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3.0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佾篇第三3.0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尔雅》解释:“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
诸夏,等同于华夏,中国的意思。《正义》注:“夷狄在四远为外国,故谓诸夏为中国矣。”
亡,这里是无的意思。(读啦网)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无君主。这句话包括两层意思:第一,长期以来,中原诸夏的文化优于夷狄文化。即使没有君主或者没有君主的推动,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奉行文明之事。这里的诸夏主要是指晋、鲁、齐等中原诸侯国家,这里的夷狄主要是指中原诸夏以外的吴、楚等诸侯国家。
第二,孔子在此表达了对中原诸夏礼崩乐坏的不满,也包含了对周天子和诸夏君主的失望。很显然,当时中原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君主的,但由于君弱臣强,礼崩乐坏,有君主与无君主已经差不多了,所以孔子感叹:夷狄有君主,中原诸国无君主。

按照孔子的原意,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即使君主是贤明的,也难以推动整个国家的文明;而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即使没有君主或者君主的推动,整个国家仍然能够处于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水准。可见,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文化根基做起。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建设,才能在老百姓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文明的习惯和社会风尚。这一点,对于当今中国在崛起的进程中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方略,难道没有启示作用吗?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