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钦
听了于丹解读的《论语》,近又似懂非懂的重新读了一下《论语》,对于君子与小人有颇多的感慨。
《论语》中的许多地方,君子与小人总是同时出现,相对而述的。请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等等,还有许多。我想古人多读《论语》,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向圣人靠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君子。孔子是以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现状论述君子与小人的,其实至今读来仍是那么的贴切而现实。
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区分君子与小人还有没有意义?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亲君子,远小人,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真理。
我们常常能听到人们说这个是小人,那个是小人,事实上现实生活当中小人也是不少;今天象君子,明天有可能就蜕变为小人了;那些装着象君子的小人,俨然比君子还君子。但若一旦蜕变,露出小人的本来面目,其丑态比小人还小人,看看那些身居高位的**分子,全力表现的是一个正人君子的样子,给人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似乎世界没有了他们就不会运转了。只是这种小人更难提防,不易识别,容易上当。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也是君子的一种处世态度。
在现实生活当中,君子怕小人,而小人是谁也不怕,《水浒传》中的杨志就是被小人折磨的无法,一怒之下杀了那个小人,结果还是自己倒霉,吃官司,坐大牢。所以有人说,小人是谁也不怕,才有了许多人争而效之,起而学之。
和谐社会还是要多君子,少小人。如何让小人成为谦谦君子,本人真不知其法,总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小人全杀了吧。事实上,没有了小人也就没有了君子,这种对立统一的规律也是一下子破除不了的。我想关键的是要本着“吾日三省吾身”的原则,首先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也许是净化小人的良法。只要多一个君子,就会少一个小人。
这就是《论语》教化的力量吧,也是于丹解读的魅力吧。
2006.11.27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