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赣中风云(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直到韦俊率部攻克了鹰潭以后,韦俊全军已从浙江转进(此转进非国民党和倭狗所谓的转进)到江西境内的消息才传到九江前线。韦俊率部短短数天时间就连克婺源和鹰潭等数处府县,沿途湘军绿营竟然毫无准备,被打的措手不及,曾国藩和手下一干将领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大惊失色,没想到韦俊竟然能神不知贵不觉的潜入江西,自己的后院竟然失火了。这不由的让曾国藩对景德镇守将李元度心升不满,李次青简直是太无人了,韦逆好几万人马从他眼皮地下过他竟然都没发现,简直是不配带兵呀。
顾不得多做责难,曾国藩当即就修书数封:一封寄给有失察之罪的李元度,在信中对于他的疏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时希望他能吸取教训,并迅速带领所部南下,与赣中诸将配合,争取能够稳定赣中局势,戴罪立功;一封寄给此时已前进至皖境的张运兰、萧启江等部,命令他们也迅速撤回江西境内,准备与韦俊所部作战;一封寄给曾国藩自己的两个弟弟,此时正于南昌防守的曾国荃和正于抚州防守的曾国华,让他们各自小心戒备,不要轻易出战,待到数路大军会合后再大军齐出,以破韦俊;一封寄给此时正于湖南训练新军的部将刘长佑,命令他也迅速带兵进入江西,固守西进要地,防止韦俊所部攻进湘军的桑梓之地湖南。
在做好了这几项准备后曾国藩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有这些人马应该已经够用了吧。九弟(曾国荃)有七千人马,国华有五千人马,李次青所部也倘有四千人马,张运兰和萧启江两部加起来也有五千人马,再加上刚从湖南出来的刘长佑部五千新军,光在江西境内我湘军就聚集了两万六千以上的精锐之师,几乎就相当于我湘军陆师的半数了,此外还不算江西本地的上万绿营,就算打不赢起码能守住了吧。还是要先加紧攻下安庆要紧,到时候就能集结全军之力去消除韦俊这个大患了。
想到这里,曾国藩又连下两道命令叫给自己的两员爱将,霆字营统领鲍超和水师统领彭玉麟,命令他们继续加强进攻,争取早日攻下安庆。
各地湘军的调动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韦俊的手中,很明显,他们都是对着我来的,但是那又怎么样,虽然你们人多,但是却分散成了数路呀,我还是“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老战术,你们的到来总有个时间差吧,只要我能抓住机会,就能把你们各个击破。
想到这里,韦俊不由又小小的沾沾自喜了一下,还是我有先见之明呀,重视情报工作。我都来江西十来天了,你们才收到消息,可是你们刚一调动,我便知道了。咱占据了消息这个制高点,还怕打不赢你?
从韦俊攻下鹰潭到湘军数路大军的消息传到韦俊手中,这期间有三天的时间,韦俊一直就带着民族自强军在鹰潭一带休整。不是他不想继续连续作战,毕竟休整就是多给敌人准备时间呀,可是没办法,自从进入了江西攻克了婺源之后自强军就一直没休息,连续好几天的强行军趁着最后一口气攻下了鹰潭,战士们的体力早已消耗殆尽了,再不休息不用敌人打,自强军自己就垮了。所以,万般无奈之下韦俊只有命令全军在鹰潭修整几天,补充体力。
还好,在城中收降了张氏父子,他们为了给韦俊留下个好形象,好让以后的日子好过点,再投靠了韦俊之后就一直鞍前马后的劳碌,烹羊宰牛的犒劳三军,天天好酒好菜的伺候着,不但让自强军上下对他们父子的好感倍增,也使得自强军战士们消耗的体力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见着战士们都恢复的差不多了,韦俊便下令三军拔营,以黄元济的二师为前锋,韩奇峰的骑兵旅四散戒备,防守外围,韦俊亲自领着大军全军向抚州进发,准备在湘军数路大军会合之前先期击败曾国华,占领抚州,再以抚州坚城为依托,消耗湘军兵力,然后再一鼓作气,尽歼敌军。
鹰潭距离抚州大约有一百五十里的距离,在经过两天一夜的跋涉后,自强军的大旗终于飘扬在了抚州城下。城中的守军湘军加上驻防绿营也不过只有八千人马,作为聪明人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也不可能傻到杀出来和韦俊的数万大军硬拼的地步,只是小心的安排防守不提。而自强军当夜也没有挑战,而是在安排好防务之后全军就在城外的空地上扎营休息,准备恢复一下因长途奔波而消耗的体力。
第二天大大早,黄元济就带着他的二师在抚州城外挑战了。可是任他百般辱骂,城中的曾国华就像个聋子似的来个不闻不问,一兵不发。
其实,这也并非是曾国华涵养好,能忍住,他虽然也知道这是敌人的诱敌之策,但是架不住他性格暴躁,听见城外的敌军越骂越过分,他好几次都按捺不住想要领兵出城来教训城外正在叫骂的敌军一番,可是都被抚州的知府给劝住了。
这个抚州知府说出来倒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此人名叫沈葆桢,字幼丹,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此人少有才名,16岁就考中秀才,20岁就考中举人,27岁便中了进士及第,排进士榜第36名,而与他同科进士的还有一个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他排在34名。不过虽然后来李鸿章无论是声望还是官职都比沈葆桢大的多,但他在此时还是远远不如沈葆桢的。因为沈葆桢还是清代一代名臣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岳父大人的声望,他在官场上一直是顺风顺水。中进士被安排到了翰林院,任庶吉士(从七品)仅仅几年,便又在几年后的京官考核中,以“一等”的身份擢升都察院,36岁就补江南道监察御史,一年后调贵州道监察御史。

太平军起义后,沈葆桢又被清廷委以重任,职位节节攀升。1856年,朝廷擢升沈葆桢为杭州知府,不久又自请调匪患严重的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知府,1857年,升任江西广饶九南道兼抚州知府,率领江西绿营配合湘军在江西数次和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所部大战,互有胜负,也是满清政府十分信任的少数几个汉臣之一,声望直逼湘军统帅曾国藩。而此时的李鸿章,由于没有沈葆桢这样显赫的家世,此时还仅仅是曾国藩幕府中的一个幕僚,名声不显。
所以,既然是和大哥曾国藩齐名的沈葆桢的劝阻,曾国华还是要听的,即使心中再是不奈,也只好忍住。
从清晨到正午,黄元济一直在抚州城下叫骂了几个小时,城头上都是毫无动静。无奈之下,他只好向韦俊请罪。韦俊知道这也并非是他的错,便温言抚慰了几句,然后又开始想,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诱使湘军出城,最后还是康禄在韦俊耳旁耳语了几句,韦俊听了点点头,便叫过黄元济叫他依计行事。
过了一会,黄元济又出现在了抚州城下,他让人拿了两套女人衣服,命令手下作了一辆简易投石车抛到了抚州城头,并在里面附了一封信。在信中,极力赞扬了林则徐的忠义、刚胆和他在对抗外敌时的高尚气节,又指责林则徐站错了队,卖错了命,是满人的功狗,汉人中的汉奸。同时还将湘军统帅曾国藩说的百般不堪,凶恶至极。
果然,没多久抚州城门就打开了,留下沈宝桢带着三千绿营守城,曾国华亲自率领了五千湘勇杀出城来,原来,康禄从手下送来的情报中了解到,沈宝桢生平最佩服的就是他的舅舅兼岳父林则徐,而曾国华则视曾国藩如父,可以说这两人便是他们心中的逆鳞。于是,康禄便向韦俊献上了计谋,一试果然就给成功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韦俊和其他自强军将领们想像的那样发展。在城外的这场万人拼杀的野战中,自强军并没有占到上风,反而被出城的湘军打的节节败退。
原来,自韦俊在九江和湖北一带数次大败湘军部队后,曾国藩便和手下的一干幕僚研究失败原因。后来,便在彭玉麟的建议下开始加大湘军中火器比例。由于曾氏几兄弟胸中也藏着建立曾家军的私心,所以曾国藩花大价钱到处购置的火器都首先用来加强了他几个弟弟的部队,以增进他手下直系力量的实力。而其他的部队,则大多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所以,由于敌人的实力一直都很一般,而且当时国内自产的火器大多是些老式的鸟枪、抬枪,还属于火绳枪的范畴,射程近、射速慢、威力小,因此,韦俊心中来自现代的见多了现代大威力火器的思想对这些最初期的火器简直是不顾一屑。而此时从外购置西方火器的途径还不成熟,所以韦俊也就没太重视在自己的部队中发展火器。
而现在,就是这些韦俊看不上的鸟枪、抬枪给韦俊好好上了一课。虽然鸟枪和抬枪是有着韦俊想的那些诸如射程近、射速慢、威力小的弱点,但是,在湘勇的特殊阵列下这些就不成问题了。他们以一哨的兵力为一个集群,一个哨下辖八个小队,一队冷兵器后面跟着一队火器队,冷兵器队保护和掩护着火器队。所以,在两军的肉搏战还没正式开始时,自强军的战士们就先承受了四轮湘勇火器的打击了。
虽然自强军的士兵们也是结成战阵,前面有盾牌防护,但是也依然有不少人被湘勇的火器击中,一个个的倒了下来。不过,自强军的战士们并没有被凶恶的湘勇们所吓倒,他们试图迅速的与敌接近,好用自己优秀的近身搏斗能力挽回不利的战局。
但是,事情也并没有向他们预想的方面发展。虽然近身的搏斗他们确实是给湘勇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是他们自己所遭受的损失更大。因为,在近处,湘勇火器的威力也发挥的更出色、打的也更准,随着大量的盾牌手和长筅手被打倒,自强军战阵的优势也逐渐的消失了。
短短半个小时的激战,倒下的自强军战士就有不下一千于人了,而对面的湘勇,损失不过数百人,远少于自强军。
韦俊的心在滴血,这些都是百战余生、久经沙场的精锐呀,就这么就损失了。
此时的韦俊内心又十分懊悔,后悔呀。本来前日在浙江一战他曾缴获了浙江清军所遗弃的五百杆新式洋枪,这批枪支虽然还达不到韦俊心中的要求,但韦俊也知道,它们在此时的中国,就算最好的步枪了。
这是一批滑膛式的火门枪,虽然还比不上洋人自用的火门式来复枪,但是由于它已经能在瞬间击发,而且也是采用的从后添装弹药,并且使用的是锥形弹药,所以无论是在射速还是威力上都是国内的老式火枪所不及的。
但是由于缴获的子弹不多,而且由于一直在转战中,所以仿制弹药也没成功,韦俊也就没用他们单独组建一支部队,而且被用来当训练枪支用了,子弹早就打光了,因此,当韦俊想到要用他们时,已经不可能了。
因此,由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缓解现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所以韦俊只得无奈的命令韩奇峰迅速带领着他的骑兵前去将黄元济的第二师接应下来,边打边退。
本来曾国华还是想趁胜追击的,但是却在此时从城头上传出了鸣金收兵的声音。终于使得已经渐渐头脑发热的曾国华冷静了下来,想着敌人还有好几万人呢,便也收拢了部队缓缓的退了回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