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介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代人对大清那些事儿如数家珍,对大明那些事儿也耳熟能详,但问到几十年前的“文革”,往往不甚了了。所以,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故事背景,以助阅兴。
那是一场罕见的自己折腾自己的全局性的“大革命”。当最初三年发飚阶段过后,狂热消退,“革命”虽然在继续,但人们已基本回归原位。唯有一群人的命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1966~1968年在校的中学生,就是后来被称为“老三届”的人。国家已经没有条件让这些人升学和工作了,于是大多数人被送到农村“接爱再教育”,从此被称为“知识青年”。当时,不是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是分配的。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学生一般就近分配,省城的学生在本省范围内分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大城市的学生分配到全国各地农村特别是黑龙江、内蒙、云南等边疆地区。那时,广大的农村一片贫困,劳动是艰苦的,思想是禁锢的,生活是乏味的。只有极少数的地方稍有些色彩,云南瑞丽便是一个。因为是边疆,是少数民族地区,是与“资本主义”犬牙交错纠理不清的地方,所以这里生活相对较“富裕”,民风尚余少许天然,也有允许思想活跃的空间。这里知青的生活风貌与别处相比自有一番浪漫味道。

瑞丽县(现在为市)像个楔子深入缅甸,三面是外国,美丽的瑞丽江紧贴它南面流过,江对面除了两、三小块地方是中国的其余全为缅甸领土,而江这边一线有大大小小十几块地方是缅甸的,因此许多中国村寨三面是外国。故事中的金盏社就是这样一个寨子。这边,“文革”还在进行,知青在接受再教育;对面,是缅甸的“掸邦”,与其中央政府闹矛盾,又有缅共的人民军在搞革命(江这边的许多小块地方是人民军的根据地),再加上国民党残余部队有自己的地盘有时也会来边境骚扰,形势异常复杂。复杂的政治气氛下,却是亚热带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情趣迥然的民族风俗,如此,就酝酿出了浓浓的诗意的故事。
欢迎各位诗友,感谢各位诗友翻阅,盼多支持、多议论、多点击、多投票,征前这里一拜再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