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抬头一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抬头一看,大个子慕容跋扈啥也没有看到。
低头一看,一个老头儿正在看着他笑。
手里轻而易举地抓着他那只要打人的凶手。
慕容跋扈这才意识到,刚才抬头找人的时候,脑袋对上了错误的方向。
所有人都算在内,似乎只有看他自己的儿子才需要略微仰头,剩下的其他人,都只能低头看人。
更别说那个小老头儿了。
要说知识丰富水平高,孔毓良比谁都高;要说身材,那就别提了,比谁都矮。
孔毓良制止了慕容跋扈的打人行为,然后跟大家哈哈一笑,揭开了谜底
“你们都错了,只有这位小兄弟对了!
“还有啊,慕容跋扈,我之所以断然制止你这个鲁莽的父亲打人,不是反对你管教你儿子。
“而是反对你这种倒打一耙的教育方式!
“明明是你自己错了,你不惩罚自己,反而还要惩罚你的儿子!
“我可告诉你,这次你的儿子却是对的!
“自古以后,父亲管教儿子是因为儿子有错,你不要乱管!
“乱管的话,你就和那些不懂行瞎指挥的糊涂官僚一样了!
“还有,不要以为我是固守成规的孔夫子后人,就坚持生子为父隐一类的东西。
“至少在这个方面,我是坚持真理第一!老子第二!
“当然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事项,儿子还是要让着老子的!
“也就是无关重要真理的事情,还是老子第一,对错第二!
“大家说,是不是这样?我说的天衣无缝吧?”
那几个村干部齐声说:“是这样!”
没有一丝犹豫,就如同粉丝见到了他们追捧的明星一样。
而百里良骝等约盟官员就没有跟着瞎嚷,只是在听了以后又思考了一番觉得有道理,才点了点头算是赞同。
觉得和老头儿没有坚持君为臣纲、父为子钢、夫为妻纲那一套陈腐东西,就难能可贵了。
难道这老头儿正在进行对孔孟之道的大改良?
刚才说的是那个改良版的孔孟之道的一部分内容?
孔毓良等了一会,不见有人反对,才终于把话题转到了微言大义上。
百里良骝不禁大摇其头。
都说有钱人就是任性,这个我信了。
没有想到,有知识的人也任性,这个我也不得不信!
让这老头儿讲点儿微言大义,真是费老劲了!
不过,这样一折腾,在场的所有人都对老头儿的微言大义,都陷入了迫切期待中,无一例外,贤愚皆同。
老头儿咳嗽了一声清了清本来就很敞亮的嗓子开说。
“微言大义就是……”
他四周环视了一圈吊足了胃口,才接着来。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所有听到这老头儿这样说的人,都感到非常不可以思议!
不少人在心里、在脑袋里都炸了锅。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呀?
这是哪儿跟哪儿啊?
他们当中的人最好的反应也不过是——这个老掉牙的老生常谈,你也敢说成是微言大义?
老头儿你是年龄越大胆子越大是怎么着?
即使是原来都管老头儿叫老师,甚至是大贤良师,而以他的学生自居,以当他的学生自豪的当地拥趸,也都保持沉默。
这位老师的思想,太鹤立鸡群,咱们个子太矮,够不着,没有办法支持!
咱这老师的思维太与众不同!
人家是标新立异,太超前。
他老人家是标旧立异,太落后!
还是离他远点儿,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差一点儿的反应就是,老头儿你是老糊涂啦!
你的思想和现代化思潮距离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人还想中庸,不温不火,安步当车?
你全力以赴都不见得能成功,你看那些成功者,别管是赚大钱的,还是当了高官的,谁不是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就连那个美利坚新任总统船普不也是如此?他可是毫不中庸,赤膊上阵的!
你这样的主意要是给领导出一个,管保立刻将你打入冷宫,一辈子也别想出来!
最差的反应就是,这老头儿绝对别有用心!
他这样说就是蓄谋已久,封建残渣余孽对自己的灭亡不死心,妄图复辟卷土重来!
那个什么百里良骝,你危险了!你很危险了!
你如果不把他马上拿下,你就会葬送你的政治前途!
看你还傻小子似的乐呢!
看你乐的那个傻样,就肯定你是傻小子!
不是傻小子的话,谁像你那样傻小子一样傻乐?
百里良骝能够当上约盟一把,心志当然无与伦比地坚定。
他不被其他人的情绪所影响,虽然他自己也对这位老师的观点不以为然。
中庸之道那种东西,想想就得了,不要说出来,更不要当成自己的行为标准。
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是怪物。
不过,他把这种想法放在心里压起来,不显露分毫,却给老头儿一个机会,让他解释,或者说介绍,他脑袋里到底有什么干货。
“老师啊,要不这样,以您一百年的丰富人生,给我们讲讲您是如何理解和践行中庸之道的?
“失败的就算了,就说成功的吧,成功的东西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
“估计您老人家也对钱财方面的成功不感兴趣,就说其它方面的成功即可。
“我提醒您一下啊,您这可是对全世界人说话,不是只对您的几个小学生,更不是您自言自语!
“所以,您的微言大义被多少人接受,跟您说的是什么息息相关啊!”
这百里良骝也是一片好心,就是想提醒老头儿别一事儿意气用事,闹得一个适得其反的效果。
哪里知道,老头儿有一定之规,才不受百里良骝这个没有主见的小年轻影响呢。
他正在找机会呢!
听百里良骝这样一客气,他焉能不就坎骑驴?
“呵呵,谢谢小伙子提醒!虽然老师对这种东西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得很。
“不过,我老人家贵在慎独,你知道慎独是什么吧?
“就是说,即使我一个独处,和面对全世界的人,我的想法和我的行为表现,都是一样一样的!

“因为,我是按照我心中的标准行事为人而不是按照别人给我设定的标准!
“好了,这个一带而过,我就不发挥了,否则一天也发挥不完!
“记住,慎独!”
百里良骝看着这老头儿,你慎独就慎独呗,看着我说干什么?
似乎没完了!
百里良骝只好回应老头儿一下,敷衍敷衍。
“好好好!慎独,慎独!”
孔毓良这才再一次书归正传。
“关于中庸之道,别的都可以不说,但是,关于中庸之道内容的三个内在关系,不能不事先明确!
“否则你们根本就是不得要领,也不知道我为什么那样把这个摆在前面。”
百里良骝一头黑线。
所有人都是一脸懵圈。
这老头真够固执的!
而且讲究还不少!
百里良骝只好搭讪:“那您老就先说说三个内在关系,我等都在洗耳恭听呢。”
孔毓良这才深吸一口气,郑重开讲。
“这三个内在关系的定义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你们懂吗?
“估计大多数人不懂,一小部分人似懂非懂,以为懂了实际是错了!
“还有一部分人是只懂一部分,另一部分不懂,加在一起还是不懂!
“总而言之,你们加在一起,就是百分之百的蛤蟆跳井——不懂!
“所以,我今天借此机会,就有教无类了!
“因为你们都属于一类,就是全都不懂中庸之道!虽然你们中的佼佼者懂一点,也比完全不懂好不了多少!
“既然你们不懂,所以也就不可能知道如何按照中庸之道行事为人!
“既然既不懂也不行中庸之道,做起事情来,就必然反对中庸之道!
“因此这个世界,就没有中庸之道!
“当然除了我老人家之外,呵呵。”
老头儿一竹竿打倒一大片以后,不,实际上是所有人,包括支持他说话的百里良骝,然后就怡然自得地解释起来。
浑然不顾庞大的怒气还有怨气,从远到天边,到近在咫尺,都在蓬蓬勃勃地升起,并且很快地集聚起来。
“天命之谓性,就是说大家的命都是从天而来!
“这个天命是你们的之外的本源,没有被你们的私心杂念所捂热,这个就是大家的自然属性,也叫本性!
“大家的天命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的自然属性。
“每一个人的天命就是每一个个人的自然属性,记住了吗?
“中庸之道不是毫无根据想象出来的,而是从天而来的!
“记住这一点啊,否则你就迷失了根本。”
众人的怨气和怒气陡然停止了增长,因为凡是有思考能力的都不得不思考起来。
原来中庸之道还有这个根源之说啊,看来不简单,想想,再想想!
孔毓良也喘了一口气,接着往下说。
他虽然表面上对百里良骝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心里还是注意了许多。
毕竟还有不少老外听众,他们可没有中华上国文化背景以及几千年的文化熏陶。
“率性之谓道,这个是接着第一个关系来的。
“什么叫率性呢?
“率性就是按照自然属性去做,不要违背它!
“这种不违背,就是道;违背了就是背道!
“你们现在就是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在背道!
“背道而驰,说的就是你们的现状。
“不但背道,还努力奔驰,你们自己照照镜子,多形象?
“当然也有人说,是你们开着奔驰背道,都一样!就是你们背道而驰!
“修道之谓教,这个就是我做的事情了。
“什么叫修道呢?就是让你们认识什么是道,怎样走符合道,这整个工作,就是教!
“我不是名字叫毓良吗?名副其实啊!懂了吧!
“但是,这里有一个特别关键的教育内容,你们必须抓住,就是……”
说到这里孔毓良愣了一下。
他为什么没有一气呵成继续说?
因为他看到他的那些学生,无论贤愚,都和呆头鹅一样,正在懵圈。
到底说还是不说?
说吧?他们都不懂!
不说吧?机会实在难得!
我就不信一个不懂我说的是啥。
哪怕一亿个人里有一个人能听懂,也有七十个能明白我的大道。
说!继续说。
“这里有一个特别关键的教育内容,你们必须抓住,就是学之道!”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刚刚说完了中庸之道,又来了大学之道,这老头儿果然是老头儿一枚,豁牙子啃西瓜,道道还不少那!
这次大家也不顾得吐糟了,直接听他说。
不仅仅是吐槽无力,不少人虽然依然没有完全懂或者全然接受,但是还是觉得老头儿有些道理。
老头儿的感觉很灵敏,已经察觉到大家的情绪有了微妙变化。
他虽然练就了一幅波澜不惊的心境,却也受到了鼓舞,说得就更起劲了。
“要说大学之道之前,你们还要先理解这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的关系!
这中庸之道最要紧之处就是不要偏离天道,别管是你想的,还是你干的,都要符合天道,也就是道。
“否则你就是瞎干、混干、胡干!越干越坏事!
“人们都说中正、中正,中就是正,正就是中,所以中正是最紧要的。
“如果做不到中正,还不如老实呆着,什么都别干!
“那么什么是中正之道呢?
“那也就是大学的学问了。
“下面就书归正传。”
各类听众一听到这个,才猛然醒悟,怪不得老头儿大姑娘过河沟,一道一道又一道,原来这些道道都连在一起呢。
有了这个认知,大家看老头儿的眼光和心情,就都不一样了。
听他说话,也从三心二意,变成了全神贯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老头而摇头晃脑地背了一段书。
就这个背书的内容本质来说,目前的听众也有百分之九十九不明所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