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上谷王谋大位 冯效尧组织天地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回
五台上谷王谋大位冯效尧组织天地会
却说八侠与朝元罗汉保护着大悲过了平阳奔五台山而来,到了五台山只见庙宇荒凉,僧众稀少,了因的那些师兄弟全都不在庙里了.留在寺内的僧人对他们说道;‘前一阵子来了个什么谷王,说是了因的旧相识,带了两个大汉将武僧请下了山,就再没有回来过.据说是在山中拉起了抗清武装,场面还挺大,最近听说要登基做天德皇帝号令天下呢.‘众人一详细打听就明白了,那个谷王不是别人,就是丰沛六杰之一的朱一冯,他确实是朱明宗室之后,谷王之后,没想到跑这儿来了.那两位也不是旁人,一个是张天禄,一个是许大成,周湾等人很是高兴.歇息了一晚,第二天一路打听一路走来,就找到了谷王,果然不出所料.朱一冯见众人到来也挺高兴,就是对大悲有些冷淡,只是一揖而罢.
山中聚起了三四千人马,了因下山之后,五台山的首僧是铁柱僧,气功不亚于了因,脖子硬的连刀都砍不动.十八罗汉都是了因的师兄弟,现在铁柱僧出任国师,那十七位都是总兵,副总兵,兵权基本上控制在五台山僧人手里.天下大乱,和尚也是不好当,没人进香也无处化缘,朱一冯就说动了铁柱僧等武僧,先扯起了大旗招兵买马.五台山僧人也有不少跑来入伙的,在这儿起码能吃上几顿饱饭.出山打过几次仗,为的就是抢夺军粮,没有别的目的.和尚们也都留起了头发,喝酒吃肉,与世俗没什么两样了.
朱一冯对曹仁父,路民瞻,周湾说道;‘自从徐州一别,我三人无处可去,就走湖北进了陕西,后来就到了五台山.天下大乱,正是我弟兄出头之日.我等跟了因学了几个月拳脚,也算是师徒了.到五台山与众武僧一拍即合,扯起了这支队伍,兄弟只不过是担个虚名罢了,兵权都掌握在武僧们的手里.如今丰沛六杰在此聚会,甘凤池,白泰官也不是外人.你我弟兄大干一场,好歹弄个青史,留名也不枉此生了.‘
曹仁父道;‘有一件事难办,那就是建文之后大悲和尚.主公在世时,再三提及正本清源,大悲应即天德皇帝之位.我等不可逆天而行,徒惹江湖耻笑.‘
朱一冯道;‘曹兄差矣,大悲乃是外人,你我弟兄乃是手足,岂可分心?如今十八罗汉只剩下个朝元和尚,吕长庚已死,哪个认得这位少年大悲?只要除了此二人,传国玉玺与金册及传位诏书一到手,什么事不都由咱们弟兄说了算?下一步将兵权抓过来,命十八罗汉受命出征.胜则我等坐收渔人之利,败则剪除铁柱僧枝干.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不比屈居人下强上百倍?‘
曹仁父道;‘同室操戈,非君子所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高杰杀我主公不对,我六人为私恩火烧高杰,想想也太不对头.史可法等忠烈之士为了北征已是操碎了心,出师之日许定国杀了高杰,天下为之扼腕.在郑成功帐下多受教诲,感触颇深,哪个能说郑成功竖‘杀父报国‘大旗是不孝?忠义有大小公私之分.‘
路民瞻道;‘曹兄说的有理,我八人在山中对天盟誓;谁行不义众必杀之,言犹在耳.大悲虽说年少,却有一股子正气,百折不挠,无怨无悔,是个命世之主.朝元罗汉心胸坦荡,视我等如手足,不可行不义之举.甘凤池已拜朝元和尚为师,学习内家拳,难道说连甘凤池与白泰官也一起除掉,与整个江湖为敌了么?‘
周湾也反对朱一冯的建议,站起来说道;‘王征南正在组织天地会,山东豪杰大多出自于张长公门下,不可造次.我七人北上,为的就是寻访大悲,组建天地会.机缘巧合,在山中救了大悲君臣,岂可背信弃义,反手杀之?满人正欲令我抗清豪杰自相残害,鹬蚌相争,效明军故伎,百万大军分崩离析不战而降.十万满人控制了亿万汉人还不算,竟然不给汉人留有半点体面,下雉发令,改变五千载华夏衣冠.屈服则为满奴,不屈服就是个杀头,而且是汉人杀汉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只有汉人合力抗清,将满鞑子赶出中原,才是你我弟兄真正的出头之日.‘
朱一冯见话不投机,只好认错,不再提起,众兄弟只是喝酒谈些旧事.朱一冯与那五位不同,出身显贵,骨子里极端自私,心地也很险恶.他的儿子朱大虎,想要率兵先除掉大悲与朝元,把玉玺与金册抢到手,朱一冯没有答应.朱一冯另有打算,那就是说动五台山武僧这一头,让和尚与和尚自相残杀,自己可火中取栗.
朱一冯百万家财已被高杰搜刮一空,现在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只有个朱明宗室的名份,哪个人肯跟随于他?没有五台山这些武僧与还俗的和尚,朱一冯啥也不是,只能落草为寇。雉发令一下,天下大乱,外姓人冒充洪武之后的藩王不知道能有多少?朱一冯这个谷王说真不真,说假不假,场面扯大了,没准真弄个汉室中兴之主。朱一冯尽最大可能留下来这些旧日弟兄,也好壮壮门户,制衡一下武僧们。五台山僧人对外称他为谷王或是天德皇帝,回山可就没那么回事了.什么叫君臣?僧人们就是打着谷王的旗号烧杀抢掠。
吕家四姐妹都先后进了太行山,五台山,随军征战.吕四娘不愿意留在此处,就去找那三位姐姐.甘凤池跟朝元和尚学习内家拳,白泰官也常出山四处游荡,回来就是金银珠宝,美味佳肴.满酋们为此事杀了不少的厨子,后来厨子们只好多预备出来一份,等着飞贼来偷.白泰官来无影去无踪,偷些酒肉乃是小手脚.
朱一冯贼心不死,挑动铁柱僧等人道;‘朝元和尚吹嘘内家拳三十六路,打遍天下无敌手,五台山武僧算个啥?当年王征南徒弟黄百家,只学了六路内家拳,打遍江北无对手,可见江北无人了.‘铁柱僧大怒,厉声喝道;‘我怕谁来?等洒家教训教训那个南蛮子,别目中无人。‘说罢扯开脚步就去找朝元和尚比个高下.见铁柱僧气哼哼而来,朝元和尚不知道怎么回事?铁柱僧上前就打,嘴里胡乱骂道;‘好你个南蛮子,吃人饭不拉人屎的货。竟敢鄙视我五台山武僧,今天让你知道知道厉害.‘
事情来的突然,朝元和尚只好出手应战.铁柱僧与了因同样,练的天魔功,浑身上下如同皮革,刀砍不透,枪扎不透,力大如牛,武功却是平常.朝元和尚世代相传,都是大内高手,武功远胜于铁柱僧.朝元不想与武僧们结怨,所以点到为止,并没有拿出真本事来.朝元和尚一面抵挡一面喝问道;‘我等自打进山何曾惹过尔等,竟然大打出手?我君臣二人身负重伤,不过借此处暂歇息几日,连一口水也喝不着你们的.井水不犯河水,为何无缘无故就打上门来?’
铁柱僧答道;‘洒家打的不是你,打的是内家拳,让尔等明白我外家拳的厉害。洒家只学了五六路,却不服你,你自己送上门来,不打你打谁?’见铁柱僧浑不讲理,朝元也是心中大怒.便拿出真本事,铁柱僧只有挨打的份,却捞不到半点便宜,气得哇哇乱叫。铁柱僧皮厚,打几下也不太在意,就是无法接近朝元之身.朝元步步连环,快中有慢,打得铁柱僧眼花缭乱。
朱一冯见铁柱僧已是上套,连忙告诉其他武僧;‘朝元那个野和尚目中无人,你师兄已被他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你们快些帮帮他去?‘武僧们一顿呼啸,连同了因一起奔朝元和尚住处奔了过去.十八罗汉见铁柱僧只是挨打,呼啸着一拥而上,拳脚相加,朝元不得不拿出真本事来了.山中争斗比的是拳脚,都没用兵器。朝元左击右挡,步法灵活,弓步如桩,眼观四路,不到半个时辰,十六罗汉都被打翻在地。朝元轻易不出手,出手就有.只有了因与铁柱僧不怕重拳出击,两番重拳晃了晃,一点事都没有。朝元和尚见二人逼的太紧,眼中冒火,运足了内气,左手内敛,右拳紫黑.铁柱僧一看大事不妙,连忙拉着了因跳出了圈外,拱手施礼道;‘朝元师傅,我服了.‘
这是内家拳的绝活,铁柱僧听说过,但没见到过,所以连忙避开,怕中毒手.朝元运足了全身之气,这一掌没打出去,急得四处乱转.内气不着力可以致人死命,何况朝元身负数处刀伤,靠内功是无法解开,弄不好就得走火入魔,乱了天庭。看五十步开外有一块大青石不下千斤.朝元走到青石跟前,五指分开,向青石猛击一掌,内气散开,朝元转身而去.十八罗汉来到青石旁边仔细一瞧,都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千斤青石已被击裂成两半,可见朝元和尚并非寻常练武之人,武僧们确实不是他的对手.
甘凤池与白泰官再三解释;朝元和尚从不乱说,必是小人从中挑拨离间.十八罗汉也知道了厉害,只好散去,看起来内家拳是有些功夫.冯大虎已经准备好了人马,朝元和尚一被武僧们所败,就来取大悲的脑袋.见十八罗汉垂头丧气的回来了,就没敢下手,朱一冯只好另想办法.

吕四娘到了大姐处,姐俩哭了一通,冯效尧劝说了一番.对吕一娘说道;‘满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争斗也是你死我活的,可以从内部下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吕一娘听丈夫讲过;努尔哈赤临终前,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他警告八贝勒;
‘继我而为国主者,毋令恃强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主,恐恃力自恣,获罪于天也。若集会而见尔等八王任置之国主时,不得一二人集会,要众人会齐后入见,共议国政,处理国事。’
努尔哈赤死时,有四大贝勒,都是他的子侄。论年龄代善最长,其次是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年龄最小的皇太极统领着满洲八旗中的两旗,实力最强。三大贝勒相持不下,就推举皇太极登基,四人共同议政,都有座位.皇太极改变了将汉人作为奴隶的法律,重用汉人辅政,屠杀汉人杀穷鬼陋习也被制止了,此举换来了汉人的忠心.在汉人的主谋下,战利品八家平分的制度改成三分归皇家,再行八家平分,加强了皇权。阿敏总是心中不服,想要拉出去割据称雄。皇太极再三让步,才使得四五万满人大军没有分裂,阿敏的嚣张气焰可想而知。
崇祯初年,清兵围了京城,讨要袁崇焕答应下来的三百万两银子,顺势打下了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皇太极对四城军民采取安抚政策,令清兵严守军纪,孟乔芳、杨文魁、杨声远等十五六位汉人官员都归顺了大清.皇太极是想谋夺天下的,阿敏则不然,想的是如何拆皇太极的台。皇太极让他东他却偏向西,命其安抚降人之心,阿敏却反其道而行之.进城之后就把降官们的妻女都给**了,霸占了各家的府第。
阿敏向来不服皇太极,打朝鲜时就不服从命令,烧杀淫暴无恶不做,致使朝鲜降而复叛.丢了滦州之后,弃了其余的三城,将已降的迁安,永平官吏军民屠杀殆尽,气得皇太极为之大怒。阿敏回到了沈阳,皇太极拒绝对这场屠杀承担任何责任,宣布阿敏为国贼,将其逮捕。诸贝勒大臣讯问阿敏后,议请诛之。皇太极命从宽处罚,将其长期幽禁起来,阿敏的镶蓝旗也落入了皇太极的亲信堂弟济尔哈朗手中。
皇太极死后,皇叔们都想争夺皇位,就把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排斥,而立了个幼主,由多尔衮弟兄掌握了朝政大权.山西一反,多尔衮与亲王们都来到山西前线,京城只有多尔衮同母弟多铎镇守,冯效尧认为可以趁虚袭取京城,关键在于策反刘泽清.刘泽清带着十万大军不战而降,事先讲好是原职原爵进行封赏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已经封王,那些个酸秀才们都做上了巡抚,总督,刘泽清认为自己至少可封侯封伯.明军降者如潮,满人自然不会信守约定了.此一时彼一时,便宜没好货,刘泽清的官爵未升反降,刘泽清也是压了一肚子的火.
满人信不过刘泽清,当年满人出银十万,刘泽清就出卖了山东七十余城,陷三位藩王。如今爵封侯伯,还是卖国,这样的人怎么能靠得住?刘泽清是条狼,刘良佐是条狗,李成栋是只虎.用人如用器.摄政王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刘泽清宣到了北京养了起来,兵权自然被剥夺了.
冯氏三兄弟都是读书人,在山里也没有什么号召力,肯跟随他们的人并不多.他们熟知天下大势,对于满人的动态也大体上掌握。刘泽清之侄与冯家有些交情,名字叫做刘之干。刘之干一直在曹县为刘家管理田产,是个大管家,他与刘泽清过继的儿子刘继先是一奶同胞。
满人的雉发令引起了天下的骚乱,老儒们宁可提前躺进棺材里,就是不肯雉发易服,没脸到地下见祖宗。刘之干也是如此,秘密加入了抗清势力,说动刘继先也与前明遗臣保持往来,反清复明.刘泽清对此事不是完全不知道,也是脚踏两只船。不但刘泽清如此,钱谦益等降臣无不如此,预留退路。关键是看哪方面占上风,这些人都是跟着胜利者走,没有是非曲直,忠奸善恶。
效尧对大悲一伙及丰沛六杰,五台山十八罗汉产生了兴趣,决定响应郑成功的号召,组建天地会,把分散的抗清力量联合起来。经过反复考虑,冯效尧做出了一个决定;先行东上,说服抗清武装各部放下纷争,然后在天津,河南,山东等处组织力量.说动刘泽清反清复明,京内外一齐动手,将满人的老窝给端了。
吕一娘愿意随丈夫一同赶往五台山等处,与众豪杰联手抗清.效舜,效禹也想同行,被效尧劝住,他们弟兄另有重任;效禹前往陕西,甘肃,宁夏等处活动,以天地会为号召,抗清各部不再互争名份,共同对敌。冯家也是世族,在陕甘宁三边有许多亲朋故旧,文武官员都是稀里糊涂归顺的满人,至今并未雉发易服。甘肃,宁夏地区是回民聚居地,将士们多数是土著回民。这些首领既是地方官员又是土司,历朝历代都是听封不听调的,与朝廷保持一定的距离,相对的独立,他们对雉发令比汉人还要反感。
效舜是往南行,从山东到浙江石门建立起天地会,也就是三点会。只要伸出三指就是自己人,反清复明是唯一的宗旨。南少林内有不少忠义之士,陈氏兄弟也是一门忠烈。陈永华是吕留良的亲姐夫,在江湖上颇有声望。他手下的陈辉,张近,洪旭等豪杰都是天下闻名。张长公的弟子遍布山东,浙江,无不奋起抗争,拉起了上百支队伍。
冯效尧,吕一娘,吕四娘轻装上路,从太行山中走山路,奔五台山而来.三人一路走一路联络各地抗清武装加入天地会,不问天德皇帝还是朱明藩王是真还是假?都以朱洪武为准,洪字三点就是暗号。天地会又称三点会,三合会等,胸前三个红扣,见人手伸三指,连抓碗都用三个手指,这就是‘逢三不出手’,用此手式的都是自己人。这样一来,抗清武装内部就少了许多的纷争,天地会影响越来越大。吕二娘,吕三娘与两位姐妹先后都见了面,大哭一场,决心以鲜血与生命与满人抗争到底。
来到了谷王驻军之处,各帮各派对冯效尧等都很欢迎。冯效尧做了许多的工作,化解了内部纷争。朱一冯也答应一致对外,内部的争斗就放了下来。冯效尧原先雉过发,在山中又留起了三四寸,想要行走于清军统治区,不雉发易服还真就不行。无数不愿意雉发的汉人索性剃光了头换上僧服,也不愿意脑后拖一根猪尾巴。这么一来,各寺庙凭空多出了许多的武僧,喝酒吃肉,论文习武,南北十几处少林寺都有不少这样的假和尚。清廷早就觉察出来了,就是腾不出手来收拾他们。这些寺庙往往就是抗清力量的集聚地,所以清廷对于僧人格外注意,游僧不准进入京城。
白泰官在山中烦闷,自告奋勇随冯效尧夫妻及吕四娘奔走四方,组织天地会。天津地区抗清志士也聚集到了一起,等候统一命令袭取北京。假太子一案,十万汉人作乱,摄政王将京城居住的汉人都赶了出去,留下来的都是奴仆与官员们的家眷等。天津就成了汉人最多,离北京最近的城镇,京畿一带大部分成为旗庄了。冯效尧通过刘之干与刘继先私下见了面,以天德皇帝的名义,答应事成之后,封刘泽清为侯爵,以加盖了玉玺的圣旨为保证。刘泽清本来就是个见利忘义之人,满清把他挂了起来,早就有满肚子的怨气。见山西,陕西大乱,天津,山东也都乱了起来,也就活了心,他可不想给满人做什么忠臣。
举义的计划制订得很是周密,以十月一日为准,京城内外一齐发动.吴良辅带着混进紫禁城里的太监们打开宫门,杀散守卫,大悲进入皇宫即天德皇帝之位,号令天下。冯效尧派白泰官,将大悲与朝元秘密请到了山东曹县隐蔽起来,朱一冯大失所望,眼瞅着煮熟的鸭子飞了。大悲这个人无所谓,他身上的物件才是主要的,朱一冯缺的就是那个物件。朱一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主动要求随大悲南下,共创大业。众人再三劝说,不可散了五台山这一支队伍.有八侠与冯效尧夫妇在,定可成功.他们七人都是受命于郑成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还是七侠随行,加上朝元力量就不算小了。
这一行人绕过大路,沿着燕山山脉向南而去,过了平谷就松了许多。一路上饥餐渴饮,昼眠夜行,居然平安抵达曹县.冯效尧与众豪杰都很兴奋,这是个好兆头.万事俱备,只等着十月一日大举发动。谁也没有想到一股小武装竟然扰乱了大局,险些前功尽弃。若知是何变故?且容下回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