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3.0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佾篇第三3.0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即季孙氏,鲁国大夫。
旅,陈也,作动词。这里是祭山的意思。
冉有,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29岁。
救,犹止也。这里是阻止的意思。
季孙氏要去祭祈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这么做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感叹道:“唉!林放尚知问礼,关于(大夫不能祭祈)泰山的道理难道你还不如林放吗?”
冉有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当时正在季孙氏那里谋事。按照礼制,只有天子才能祭祈泰山。现在,季孙氏作为一个鲁国大夫,连诸侯都不是,却要去祭祈泰山。对于这种严重违礼的事,冉有居然跟老师说,他不能阻止。为此,孔子感到痛心疾首,因而感叹道:你冉有跟随我学礼多年,却不能用道理来说服和阻止季氏祭祈泰山;而人家林放,并非我的学生,也没有专门学过礼,他却能懂得礼之本。关于这一点,你难道连林放都不如吗?

这段话虽然很短,但是在我们面前活生生地展示了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和结果: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冉有,跟随孔子学礼多年,遇到象季氏违礼去祭祈泰山的事,却不能用一番道理来说服和加以阻止,让孔子失望感叹;另一个是林放,并非孔子的学生,也没有专门学过礼,却能在纷繁复杂的礼仪中思考和探讨“礼之本”,被孔子当面称赞。此事说明了,学礼与学其他道理一样,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用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把问题说清楚,进而以理服人;相反,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就不可能把问题说清楚,因而连大夫不能祭祈泰山这样严重违礼的行为都不能理直气壮地加以阻止。所以,孔子曾批评冉有“见义不为,无勇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