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文钦
读书是为了做事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做事;但做事却不是人人都要读书的。曾经一个时期,可以说是相当的时期,在中国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认同,凡是想谋一点功名的人无不走读书的道路;几千年来的科举取仕,因此而使许多人飞黄腾达,当然也有落魄失魂的。被称之为圣人的孔老先生不辞劳苦,周游列国,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谋个功名的,而且在上任不久就杀了与他不相和谋的少正卯,杀人的倒成了圣人,圣人也是谋功名的,那常人更不用说了。时至今日,没有文化,不会读书那就更不用说了。
读书要读出书味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古人为了劝人读书,多读书,却编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等说辞;也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近读唐诗,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的《从军行》中的名句。以杨炯的感慨,看来只读书无法尽情挥洒人生,不能很好的实现人生理想,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古代的许多志士仁人也有投笔从戎的经历,最大的文人当属辛弃疾了,他不仅文辞豪放,带军也有韬略;只是时运不济,没能实现抗金的宏图大愿。
直接唱出读书气概的也只有**这样的伟人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读书当有这样的气概。《人间词话》对读书做学问设定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贴切的比喻,使读书的三种境界形象化了。这读书的其中境界说明是一种苦差事,要有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志气。最终能得到什么,各人有各人的不同,但是听起来比那个黄金屋和颜如玉要含蓄的多了。

读书最可悲莫过于文革时期,那时唱的调子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倒成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还在我上中学时,因为看《青春之歌》被批判,书也被没收了,害我无法给人归还。一次在公社没收的毒草书籍大展览上我看到了一本《李时珍》,这本书恰好不久前我看过,我就天真的问老师,这是好书啊,不仅当场遭到了白眼,紧接着就是班会,不用说是针对我的批判会。不管怎么批判,那时能找到一本好书也真的不容易;但只要有,我还是要偷着读的,也是一种逆反吧。只可惜,我的读也仅是读,没有读出水平,没有读出名堂,细思细想那三种境界都是没有达到的,自然也体会不出其中的妙处。近又看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大意说的是现在的人很忙,没有多少时间去读书的,真正做了事的人也是不读书了,我还是无法体验这种境界。
针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逆反,文凭又曾热极一时,一个虚假的读书又渐渐地浮出了世面,不能不承认学生的负担也是很重的,真正的做到了“闭门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不知社会效用如何?
做事还是要读书的,做大事更要读书。只是结合实践要读出味道,读出新意!
2007.05.02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