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慈禧仓皇西逃,帝国威风扫地(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上文)
事情还没这么快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逼迫清廷签订赔款和约。万般无奈之下,慈禧太后只得急令李鸿章前去议和。当时已是七十七岁的老翁李鸿章,只得抱病再次接受这个极为尴尬的任务。李鸿章在准备北上之际,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何良策,老李叹道:“不能预料!唯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老和尚,撞破钟,焉有好结果?
经过数月的艰苦谈判,最后达成《辛丑条约》十二款,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为德国公使克林德树石碑,建牌坊;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亲自前往德国大皇帝面前谢罪。因日本书记官被杀,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日本谢罪。
二、惩办那些主张仇洋的罪魁祸首,如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等人。
结果,庄亲王载勋于辛丑年正月初三自尽;英年、赵舒翘初六自尽。毓贤初四被正法,启秀、徐承煜初八日被正法。刚毅不及和议便已病死,而徐桐则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自尽。真正的罪魁祸首,端王载漪被加恩发配新疆,永远监禁,好歹保住一条老命。
另外,在庚子年间因主和被杀的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和太常寺卿袁昶五大臣,开复原官,以示昭雪。
三、赔偿四点五亿两白银,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本息还清。赔款由上海办理,以关税盐政作保。乖乖,四点五亿,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款一两。
四、各国派兵驻守使馆,中国人不得居住在使馆区内(即后来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大沽炮台和天津到北京一切炮台防卫设施,一律削平,以绝后患。天津到北京的关隘要地,包括杨村、唐山、滦州、秦皇岛、山海关等,允许外国兵驻守。

五、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此时的清廷,恐怕再没有比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事情了!
议和过程中,李鸿章因年老力衰,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各国听说李鸿章行将就木,也颇有感伤,最终议定和约。如今世人都说李鸿章所签之约为卖国条约,但换其他人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国家衰败至此,即使第一能臣,又能如何?最后还不是让四亿五千万国民代打板子,每人罚款一两了事。
再说那惹祸的老太后,她做梦也没想到,洋人竟然没有提她最担心的归政要求。老太后惹下这么大麻烦,最后居然寸土未失(不过让全国人民各赔一两银子了事),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外交“奇迹”。《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才陆续撤军。既然江山不改,归政免谈,老太后便决定返回京师。据说慈禧太后在宫中藏了三千万两银子,八国联军没有拿走,老太后回来后看见银子安然无恙,顿时喜笑颜开,逃难之事,也已忘到了九霄云外。
不过话说回来,庚子年杀害外国公使确实过分,而后来修建的克林德碑也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各国记者来后总要前来瞻仰一番,合影留念。可惜好景不长,一战后德国战败,克林德碑被砸碎,人们另树一碑,大书“公理战胜”四字(只可惜当时的国际社会根本就没有什么“公理战胜”,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惨败,岂不是很说明问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庚子年的往事虽然早已是昨日云烟,但非理性的影子依旧飘忽于这片大地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我们重提旧事,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文明和理性,才是民族进步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实质和希望所在。
从变法到庚子乱政,世事难料真荒唐。由此,慈禧太后重新接过了前几年被她打倒的“新政”大旗,开始了晚清的最后十年。
(本节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