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三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鲜半岛最早的居民是韩族和秽族,他们的先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居住在那里。韩族居住在朝鲜半岛南部,秽族居住在朝鲜半岛北部。韩、秽两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朝鲜半岛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主人。
公元前11世纪,商朝贵族箕子率五千殷遗民,东走建朝鲜,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箕子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服,悉随中国。
公元前2世纪,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燕、齐、赵、楚灾民避地朝鲜者数万口。汉初,燕人卫满东走出塞,建立了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于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乐浪等郡。
在朝鲜半岛南部,箕氏的后代箕准南成为马韩之王;为逃避秦的徭役而逃亡到朝鲜半岛东南部的秦人和当地土著韩族结合,形成了辰韩;弁韩则是楚国被秦国所灭后,楚国移民和韩族居民所建。三韩共有20万户,约近百万人。其中,马韩规模最大,有54国,10余万户。
对于三韩,陆军将领也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和平解决三韩问题,和他们建立盟友关系;另一种是发兵三韩,予以剿灭。
三韩位处半岛南端,未历战火,民风淳朴,物产丰富。虽然三韩缺少马匹,但士卒数人共持长矛,擅于步战。如果发兵三韩,应该可以加以征服,但战火过后,三韩的物资供应能力恐怕会毁于战火,无法利用这个最远离黄巾战乱的后勤基地了。况且,三韩居民不同于高句丽等异族,并无侵略劣迹,对其攻伐实属师出无名。再者,即使战而胜之,损失必重。
经过商议,大家认为还是派人出使三韩,大力开展贸易为上策。至于使者人选,刘虞素来有威信,出使三韩当属首选,但他要随高顺北伐,尽量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郭嘉当然也是好手,但此去危机四伏,郭嘉又没有刘虞的人缘,王琦担心他的安危,不放心他去。想来想去,王琦把目光放在了刘备身上。
以刘备的枭雄本色,在司令部无所事事,早就忍受得万分辛苦了。他多次提出要求,想担当重任,但都被王琦拒绝。这次,任务既困难,又危险,王琦恰好手中没有合适人选,就决定把刘备派出去。
派刘备出使三韩,目的有三。一是如果刘备心怀异心,难免露出马脚,就可借机除去。二是刘备确有才能,此去如果认真出力,当可成功;三是万一刘备出了意外,也算是为王琦解决一个隐患。
刘备其实也明白王琦的意思,但如果不接受这个任务,以后还怎么混下去?再说,刘备也自信能完成任务,根本没把三韩之行放在眼力。当然,刘备也想通过这项任务,考验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
于是,陆军少将高参刘备带着和平使命,出使三韩。随行人员包括后勤部携带大量奢侈品的商团和后勤部的武装卫队。
这次出使三韩,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在三方之间周旋,让三方都觉得最受重视的是自己,从而都愿意和王琦开展贸易。
刘备到了半岛南部,逐个走访三韩,开展穿梭外交。
总的来说,刘备的外交成果是显著的,三韩国王都愿意签署协议,承诺不侵犯中原,更愿意拿半岛上的产品进行贸易。
但是,刘备和三韩进行贸易时,都是以他自己的身份进行的,不提王琦,不提陆军,俨然自己就是三州州牧,是陆军的主人似的。三韩国王不知道中原的底细,见刘备气度不凡,举止得体,都乐于和他交往,全然不知道其中另有内情。因此,刘备马不停蹄地在半岛奔波,虽然客观上完成了王琦交给他的任务,更给他本人在三韩树立了超卓的形象,这也是王琦始料不及的。
随着陆军商团和三韩商人的频繁往来,三韩的大量土特产品源源输入幽州、冀州。其中,最珍贵的当数半岛上特产的山参、鹿茸,既可以入药,又可以当作补品养生,成为高层人士和富人的新宠。
三韩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加上水土适合,所产大米甲于天下,商团更是大量购进,一部分提供给高级军官食用,一部分在各地娱乐城消费,还有一部分分装成各种容量的小包装,高价出售。冀州、青州的面粉运到三韩后,也因为当地缺乏面粉,能卖上个好价钱。
中原比较先进的农具也不断输入三韩,对提高三韩的生产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无形中扩大了对陆军的后勤供给能力。
冀窑的瓷器中,即使是三流产品,在三韩已经可以称为精品了,更成为王公贵族争相追逐的高档货色。
在冀州,后勤部的大批酒厂陆续投产,各种档次、品牌的蒸馏酒已经降格为大众消耗品,除了曲梁酒厂的五粮玉液继续走高档路线,仍然供不应求以外,大多数都走上了平民的餐桌。不过,和五粮玉液初现冀州时一样,蒸馏酒进入三韩伊始,在三韩还是奢侈品。
三韩的稳定,对幽州的稳固至关重要。

位于半岛北部的乐浪郡和带方郡位于边境地带,虽然三韩从未入寇,但始终处于半戒备状态,大家严重缺乏交流。随着贸易的展开,两郡由边境防区变成了贸易通道,立刻繁华起来,成为双方客商云集之地。
在乐浪郡和带方郡东部,还生活着大批秽族居民,也称为秽貊。
虽然同为半岛居民,但秽貊和三韩不同。三韩和汉朝的关系,可以说是汉朝的属国,也可以说是独立的三个国家。自汉武帝设立乐浪等郡以后,秽貊虽然始终没有彻底融入汉朝的统治,但毕竟已经成为汉朝属民。
秽貊居于半岛东北地带,远离中心地带,生产力非常落后,基本上还处在靠天吃饭的程度。汉人对秽貊比较歧视,不愿意接近他们,秽貊也敌视汉人,因此,双方很少往来,两族杂居的地区,往往有些涉及民族矛盾的冲突发生,但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暴动。
刘备得意洋洋地回到邺城,找王琦邀功。王琦很爽快地颁给刘备一枚铁十字勋章,至于刘备要求的中将军衔,则没有答应,而是开出个条件,让刘备去秽貊地区搞统战,消除秽貊和汉人之间的隔阂,才能给他晋级。
刘备想不去,但三韩之行的功劳就沉积下去了,不如趁热打铁,先增加一颗将星再说。于是,刘备再次出使半岛。
其实,秽貊和汉人之间并没有利益冲突,和汉人之间的嫌隙主要来源于汉人对“东夷”的歧视。这次,刘备没有把握住事情的本质,依然试图遵循互利的原则,和秽貊搞贸易,再加上秽貊和三韩不同,没有形成国家体制,还是各部落散居分治,没有有权威的统治者,刘备当然碰了大钉子,无功而返。
面对着灰溜溜的刘备,王琦先是批评了他一顿,挫折他的锐气。
当刘备丧失希望时,王琦又把局面拐了回来,面授方略,让刘备再次出使秽貊。刘备听了王琦的策略,想不服也不行,毕竟这些方针、政策是来自两千年后的经验之谈。
刘备带着从颜良那里借的一个步兵师,加上商团、卫队和军令部官员,携带大批耕牛、农具、种子,再次出发。
回到秽貊聚居的区域后,刘备先想办法展示武力,威慑秽貊。然后,以幽州官府的名义,发布文告,把秽貊改造为屯民。
秽貊酋长按照统辖子民的数量,被授予各级官职,给予公民身份,让他们出面,带领秽貊人迈出走向农耕时代的第一步。
秽貊目睹了官兵整齐的军容,虽然官兵和蔼可亲,没有丝毫动武的意思,但军人身上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震慑力量,让秽貊知道这些军人绝对无法抗拒。
刘备带着大棒,但没有挥舞,另一只手上的胡萝卜却大肆散发。
和以前的汉人官员不同,刘备和他的部下对秽貊丝毫不歧视,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随行商团进行的贸易都很公平。
最主要的是,官府答应免费提供耕牛、农具、种子,只要出力耕田,就可以吃饱肚子,还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粮食。对于愿意开垦荒地的人,官府还会额外给予优厚的报酬。
半岛多山,官府还鼓励秽貊植树造林,为陆军提供大量的木材储备。参与植树的秽貊无法直接从山上获得生活必需的粮食,粮食和其它工具、生活必需品都只能由官府无偿提供。事实上,他们有别于屯民,更接近于陆军的雇工。
只要消除了民族之间的敌视,在冀州获得成功的屯田制,在秽貊继续获得了成功,秽貊归顺到幽州乐浪郡和带方郡的治下,开垦荒地,种田植树,开展贸易,逐渐趋于民族融合。
随行的军令部官员在两郡招收新兵,其中也包括了秽貊人。王琦特别叮嘱,对秽貊新兵要格外重视,这是在政治上笼络秽貊的重中之重。
年轻的秽貊人本来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憧憬,渴望离开家乡,出去见见世面,或许还由机会衣锦还乡。现在,机会来了,参加陆军有钱挣,还立刻得到公民地位,在这方面居然可以和酋长平起平坐,都纷纷相应。
刘备回到邺城时,招了25000名新兵,其中,秽貊人居然有21000人。
作者按: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仅一水之隔,两国各族之间经常互相交往。历史上,我国东北民族的源流就和朝鲜民族的源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外史学家对箕子王朝鲜之说,颇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朝鲜多数学者否认箕子东来说,少数人则认为是历史事实。韩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是存在的,有人则否认箕子王朝鲜的真实性。我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王朝鲜说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也有人认为此说能够成立。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综合了古代史籍中关于箕子的记载,在《史记-朝鲜列传》中,明确地记载了当时朝鲜侯姓箕,应该是可信的。
总之,中朝各族既有同源,又有区别。中国各族,特别是东北诸民族,和朝鲜民族血肉相连。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