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关键看导师(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人中,杨邠虽然有贪污的嫌疑,但还算是贪的比较有原则,该拿的拿,不该拿的绝不拿,做事很负责任,对国家也比较忠诚。
史弘肇虽然是个酷吏,但倒也能把街面治理得路不拾遗。
王章虽然急功好利,让百姓苦不堪言,但终究也算能勉强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郭威出身军旅,处于报答刘知远知遇之恩的感情,四处征伐,也使得这一阶段国家安全状况比较稳定。特别在平定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镇凤翔府,今属陕西)的三镇之乱中,郭威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平叛之后,当隐帝要给他重赏时,他却说破贼不是他一人的功劳,朝中的将相安定朝廷供给军需也有功,而大臣们与各地驻军将领和州县官吏也都有功劳,让隐帝刘承祐一并嘉奖他们。郭威不贪图赏赐功,而推恩及人,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只是,宰相苏逢吉不甘于做枢密使唯唯诺诺的政府秘书长,四处拉帮结派、煽风点火,这为打破后汉政局平衡态和后来的“开封之变”,乃至后汉的倾覆,都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恰在这时,契丹频繁南下骚扰北汉。为防止后汉重蹈后晋的覆辙,乾祐三年(西历950年)四月,郭威出任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名义节制河北各州军事。这时,他已经是四十七岁,将知天命之年了。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许郭威将作为抗辽名将,而不是后周太祖彪炳史册。
进入这年冬天,奇怪的天文现象屡屡发生,有人说:“后汉的江山也长不了!”

中国历史上,后主和辅政大臣,辅政大臣之间,将相之间,辅政大臣与新皇新人,皇帝与太后老妈之间,似乎总有闹不完的麻烦事,斩不断的利益纠葛,这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儿。只是相较而言,后汉比较倒霉,以上症状在其他朝代往往一朝一例而已,很少有集中迸发的盛况可供参观。但后汉隐帝时代,这些矛盾都统统出现了,而且难以调和,最终喷薄而出,让所有参与其间的人们都葬身火海。
隐帝刘承祐这个年轻人,是个轻率鲁莽、不学无术、怠于政事、专务荒淫的家伙。由于老妈李太后(就是刘知远抢来的那位糟糠之妻)经常严厉性的管教,以及辅政大臣们对他小孩子般的呵斥,让刘承祐内心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他已经难以容忍长辈而对他的约束和钳制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朝中的动乱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老谋深算而又忠心耿耿的郭威在赴任之前,进谏隐帝说:“陛下富有春秋,万几之事,宜审于听断。文武大臣,乃心王室,凡事谘询,即无败失。”但是,隐帝站起来鞠了个躬,却根本不把郭威的忠告放在心上。
就在郭威出镇之时,后汉朝廷内部发生了巨变。刘承祐不愿再受顾命大臣的控制,与舅父李业等定计,先杀在京的史弘肇、杨邠、王章等顾命元老,又派人到邺都去杀郭威。郭威在得知开封事变后,用亲信魏仁浦之策,伪造诏书,说皇帝要他诛杀众将。这自然引起了众将的愤慨,大家果然听命郭威。郭威就以清君侧、杀李业为借口,在邺都起兵,率军渡河南下。刘承祐一面派兵抵御,一面尽杀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属。隐帝不听母亲李太后让其与郭威和好的劝告,冒然领兵出征,结果被乱兵杀死。郭威乘胜入城。
杀到这个时候,您说谁是胜利者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