞不断,数十万大军他哪个也调拨不动.鲁监国如此用人,下面的文武自然拿这个天子不太当回事.武人们都是自己说了算,逼着鲁监国封官封地,就是谁也不听他的,连赋税也全都截留下来自己用,鲁监国的花费主要靠的就是卖官凭印信,把全国的官位都卖得差不多了,也不知道哪辈子能真正管用?买官的人也不真正当回事,传闻清廷对归顺过去的明朝官员可以降职留用,可见这类官凭印信还是多少有些用处的.后来清廷也不上那个当了,拿那些官凭印信就当废纸一张,只留用有声望的前明文武,贼寇出身的贵贱不肯留用.
郑成功对于鲁监国很是瞧不起,鲁监国过去没少拆隆武皇帝的台,专门搞窝里斗.隆武派人押送十万饷银送往浙东,被鲁监国杀了使臣劫了银两.隆武再三呼吁两下联合作战,光复朱明,鲁监国就是不肯答应,背地里大挖墙角,册封郑芝龙,郑鸿逵,郑彩等等为一等公,弄得隆武对臣子们无法管束.隆武亲自登坛授钺,鼓励郑鸿逵与郑彩两路出师收复失地,结果都未能出关一步,以粮饷不足为借口,其实就是要挟隆武进行封赏.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虽被授予督师官衔,部下只有临时召募而来的市民、农夫,称之为义兵。那些领兵大将一到,就兼并了义兵,瓜分了浙东的郡县,自征粮税,以恢复之师的名义预征二年至三年的粮税,弄得富户变穷,穷户只有饿死一条路了.鲁监国的所作所为没有个君主的样子,内部也总是窝里斗.鲁监国在南少林也安设下了眼线,招兵买马,极力扩大影响.为了号令部下,郑成功宁愿接受来自于肇庆明永历的册封,可保持独立性,听封不听调.鲁监国总希望郑成功能够成为他的臣僚,送来过无数次的册封,郑成功总是加以谢绝.他与鲁监国的治下的明军联合作战可以,成为君臣则不可以,朱明王朝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
先前他听从了明大学士路振飞,曾樱的建议,颁布了隆武四年戊子大统历,采用文渊阁之印,以为号召.后来得知永历在肇庆即位,派使者陈士京前往朝见,永历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才称永历三年,奉永历为正朔.鲁监国离的近,郑成功却舍近求远.异姓封王已经算不得什么了,人们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他始终用的是朱成功这个名讳,是隆武皇帝赐的国姓.朱成功是后起之秀,帐下都是叔伯长辈,郑氏旧将有郑鸿逵在后面撑着,郑芝龙部下也需要这么个核心,朱成功就拉起了二三万人的队伍,有海船百艘。郑鸿逵有兵十万,配合朱成功屡次出击,大败清兵,迅速的竖立起了朱成功的威望。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朱成功在南澳烈屿设大明太祖高皇帝神位,与各路首领会约盟誓;驱逐鞑虏,抗清复明.广招天下豪杰,在南少林等处设下了眼线.郑军本属于明军的编制,郑芝龙与郑芝豹等主要首领一归顺了大清,局面就有些混乱.郑家军本同于私家武装,将士们只听郑芝龙与郑鸿逵的.如今群龙无首,就四分五裂,起初朱成功的举义并不那么顺利.郑彩有些瞧不起朱成功,认为他只是个绣花枕头,没什么真本事,总惦记着把郑芝龙的旧部兼并过来,自己做个东南王。朱成功一打胜仗,他就冲了过来,把地盘抢到自己手里。朱成功不愿意同室操戈,也不与其争执,往往以忍让完事。郑彩也不是白给的,屡败清军,收复了十几处城池,在东南一带很有威望,帐下兵马十五六万,接受了鲁监国的册封,爵封建国公。郑彩也是海寇出身,当初随同郑芝龙接受了朝廷招安,成为明朝领兵大将.明朝文官品位居武官之上,熊汝霖起兵,鲁王封其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引起了郑彩的嫉恨。熊汝霖所拉起的抗清武装号称熊军,很有战斗力,大多是船民,打了多次胜仗.郑彩将熊汝霖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他是想成为曹操的.

八侠的到来,鲁监国与郑彩等处都派人前来进行联络,八个人都拒绝了.抗清首领数不胜数,真正有威望的还就是延平王,主要在于延平王的仁.武士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在必要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延平王身上有这么一股劲,这是来自于古越人的坚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养性,延平王就是仁的化身.郑成功的灵魂之中即有华夏传统精神,又有日本武士的忍者精神,是仁的结晶,是仁的精髓.在陈永华的安排之下八侠来到了设于厦门中左所的招贤馆,这是延平王对江湖豪杰们的最高礼遇.听说吕元与吕四娘来到了厦门,吕留良也从浙江桐乡来到了中左所,天下虽大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斋了.见到了吕留良,吕四娘想起了被清军所害的父母与两位姐姐,又痛哭了一场.国仇家恨融合在一起,誓与满清不同戴天.众人在对天盟誓;绝不易华夏衣冠,宁可蹈东海而死.
延平王亲自来到了招贤馆,这是位二十三四岁的美男子,刚毅坚忍,双目如电.延平王对众人道;’寻访建文之后之事辛苦诸位了,眼下我方已接受了肇庆方面的册封,那边可放一放,不可别生枝节,乱了军心.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不但察哈尔小王子存有此意.冯效禹从大西北送来了消息,回回部族首领土王伦泰王也有此意,三四百万回回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鲁王那里又传来了崔芝等文武主张向日本借兵的消息,三万倭人一到中原更要大乱了.前门驱狼,后门迎虎,明日天下不知属于何人?我军正在筹备进军海澄,七月即刻出兵,诸位可自行选择是否参战?天下不患无人才,在于有才尽其用有利的条件.诸位皆怀忠义之心而来,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扬名于世,也让后人知道华夏尚存英雄豪杰.’
曹仁父年长,向延平王施礼答道;’朱明王朝**已极,文官爱钱,武将惜命,官宦上鲜有忠烈之人.两都沦丧,殉国之人无寥寥无几,殉君之人一个也没有,反不及下层军民百姓.我等闻听许多地方都是官员不战而降,黎民百姓多有殉国守节之士,可见世道人心,朱明王朝已是没有多少希望了.朱明宗室在西北有秦王,韩王,也不知能否成就大业?’
延平王摇摇头道;’韩王通过冯效禹也曾送来过册封,我处已经回绝了.靠人不如靠己,只要我处打出个局面来,逆江而上,进兵南京,就可先声夺人,恢复江南半壁江山.我处虽然接受了肇庆方面的册封,孙可望心怀叵测,听说正在逼迫永历皇帝禅位,他想要成为大秦皇帝.朱明宗室在我处也有不少位,都是闲养了起来,不可令其拔扈,否则又走了弘光,鲁王等处的老路.’
韩王系明太祖朱元璋十九子宪王松之后,世封平凉。流贼之乱时就流落于江湖,与各路豪杰多有往来,在西北一带宣称监国,年号定武.冯效禹与亢英西北之行一方面是策反吴三桂,一方面是联络定武方面人马,攻打榆林,与山西抗清武装连成一片.吴三桂首鼠两端,清廷又安排下了贝勒齐屯统领满蒙八旗进行监视,吴三桂有那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一旅满人铁骑就可于万军丛中摘下平西王吴三桂的头颅.吴三桂招收的都是些散兵游勇,不是西北大汉他是不肯收留的.冯效禹策反吴三桂并没有得手,吴军也出兵进剿山西抗清武装,冯效禹就投到了定武那里,派人与永历,鲁王,延平王等处进行联络.
姜瓖一死,散落于太行山与五台山之中的抗清武装大多接受了定武的册封,成为定武的臣僚.定武在郧西乱山之中驻陛房山,成为北方地区最有号召力的朱明宗室,与永历只叙长幼而不论君臣,在名义上拥兵五十余万之众.李自成死了之后,一只虎李过等部欲归顺于定武,定武没有答应.四五十万大顺军残部后来归了永历,郝摇旗留在了江北,曾奉过定武年号,后来才投奔了永历.崇祯皇帝是被大顺军所逼死的,定武总是不肯原谅.他只肯收纳前明的将士,对于流贼不予理睬,西北的抗清武装大多出身于流贼.太行山之牛光天,五台山之高鼎,郑州浙川之周良弼,朱见宇,刘见宇等残部先后奉定武为正朔,陕西地区的陈化凤,光化之,权胡之,张拱臣,均州之刘见玉,李得福等部.甘肃的韩标,万有,郭从信,傅永库,孙永太,王广新,张秀宇等部.川北的李维翰,司凤楼,雷可秋,亢从业,张凤,张维,郭自俊等部.荆襄地区的杨顺,王国才,陈献方,王襄,甄家璧等部都打着定武的年号.
孙可望排斥原大顺旧部忠贞营,设下埋伏将数十万忠贞英将士杀的杀,俘的俘,李锦,高必正等首领全被坑杀,兼并了忠贞营大部.逃到了夔东之后,在冯效禹的劝说之下,定武接纳了忠贞营残部,后来聚合了三四十万兵马.亢英记恨着郝摇旗,不肯与之合作,就独自回到了山西平阳.冯效禹在定武朝廷担任了监察御史,官身不由己了.既然成为定武的臣子,就忠心于定武.北方的明室就是定武,南方的就是永历.冯效禹是西北人氏,与抗清武装都有些来往,就辅佐定武在西北地区恢复朱明王朝.吴三桂并非不动心,他从来不出兵为难于定武,也是留了条后路,此事清廷也是清楚的.
延平王被清军压抑在沿海地区,活动范围并不是很大.福建的明军大多投降了清廷,成为清廷的镇守地方武装,对郑军采取了物资封锁,大军粮饷始终很紧张.延平王与众人畅谈了几日,众人闲的难受,都欲参战,延平王也就答应了下来.董王妃听说吕四娘年岁尚小,打发人来相请,让她进王府居住,吕四娘想要参加攻打海澄之战,没有答应.董王妃生了位王世子,取名郑经,刚满三岁.延平王的王府也非常简陋,与将士们的居住环境没有太大的差别.郑成功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抗清复国上面了,国恨家仇刻骨铭心,时常半夜起身舞剑,且哭且咏,他的母亲死的太悲惨了.
攻打海澄是一次大的军事行动,郑成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以二十八宿编练的军队,挑选了三千敢死队作为开路先锋,海澄一攻下来就直扑漳州,泉州,将三四十处郡县掌握在手里.郑成功自以为万事具备,有一点他是万万没有料到的,就是蟑螂捕蝉,黄雀在后,国人的窝里斗他是万万没有料到的.这是给他上的第一课,以后这类功课他经常遇到,是与日本所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的.若知郑成功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烦?且容下回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